王亚洲
伴随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全国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然而,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2014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加强科学锻炼,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突出重点项目,广泛开展武术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让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过查阅近年来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发现,多数是以横断面调查研究或以有氧运动干预的比较研究为主[1—5],还有部分研究是问题与对策研究[6,7],涉及武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8]。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武术段位制长拳(1~4段)和24式简化太极拳为练习项目,并进行12周的训练干预,探讨习练这两种武术项目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武术项目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特点,为高校体育教学运动项目的选择提供参考。
选取武汉市高校33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表1),随机分为3组: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过去一年均无运动疾病史,无武术运动训练经历且身体健康。其中,2012级学生139人、2013级学生197人;男生172人、女生164人。在实验前对三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指标进行测试,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表2 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同质性检验
1.2.1运动处方的确定针对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项目为主的特点,笔者选择中国武术段位制长拳(1~4段)和24式简化太极拳作为习练项目,运动强度第1~6周心率控制在(220-年龄)×(40%~60%)、第7~12周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1%~80%)范围;运动频率选择3次/周,每次练习时间为35分钟。干预持续时间12周,练习时间安排在每周一、三、五下午17:00时~18:00时。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参加试验的大学生要有自觉意识,并注意训练安全。
1.2.2效应指标的确定与测试
(1)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指数(WHR)。采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体质健康测量仪(型号:5000系列)和人体成分分析仪(型号:BCA-2A)进行测量。
(2)主观锻炼体验。测量工具选用McAuley和Courneya(1994)编制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10]。SEES包括积极幸福感(PSB)、心理烦恼(PD)和疲劳(FA)三个维度,共12道题目。采用李克特(Likert)七级量表评分法:从1分非常不符合到7分非常符合,中间得分4分为折衷。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PSB量表的α=0.86、PD量表的α=0.85、FA量表的α=0.88。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PSB量表与PD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2、与FA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13、PD量表和FA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8。各题项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相对应的主观锻炼体验越强烈。分别在实验前(前侧)、实验第6周最后一次练习后(中测)和第12周(后测)最后一次练习后进行测试。测试时由授课教师把量表直接发给学生,填写完后当场收回。
1.2.3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采用协方差检验。取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1.1对BMI指数的影响对3(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3(前测、中测和后测)混合设计方案进行重复性方差分析,探析不同练习项目与运动强度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MI指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强度对BMI指数有明显影响,F(2,492)=145.61,P<0.01,且运动强度与BMI指数呈负相关;检验运动强度因素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亦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4,492)=9.56,P<0.01。说明运动强度因素与不同练习项目具有一定的关系。
2.1.2对WHR指数的影响对3(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3(前测、中测和后测)混合设计的方案进行重复性方差分析,探析分组与运动强度因素对大学生WHR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之间的WHR指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强度对WHR指数有明显影响,F(2,492)=84.81,P<0.01,且运动强度与WHR指数呈负相关;检验运动强度因素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亦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4,492)=9.87,P<0.01。说明运动强度因素与不同练习项目具有一定的关系。
对3(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3(前测、中测和后测)混合设计方案进行重复性方差分析,探析不同练习项目与运动强度因素对大学生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的影响。结果显示: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之间大学生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积极幸福感、疲劳与运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心理烦恼与运动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两种武术项目练习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均有影响,且两者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2.3.1长拳和太极拳不同运动强度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比较分析习练长拳和太极拳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在3个运动强度段的差异(见表3)发现:测试前,3组在任何一个维度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3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处于同质水平。中测时,段位制长拳组与对照组比较,5个维度均呈现出良好效益;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比较,除疲劳因子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外,其余4个子因子都呈现出良好效益;段位制长拳组和太极拳组比较,5个因子之间均未呈现显著差异。说明在较低运动强度干预下,长拳和太极拳干预效果相近。后测时,段位制长拳组、太极拳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段位制长拳组和太极拳组比较,除了疲劳因子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余4个子因子都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增加运动强度后,不同项目练习干预对不同维度的影响有所差异。
表3 大学生身体形态及主观锻炼体验在不同运动强度时差异的比较分析
注:*:P<0.05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P<0.05与太极拳组比较的结果。
2.3.2大学生身体形态及主观锻炼体验随运动强度变化的趋势对3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的5个因子效益的组内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见表3),段位制长拳组:BMI指数、WHR指数和积极幸福感3个因子效益均显示后测显著优于中测和前测,中测时各因子效能显著优于前测;而心理烦恼和疲劳2个因子功能的后测和中测水平均优于前测,但是中测和后测的2个因子功能没有统计学意义。太极拳组: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和疲劳3个因子功能水平呈现出后测优于前测和中测,中测明显优于前测;而BMI指数和WHR指数2个因子效益的后测和中测明显优于前测,但是中测和后测的效益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综上,两种武术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5个因子的效益存在着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各因子的效益呈现渐进式提高的趋势,但是这一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性。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两种武术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均会呈现出良好的效益,但在不同维度上又具有差异性:在BMI指数和WHR指数2个因子效益上,段位制长拳的效果优于太极拳;对于心理烦恼和疲劳影响,太极拳优于段位制长拳。
段位制长拳和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BMI指数和WHR指数的改善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影响程度上具有差异性。段位制长拳对大学生身体的BMI指数和WHR指数趋于合理的促进作用优于太极拳,并且随着运动强度的渐进式变化效果较为显著。体重指数[11][BMI=体重(kg)/身高2(m2)],是将身高和体重综合起来,确定学生的体形匀称度;通过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来测量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间接地反映人体体成分;腰臀比[11][WHR=腰围(cm)/臀围(cm)],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比值越小,表明越健康。这一指标是预测一个人是否肥胖以及是否面临患心脏病风险的较佳方法。段位制长拳(1~4段)属于渐进式教学项目。每一个段位都具有单练动作和对练动作,先练习单练动作,再练习对练动作,每一个段位的技术动作都形成自动化后,再学习下一个段位内容,稳步进行。因段位制长拳具有撑拔舒展、快速有力、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运动特点,使得学生在进行练习时,按照动作要求不停地变换手法、身型和步法,在不同程度上尽可能多地调动人体各个肌群参与进来,对人体体重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国外研究证明[12],武术长拳训练可以降低人体体脂百分比,对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因此,段位制长拳(1~4段)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的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呈现良性相关。
太极拳组的大学生,按照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进行间歇性训练。要求习练者控制好身体重心,注意调息,排除杂念。练习时讲求松静自然,对身体和行为的要求不多,使得参与到运动中来的肌群相对较少,进而对人体成分的BMI指数和WHR指数的影响效益相对较小。尽管在训练时手法、身型、步法呈现多样化,然而通过12周系统性太极拳训练,大学生均能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整套动作。由于习练学生无法体现出太极拳轻灵、缓慢、沉稳的拳术特点,形、神不能够统一,因而对人体脂肪的燃烧效率较低,对于人体BMI指数和WHR指数的改变的影响效益相对较差。
本研究显示:习练两种武术项目后,大学生心理烦恼和疲劳两因子情绪体验效益存在差异。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烦恼和疲劳的情绪体验的影响优于段位制长拳,并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体验更为显著。心理烦恼是指个体参加某项运动项目后,根据自身的真实感受,机体心理体验对从事该运动项目的一种客观性评价;疲劳是指个体参加某项运动项目后,根据自身的真实感受,机体的本能体验对从事该运动项目的一种客观性评价。这两个因子都能客观地评价个体对运动项目的喜好程度,较好地体现个体的参与度。太极拳练习时根据授课教师的肢体语言,不断地模仿和更新身体姿势,时刻保持训练队伍的整体性,并且保证每个技术动作的一致性,全体学生在安静的场景下,模仿伴随自练,完成技术动作,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大学生的心理烦恼和疲劳的主观体验效益相对较低。而段位制长拳(1~4段)渐进式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不断地进行干预,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机体的疲劳感和心理烦恼体验相应增多,但伴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一段位的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机体心理烦恼和疲劳的效益会逐渐弱化。所以,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优于段位制长拳(1~4段),能更好地弱化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烦恼和疲劳程度。
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种武术练习均能对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产生促进作用,影响效益不存在差异,并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效益更加显著。积极幸福感指个体参加某项体育活动后,对机体自身的积极情绪体验状态的评价。段位制长拳主要通过不同段位,对应相应的练习内容;太极拳主要是随着技术动作的变化,手、眼、身随之做出相应的转化。不同的段位内容和不同的技术动作变化均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因此,通过12周的武术练习,大学生参加武术训练后积极幸福感显著提高,而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效果愈发明显。
(1)本研究采用横纵交叉的设计方案,揭示了两种武术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以及随着运动强度变化的特点,可为大学体育教学选择武术项目提供参考。
(2)段位制长拳(1~4段)和太极拳练习均能对大学生积极幸福感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随着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增加,效果更佳。
(3)段位制长拳(1~4段)和太极拳两种武术训练在不同的维度上影响效益具有差异性。段位制长拳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后身体的BMI指数和WHR指数的影响效益优于太极拳;太极拳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后机体的心理烦恼和疲劳的情绪体验优于段位制长拳。
[1] 李小莉.运动处方干预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实验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78~182.
[2] 杨梦利,娄晓民,彭玉林,等.大学生BMI与身体素质指标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3(9):1093~1095.
[3] 吕俊莉,吴薇.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57~160.
[4] 余岚.以促进体质健康为目标的个性化选项教学计划量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2):79~86.
[5] 杨玲.分类多选健身方案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92~96.
[6] 张劲松.普通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1~146.
[7] 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J].中州学刊,2014(3):75~77.
[8] 张继生,冷新科,雷军蓉.学生体质负增长与武术正能量的发挥及践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61~64.
[9] 陈爱国,殷恒婵.运动、儿童执行功能与脑的可塑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0]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07/t20140708_171692.html,2014- 07- 07.
[12] Tracey Wai Man Tsang, Michael Kohn, Chin Moi Chow. ETC Health benefits of Kung Fu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12):124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