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江,刘月花
体育旅游是指参加者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观看体育赛事、游览名胜古迹、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1,2]。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能力强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生活品质的提高,百姓在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和需求与日俱增[3]。笔者立足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改变“一煤独大”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对晋中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评为 “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在现有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下优秀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可行性途径,旨在为发挥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推动山西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晋中市现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6个单位(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2.2.1经济结构因素晋中市是山西省重要农业和煤炭产区,一直以来煤炭产值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具有山西经济发展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
2.2.2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因素晋中市位于山西中部,西接汾河,北邻太原,东依太行,南靠太岳和吕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境内山川河流齐备,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其旅游文化可概括为“晋商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晋商文化以南同蒲铁路沿线6县区(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的著名景区榆次老城、三多堂(曹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绵山景区、王家大院等为代表;红色革命文化以东部太行山地区的太行革命文化(左权麻田八路军129师驻地)和昔阳大寨精神为代表。2016年3月,晋中市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打造集参观、体验、休闲、参与的全方位旅游产业,形成大旅游产业链提供了保障。
2.2.3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因素晋中市传统体育文化基础深厚,是形意拳、太极柔力球的发源地。每年一度的太极柔力球国际交流大赛、形意拳国际比赛是全世界最高级别的赛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专家学者、爱好者与游客到晋中参赛、旅游观光。近年来,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晋中市的庄园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数量多。全市现有农业生态庄园513家,累计投入资金41.2亿元。这些庄园依托沟坡林地、河流湖泊、荒山农田,为游客提供农家住宿、观光体验、餐饮、采摘、垂钓、划船、骑马、狩猎、高尔夫、滑雪、漂流、登山、徒步、攀岩、真人CS等服务项目,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其中除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外,还有太谷梅苑体育休闲度假区、九龙国际滑雪场、麒麟山庄滑雪场、云竹环湖自行车骑行等一大批成熟的体育旅游项目。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整理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运用产业经济学原理,对现有的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投资规模、年接待游客数量、直接带动就业人员、产值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山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体育旅游目前在分类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从晋中市现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来看,主要可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三类。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结合客观实际,针对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布局等因素,对晋中市现有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分析,找出项目发展成功经验,为今后更加科学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现实依据。
晋中市现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县区,境内南同蒲铁路、G108国道和太长、大运高速穿过,且距离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出口和国道均在10公里范围内,其中有些项目出高速口即到,在醒目的宣传广告和路标指引下,极大方便了来自太原、阳泉、忻州、吕梁等周边城市游客。调研发现,交通越便利,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越多。如接待人次最多的明乐庄园辽原马术俱乐部,距离太长高速出口和G108国道不足3公里,交通极其便利,距离省城太原和晋中市区不足20分钟车程,能提供较完备的配套服务。2015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通过观光、体验、参与等方式,配套餐饮、住宿、采摘、观鸟等服务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 200人,创造产值0.55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见表1、表2)。
表2 2015年晋中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情况表
相对于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等体育主导产业而言,体育旅游业具有更多的关联服务和经济带动能力[4],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身心服务。体育旅游使游客既开拓视野,也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是传统旅游产业的良好补充。从分类上来看,观鸟、观看马术表演、观看垂钓比赛、形意拳和太极柔力球比赛等项目,属于观赏型项目,能增长消费者和爱好者的知识,开拓视野,满足心理需求。体育爱好者也可以参与到马术、垂钓、自行车、划船、登山等比赛中,通过交流提高自身水平;普通游客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打高尔夫球、骑马、漂流、房车营地活动,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土特产、住宿、采摘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游客通过观赏、参与、体验等方式,在吃、住、动、游、购的过程中,促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和劳动就业。
2011~2015年,晋中市旅游收入以年均35.9%的速度增长,2015年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5 03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4亿元,位列全省第一(见表3)。
表3 晋中市2011~2015年旅游收入一览表
其中,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当年接待游客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 381人,体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经济带动作用,为传统旅游产业体系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发挥了体育休闲娱乐的经济活力,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晋中市现有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5个推荐项目(见表4)。从规划和布局来看,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其中有8个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旅游产业发达的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带上。以位于灵石的“红崖大峡谷景区”为例,该景区北距绵山8公里,西邻王家大院5公里,形成了一个旅游金三角,此外,还有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历史人文物古迹景区均位于景区100公里范围内。同时,紧邻G108国道、南同蒲铁路,距大运高速灵石出口7公里,大西高铁灵石东站2公里,距太原武宿机场150公里。太谷县的“梅苑体育旅游度假区、凤凰山森林公园步道、形意拳交流大会”3个项目,位于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三多堂(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均在50公里文化旅游圈内,交通便利,民俗文化丰富。
表4 晋中市2015年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这些相对成功的体育旅游项目在布局和规划上,合理利用了当地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等优势,成为晋商文化传统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延伸了服务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原理对晋中市6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5个比较成熟的“推荐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晋中现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晋商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在产业上给予引导和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晋商大院文化、民俗传统、地方体育文化等资源,丰富了旅游内容,延伸了旅游服务产业链,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
4.2.1抓住产业转型机遇,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当前,山西正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试图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地下为地上,变黑色为绿色”是产业调整方向,其重点是运用煤炭领域资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无污染产业。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能力强。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 447.5亿元,同比增长21.1%,增加值1 310.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0.2%,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2%,成为当前山西经济最活跃的产业。政府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引导煤炭领域资金发展旅游产业。在总体布局上,要将体育旅游产业列入发展重点,完善旅游体系建设,制定出台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加大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建设审批、用地、环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开发出绿色可持续的新“矿藏”。
4.2.2利用地方自然人文传统优势,打造区域体育旅游特色在体育旅游项目实施上,政府要整体规划布局,结合地区自然条件、人文传统,与当地已有旅游资源形成互补,打造区域体育旅游特色。晋中市下辖11个县(区、市),按地域可分为平川和山区两类,平川地区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6县市,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晋商文化发源地,著名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国内外游客数量巨大。结合这一区域特点,一方面要挖掘以观赏、体验、学习、交流为主的地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观看平遥镖局、太谷形意拳、太极柔力球、晋商社火、绵山挂铃表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太谷梅苑体育休闲度假区、灵石红崖景区的体育休闲娱乐作用。既能提供世外桃源般的住宿,也能体验到与大自然中融为一体的运动乐趣。东山地区的左权、榆社、和顺、昔阳和寿阳5县,紧靠太行山北麓,沟壑纵横,山多坡广林密,河流小溪交汇,自然风光优美。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要以观赏自然风光、重温太行革命和大寨精神为主,可开发登山、攀岩、滑雪、滑草、红色徒步、漂流、垂钓等体育旅游项目。
4.2.3注重体育旅游产业理论研究,培育地方专门人才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其中,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操作上还不够具体和精准,亟待体育和旅游主管部门加大支持力度进行理论研究;以“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研究为突破口,深入实地调查,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总结其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行业标准,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系,为今后体育旅游产业顺利发展培养储备专门人才;要广开门路,向国内外聘请专门管理人才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运用现代化旅游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培育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 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王玉珍.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4] 任春香.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33~37.
[5] 史红梅,党炳康.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1):57~59.
[6] 马向文,郭戈,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11(2):69~73.
[7] 陈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5):44~49.
[8] 张培刚,郭立平.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39~40.
[9] 宛霞,邵凯,邢晓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5~18.
[10] 杨明,王新平,王龙飞.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