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付美华左 明
(1 大连市沙河口春柳华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辽宁 大连 116021;2 大连市沙河口马栏红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科,辽宁 大连116021;3 大连市沙河口春柳建鑫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辽宁 大连 116021)
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刘 畅1付美华2左 明3
(1 大连市沙河口春柳华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辽宁 大连 116021;2 大连市沙河口马栏红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科,辽宁 大连116021;3 大连市沙河口春柳建鑫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辽宁 大连 116021)
目的分析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患者,通过随机数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比组,每组43例。参比组患者单独使用泼尼松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参比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辨证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状况及安全性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比组,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下降速度更快,结果对比参比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出现不良反应,均为泼尼松引起,实验组中未见由于针灸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能够快速改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针灸;辨证治疗;面瘫;耳后疼痛;临床疗效
面瘫属于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其发病可能与受凉、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发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口眼歪斜和疼痛针状,尤其是耳后疼痛症状可能影响到肩背部,对日常生活及工作均产生较大的影响[1]。临床研究发现,面瘫发生后早期出现耳后疼痛提示神经充血现象严重,不及时将其消除可能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本文中,针对部分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辨证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成效,现总结方法与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面瘫诊断标准[2],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伴随出现而后疼痛,通过随机数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比组,每组43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19例;年龄最大的为76岁、最小的为28岁,平均(43.5±7.2)岁。参比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为77岁、最小的为26岁,平均(42.4±7.6)岁。将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对比组间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比组患者单独使用泼尼松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泼尼松30 mg口服,于每天早晨起床后顿服,连续应用5 d之后将剂量改为15 mg,连续3 d后以5 mg作为频数再次调低剂量,直到维持5 mg口服3 d后停药。
实验组在参比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①风寒性患者(症状得温减轻、得量加剧;面部有受凉史、舌苔薄白、脉浮紧):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太冲、合谷、风池等,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对风池穴、阿是穴以及翳风进行艾灸,轮流使用艾条灸30 min[3]。②风热型患者(面瘫继发于风热感冒之后,舌体颜色发红、舌苔薄黄、脉浮数):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太冲、合谷、风池进行常规的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吴会以及足临泣进行加刺,交替进行。得气之后慢速大幅度的进行提插泻法1 min,留针时间为30 min,每间隔10 min行针;同时取耳后的阿是穴,常规消毒之后使用梅花针叩刺数次之后进行拔罐,时间在2~3 min,出血量在5~10 mL,每隔1 d放血治疗1次,以7 d作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面部肌肉运动状态正常,双侧对称,耳后压痛等症状以及中医临床证候消失;有效:治疗后面部肌肉运动状况改善,耳后疼痛得到较好的缓解;无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包含病情加重的病例[4]。
1.3.2 疼痛评价:使用VAS视觉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结果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表现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得分在0~10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1.4 数据处理:本文中得到的数据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以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通过t值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实验组共计43例患者,其中评价为显效的有20例、评价为治疗有效的有21例、另外有2例患者通过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5.35%;参比组43例患者中评价为显效的有17例、评价为治疗有效的有16例、另外有10例患者通过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6.74%。对比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疼痛评价: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42±1.32)分和(1.09±0.21)分;参比组4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56±1.41)分和(2.35±0.29)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参比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4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皮疹、1例头晕,无其他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为6.98%;参比组43例中出现1例皮疹、2例头晕和2例恶心呕吐等不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比组间差异小,无显著性(P>0.05)。
面瘫患者早期出现耳后疼痛等症状提示面部神经损害的发生部位在膝状神经节以及岩浅大神经,此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疼痛、去除水肿不但能够缓解症状,对于面瘫的治疗也具有积极作用[5]。中医学中,面瘫的发生原因在于正气不足、风寒和风热趁机进入面部经络进而造成气血痹阻,经筋的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文中,对43例面瘫耳后疼痛的患者采取针灸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风热证与风寒证采取个体化的措施干预。配合艾灸和拔罐等方式干预,其中艾灸能够疏通经络、散寒理气,在风寒证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取穴翳风、阿是等能够温通经络、提高机体免疫力[6]。拔罐属于放血疗法,针对热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明显改善微循环以及组织缺氧状态,起到良好的镇静与止痛作用[7]。面瘫的病位在经筋,梅花针的治疗机制在于多针浅刺,得到去瘀血而不伤经络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证实,采取针灸辨证治疗的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患者的疗效显著、对疼痛的改善作用非常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大多为泼尼松引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1] 牛桦,何晓华,王银宁,等.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临床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4):470-471.
[2] 刘志丹,宋宣慧,唐艺丹,等.对影响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若干环节问题的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88-93.
[3] 万军,张冲.常规与辨证针灸取穴配合特定电磁波、按摩及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 7(1):89-90.
[4] 王瑶,陈雷.浅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3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6):441.
[5] 刘亚敏,潘永清,于涛,等.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机理探讨——附病案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61-162.
[6] 任花,李晶.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5,8(12):1511-1512.
[7] 陈燕红,邹卫兵,蒋小兵,等.针灸结合中西药辨证治疗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2):7-9.
R277.7
B
1671-8194(2016)36-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