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116例

2016-01-29 20:40孔祥飞,林鹏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期
关键词:壮医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116例

孔祥飞林鹏

(广西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45006)

【关键词】背肌筋膜炎;壮医;竹罐疗法;

笔者于2012年10月—2015年2月运用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简称壮医药罐疗法或药罐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1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9例,女7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9岁,平均(45.6±11.2)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25年,平均(4.3±3.2)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或外院的内科、外科诊治效果不明显,并排除局部器质性病变和内脏疾病所引起的背部疼痛。

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治疗方法

采用广西壮族民间草药及中药(药物组成:两面针、枫荷桂、鸟不落、通城虎、千斤拔、过江龙、秦艽、桂枝、麻黄、细辛、姜黄)煎煮的药液浸煮特制的竹罐。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露出背部;医者用长筷子或长镊子把竹罐从滚烫的药液中捞出,拿起并甩干药液,稍候数秒钟待温度略降,然后趁热把罐口平整地扣压在患者的患部或相关的经络、穴位上,借助罐内温度下降产生的负压而发生吸拔现象。每次拔15~20罐,留罐10~12 min后起罐。接着用经过药液浸煮过的毛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待毛巾变凉后更换毛巾,共热敷3次,即完成1次治疗。每2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医者操作时要注意把握好热度及留罐时间,避免烫伤患者。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②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结果:116例患者分别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9例,占25.00%;好转78例,占67.24%;无效9例,占7.76%;总有效率92.24%。

讨论

背肌筋膜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三种邪气反复侵袭,或因长期劳累、跌打外伤而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酸痛、重着、僵硬感。壮医药罐疗法,综合了药物、拔罐、热烫三重作用,具有温通血脉、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壮医认为:药罐疗法通过局部吸压刺激,配合药力和热力作用,达到疏通三道两路、祛寒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

(收稿日期2015-05-08)

猜你喜欢
壮医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关于壮医基础理论课程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设想
壮医平衡气血原则临床研究进展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壮医浅刺刺痧疗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60例与2型糖尿病40例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