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在《金匮要略》建中汤证的运用体会
许剑杰王燕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腹诊;《金匮要略》;建中汤证;运用体会
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有大、小建中汤之分。两方的组成和方证各异,用药辛温,且同名“建中”可知其论治太阴寒证之意。历代医家均对其有不同注解,但多注重症状、方药的分析,对两方证的腹部体征的辨析较少。笔者以腹部体征作为两方的鉴别及辨证要点,治疗1例不明原因寒性腹痛取得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案资料
患者,女,53岁。不明原因腹痛1年余,自诉病初曾于我院门诊服疏肝健脾等药调理,药后痛止,但停药后旋即再发,年前痛势突然加剧,发作即泻下水样便,再服已无效,遂与家人商量住院治疗。曾行阑尾炎手术(时间不详),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腹部隐痛,无向他处放射,伴解水样便,每日2~3次,质地偏烂,便后疼痛可减轻,无鲜血及黑便。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肌软,中上腹轻压痛,余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行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行肠镜、胶囊内镜、全腹增强CT、肿瘤相关血清学指标、甲状腺功能及生化、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拟诊断为功能性腹痛,予抑酸保护胃黏膜,调理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欠佳,后加用镇静抗焦虑治疗,但患者无法耐受。
刻诊:患者面色萎黄,形体羸瘦,双手鱼际大肉尽脱,自病后已消瘦20余斤,唇暗无泽,自诉脐周阵发性隐痛已有1年余,常于夜间痛醒,苦不堪言。触其腹平软,温暖喜按,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诊其脉沉微弦,舌暗苔薄白,十指甲色苍白,已停经十余年。
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中医诊断:虚劳腹痛。患者消瘦肉脱、病久难愈,且处女子“七七”之岁,结合舌脉,思此应属“虚劳腹痛”。《伤寒论》言:“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金匮要略》亦有“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等条文[2],虽未诸症悉具,但虚劳已成且诸症已具其三,故予小建中汤1剂。处方:白芍15 g,赤芍15 g,桂枝15 g,炙甘草10 g,生姜30 g,大枣30 g,白蜜二匙水煎服,1剂。因院内无饴糖,故改用白蜜二匙,汤成兑入。
下午6时护士来告患者药后呕吐,前往查看,问之诉服中药未见明显不适,后服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片”即恶心呕吐,故嘱停服“阿普唑仑片”以排除影响,再予小建中汤1剂,少佐吴茱萸3 g,取辛开降浊之意。
二诊:次日服药后再次呕吐,腹痛发作,不敢怠慢,待呕止痛缓后,再次仔细诊查。诊其脉沉紧弦,双尺弱,触其腹温暖,腹肌稍紧张,唯左腹扪及一条索状物,按之胀满疼痛,余处无异常。细问得知原已有呕吐病史,并有冬泳习惯,虽有腹痛病史亦不忌讳,自今年冬泳后痛势加重,发作时痛处有气窜感,可扪及包块或条索状物,痛止后即消失。至此,方明白初诊失误,此应为《金匮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2]之大建中汤证,故修正中医诊断为:寒凝腹痛,予大建中汤加减2剂,处方:花椒10 g,干姜15 g,红参10 g,全蝎5 g。2剂,水煎服,饭前半小时空腹温服。
三诊:次日查房,患者精神好转,自诉服药后疼痛减轻,气窜感消失,且夜间未再发作,方已中的,续服5剂,并合用金铃子散(川楝子10 g,小茴香10 g,木香3 g)行气止痛。后因患者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查明病因,嘱其出院带药7剂,并禁游冬泳,忌食生冷、冰冻、黏腻等物。患者出院前面色稍转红润,除夜间偶发腹痛外,其余良好。
按语
此案属寒凝气滞之大建中汤证,患者中年女性,初起病浅,服疏肝健脾剂令肝气条达、脾土健运故能得效。但因素有冬游习惯,严冬霜月,虽有疾仍不避风寒,致使寒邪步步深入,凝聚于太阴脾土、厥阴肝木之位,发展为剧烈腹痛。且《黄帝内经》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3]患者已过七七之岁,本已气血大虚,阴寒之邪遂乘势深入,造成此寒凝气滞之格局。二诊因患者素有呕吐病史,《伤寒论》言“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1],故去饴糖。羸瘦体虚,以红参易人参温养脾肾,且久病入络,发作时扪及之条索状物应为西医学之肠痉挛,故增入全蝎5 g以搜风止痉、解除痉挛。
《金匮要略》建中汤用药辛温,是治疗太阴寒证的经典方剂。小建中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倍芍药加饴糖而来,取桂枝汤以治阴阳之虚,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4],倍芍药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意,增入饴糖温中补虚,故全方温中补虚,和里缓急[5],主治虚劳腹痛。而大建中汤仅蜀椒、干姜和人参三味,方中蜀椒散寒除湿、解郁结[6],可治寒凝气滞证;干姜、人参相配温中补虚,此方散寒开郁、温中补虚,可见大建中汤证病机兼具虚实二面,区别于小建中汤证之虚寒证。
两方的临床运用除以症状区别外,腹部体征亦是辨证关键。小建中汤条文虽未出现关于腹部体征的描述,但根据虚劳久病、脾胃虚寒这一病机分析,其腹部体征应多为消瘦、平软,温暖喜按而无明显压痛、包块。而大建中汤证病机兼具虚实二面,其腹部体征应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笔者初诊结果,与小建中汤证相似,暴露了病症虚寒的本质;第二种为二诊结果,此时正值病症发作阶段,正邪交争剧烈,凝聚于厥阴肝木之寒邪克伐脾土而出现腹肌紧张、扪及条索状包块,按之胀满疼痛等腹部体征,暴露了病症标实的一面[6]。《金匮要略》建中汤的运用尤其注重与腹诊方法相结合,抓住《伤寒杂病论》条文所述之特殊腹部体征,在辨证过程中综合思考,方能司外揣内、辨证无误。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
[2]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4]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67.
[5]李冀.方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8.
[6]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