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消渴病临证体会

2016-01-29 20:40:16蒋传义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期
关键词:尺泽行针水泉



针灸治疗消渴病临证体会

蒋传义

(江苏省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东方星座四单元401室,221004)

消渴一病,古往今来俱存,被医界认为棘手且难以治愈之患。西医学则谓之糖尿病,并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紧密相系。余为一名中医学古典针灸学术之业余爱好者,沉湎于针灸临床、针灸文献研究,积数十年之实践思悟,精心辑录成文,浅述管窥之拙见,以飨同道。

例1.患者,女,23岁。新婚不满1月,因翁姑不和、婆媳不睦、爱人弄气尚性,屡承忤逆,遂致情志抑郁寡欢,无以排解,罹怪症归养母家,于1980年5月21日邀余诊视。时下症见:患者神情呆痴,默默不语,目光怯懦畏人,尺肤粗涩失润,自言心胸满闷,时欲悲哭。其母代述,回娘家后,赴某医院就诊,经多种仪器检测,确诊为尿崩症。现四肢乏力懒动,颜面无华,目无光彩,食量尚无变化,渴饮异常,昼日未作详计,每晚必饮水4暖水瓶(每瓶2 L),睡眠甚差。余细思良久,遂诊断为:情志忧郁,上消尿崩。治则:舒郁宣肺,润燥止渴。初诊取穴:太冲、中都、内关、阳陵泉、尺泽、孔最、太白、三阴交、阴陵泉、水泉、太溪、复溜。其中太冲、中都、内关三穴双取泻法强刺激,行针2~3次,留针15 min;其余诸穴均双取补法,其间行针3~4次,留针30 min。泻法者,迎着经络走向而进针,即迎而夺之,紧提慢插,行针时摇大其穴,开其门、利其路,起针时不按或稍按其穴,以助邪之外泄。补针之法则与之相反,顺经而刺,即随而济之,慢提紧插,出针疾按其穴,勿使精气外泄。针刺施术切中肯綮,效果亦十分明显,当夜眠睡骤佳,干渴饮水骤减大半有余,精神明显恢复。二诊、三诊连用此法。5月25日四诊时,患者基本痊愈,饮食、精神、体力接近正常。泻针停用,尽用补法。取穴神门、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阳陵泉、尺泽、孔最、复溜、太溪穴等,行针5~6次,此次针刺留针40 min。数月后追访,已痊愈如初。

按语: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先贤又云上消者主肺,斯皆燥热结聚也。肺者,属金,相傅之官,主治节。又肺为娇脏,一切风、寒、暑、湿、燥、火,起居行坐失宜、情绪失控均能为患。患者胸中满闷、燥渴不已、情志抑郁,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二经怫郁,木火刑金(金者,肺也,为木火所克)之局已成,受克则相傅治节、通调下输无权。新娘新到婆家,诸多不顺,又加无助,其情形可想。“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达之、发之均谓舒畅调达之意。一诊至三诊皆宗其旨,用太冲(肝经原穴、输穴,脏病治其输)、中都(肝经郄穴)、内关(心包经络穴、奇经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心胸病),三穴强刺激行泻直折厥阴木火之抑郁而救肺金,胆经合穴阳陵泉之补则舒畅情怀。其余诸穴尺泽、孔最用补益肺气,助其宣行。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用补益脾土而生金。太溪、复溜、水泉峻补益肾,滋阴津而止渴。四诊则尽补阴津而善后,且实内含土生金,金生水之意,又补心经原穴神门,欲使其“主明则下安”,故患者郁滞解、情绪顺,上消尿崩之状速除。

例2.患者,女,41岁。因食量增加、燥渴饮水增多、小便亦多,进某医院检测,确诊为消渴(糖尿病初期),且劝其认真治疗并付以常规药物(不详)。于2014年12月16日求诊,刻诊:患者面颧、鼻准稍赤,口中干涩、舌苔薄黄,后半部稍黄腻,语声洪亮。医院检测显示空腹血糖为9.6 mmol/L。自述近一月来饥饿感、进食量明显增强,口渴饮水量增多,额角、后脑、腰部常感不适。时感鼻塞,呼吸不利。大便排解不畅,且用时稍长。诊断:消渴(中消)初期。治则:清热泻火,疏通脏腑经络。初诊取穴: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合谷、太冲、温溜、后溪、腕骨、委中、昆仑、承山,以上诸穴皆双取泻法,留针15 min,行针2~3次。具体补泻手法,前案已作详述。12月18日二诊、20日三诊取穴补泻皆同初诊。12月20日四诊时:患者面部阳热之象基本消解,额部、后脑、腰部已无不适。口渴已无、舌苔正常。因消渴之疾易于复发,此诊亦遵前法施术,以尽除余蕴。23日五诊,委中、下巨虚、足三里、上巨虚四穴双取行泻强刺激不留针。肺经尺泽、孔最,脾经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肾经太溪、复溜、水泉九穴双取补法,留针30 min,行针5~6次。12月28日末诊,泻针停用,补针取穴施术皆同五诊,仅留针时间延至40 min。2015年农历春节后电话回言:曾先后3次医院复查,空腹血糖正常,消渴痊愈。

按语:《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也。“三阳结谓之隔”,其隔者亦为阳结阴虚所致。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也。此两句经言,尽指阳气结聚生热生燥。斯案患者生活丰裕,饮食油腻荤腥摄入过多,胃肠积热壅塞,腑气畅行受阻。积则生热,热则生变。工作环境亦温热熏蒸、所用药物气味刺激。胃肠蕴积则邪气盛,则后天之本脾土升降出入之气、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二经主一身之表,其后脑、腰部之不适,小肠受盛化物,承阳明胃经水谷蕴热,故其二经之邪经腑俱存。此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肾者,先天之本,十二经之根基,五液输化之宗,与足太阳经相为表里,因其邪盛而致虚。清其阳明胃与大肠、太阳膀胱与小肠诸经淤积实邪,滋补脾肺肾三经之阴液,实为治愈此患关键之所在。余紧紧扣此关键,取穴、组方、施术补泻,方取得如此“效之信,若风之吹云”之良验。

梁丘,胃经郄穴;足三里,胃经合穴;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温溜,大肠经郄穴;合谷,大肠经原穴;太冲,肝经输穴;后溪,小肠经输穴;奇经八穴,通督脉;腕骨,小肠经原穴;下巨虚,小肠经下合穴;委中,膀胱经合穴;承山,属膀胱经,别行入肛;昆仑,膀胱经火穴。诸穴皆处肘膝之下,简明而易取。且谨遵:腑病治其合,脏病治其输;郄穴为气血所集而易泻原则。特别指出,太冲与合谷配合(乙与庚和)行泻为开四关,其疏通脏腑,通透经络之功力更强。补法取穴组方,其意已明。所重脾土者,实因其为万物所归出,后天之所本。

例3.患者,男,53岁。因消渴久治不愈于1991年5月16日求针。刻诊:颜面无华而皴涩,舌薄质红而少津,舌苔薄黄,脉象洪数。语声低怯短促、四肢乏力,便秘尿频。尺肤粗涩,足胫之皮肉松软,裤管所散落皮屑较多。自言饮多、食多、尿多,身体却日渐消瘦。未及10年,体重由原先70 kg左右下降至今55 kg。自1981年某医院确诊为(糖尿病)消渴之后,几种常用药物(具体不详)天天按时服用,从未敢间断,至今空腹血糖仍高达15.6 mmol/L。因诸多不便,不敢稍离零食、茶水、厕所,更忧心将不久人间。愚反复揣摩、思忖再三,诊断为:消渴中期、虚实兼现。治则:清热除燥,滋阴生津,畅通脏腑经络。初诊取穴:梁丘、足三里、曲池、上巨虚、温溜、委中、承山、昆仑、后溪、下巨虚诸穴双取泻法;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尺泽、孔最、太溪、水泉、复溜诸穴双取补法。针通感明显,行针时每发难耐之声。其补泻之法,前已述及。起针后患者自言比针前舒适许多。5月18日二诊、20日三诊、22日四诊,效不更方,取穴施术均同初诊。5月24日五诊时,食量趋于正常,燥渴所余无几,尿频已愈,便秘近无。因虑其病程较长,且易于反复,仍沿用前法,但补针留针时间延长之40 min,行针5~6次。5月28日六诊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后溪、委中双取泻法同前;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尺泽、孔最、复溜、太溪、水泉双取补法,其施术、留针时间、行针次数同五诊。6月2日七诊时:患者较初诊时发生根本改变,面目、脉舌、起坐蹲站、饮食二便、精神体力也已恢复正常。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泻法不留针;太白、地机、阴陵泉、尺泽、孔最、复溜、太溪七穴补法,行针次数、留针时间同六诊。两年后偶遇,询问病愈后情形,谓精神气力一切正常,体重增多5~6 kg,欣喜异常。

按语: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云“消分上中下三症,谓消渴、消谷、消肾也。皆水火不交,燥热伤阴所致”,又云“手阳明大肠主津,足阳明胃主液,二经燥结失润,故为消”。愚则认为太阴脾土最为关键。脾土者,中正之官,谏议知周,生养之根本。主人体精气升降出入,为胃行血气津液于四末,万物从土出而又复归于土。肺肾对于治愈消渴固然重要,然五脏六腑之营运斡旋、沟通联系悉则由乎脾土,故李东垣《脾胃论》乃发前贤之未发,实为后世同道肃然起敬。本案患者之治疗,除疏通清泻阳明胃与大肠、太阳膀胱(太阳主表,尺肤皴涩、皮屑散落)与小肠(受盛化物、秘别清浊)之外,肺脾肾之滋补,脾土取穴独众,意即为此。案中阳明、太阳怫郁燥热之清泻,太阴少阴之滋补,其意达脾土安则五脏皆安之境界。足三里、曲池、上巨虚清其阳明之腑,委中、下巨虚清其太阳之腑,皆遵腑病治其合。其滋补脾肺肾取穴亦遵经训,遂致患者喜获良验。

例4.患者,女,67岁。因患消渴近20载,遂致眼目昏蒙,不能走路,其夫于2003年11月8日车载来诊。症见:面部枯涩尘蒙,牙齿基本脱落,手掌眼前摇晃似有知觉,饮食起居尚可。手足皮肤皴皱枯涩,体质瘦弱。自述:患此病以来,遵医嘱每日按时服药(具体不详),从未间断,近期目视渐趋失明,需丈夫引领方敢步履。现仅求视力稍有恢复,能自行步履。诊断:消渴病后遗症,肝肾受损虚衰。治则:疏通脏腑经络,滋肾益肝。初诊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后溪、委中双取泻法,留针5 min。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行间(泻,肝以疏泄为补)、曲泉、阳陵泉、光明、复溜、太溪、水泉双取补法,留针30 min,行针4~5次。补泻手法同案例1。11月10日二诊、11月12日三诊、11月14日四诊均用此法。11月18日五诊时:手掌眼前晃动,已能朦胧看到五指,诊室内走动可无人引领。饮食、起居、入厕较前方便许多,颜面亦较前润泽。泻针用穴不留针,补法同前。11月23日六诊,泻针停用,(行间停用)补针留针时间延至40 min,行针6~7次。11月30日末诊:不用人引领能自行路,能品评其夫为己所买棉鞋(来诊时路过市场),且能自行穿上。取穴:太白、地机、阳陵泉、光明、曲泉、水泉、太溪、复溜,双取补法留针40 min,行针6~7次。

按语:《内经》曰:“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患者消渴积年累月,阴阳俱虚,且年事已遇花甲,针刺治愈此疾,务必审慎周详,攻补均要切中肯綮。消渴之患,皆肠胃燥热怫郁,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更不能将肝肾阴精(目视本源)源源上注于目。夫眼者,审黑白,定短长,明察秋毫,为人生死之路头。案中阳明胃、大肠,太阳膀胱、小肠之清泻适可而止。少阳胆经之阳陵泉(合穴)、光明(络穴,清升复明要穴)二穴之补既与厥阴肝经行间、曲泉合用明眼目、畅情怀,又与太阴脾经相合而益其清升(甲与己合)之气。其太溪(原穴)、复溜(母穴)、水泉(郄穴)肾经之补,取效自可不言而喻。

讨论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适足以乱经。”又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消渴病之标在于二阳、三阳,即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时有情志郁积化火为患(如例1)。其基本病机多为胃肠郁热燥结偏盛,脾肺肾阴气津液亏耗。能及时清泻阳明、太阳之怫郁燥热,济脾肺肾阴气津液之衰,使脏腑、经络道路畅通而不壅塞,津液血气各行其道而源源不息,则其患向愈无疑。接诊四例患者之时,均令其停服各种药物(前医思路未必与笔者思路吻合),个别谨小慎微者命其减半,疗效显现后,即完全停服药物。例1、例2患者为消渴之初起,其津液血气尚可支持。例3患者则阳热气盛,阴液虚衰,清火滋阴同时并举,不可稍有偏废。例4患者消渴迁延日久,且年事已高,脏腑经络、阴液血气,受损严重,以致面呈皴涩尘蒙、手足皮肤枯槁脱屑、双目失明。余于案中已详加阐述,条分缕析,取穴、组方、施术补泻,力求丝丝入扣,故诸案患者取得“阴平阳秘”之理想效验。

本刊邮箱更改通知

本刊原投稿邮箱zgmjlf@periodicals.net.cn已停止使用,由此造成不便深表歉意。现本刊投稿邮箱为:zgmjlf@163.com 或zgmjlf98@126.com或zgmjlfbj@163.com,敬请广大作者和读者关注并代为宣传。

《中国民间疗法》编辑部

(收稿日期2015-04-17)

猜你喜欢
尺泽行针水泉
尺泽穴定位及其刺灸法初探*
光明中医(2024年1期)2024-02-14 16:23:03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针灸大成》中尺泽穴临床应用探析
河南中医(2021年4期)2021-04-17 22:35:47
内蒙古水泉沟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矿产勘查(2020年11期)2020-12-25 02:55:02
多种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水泉沟地区找矿效果分析
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34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服装学报(2019年5期)2019-11-05 05:29:12
找不到泉水的牛
阜新刘家区水泉层煤层气开发研究与实践
中国煤层气(2015年6期)2015-08-22 0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