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气不降状态下的脾胃病论治
冷炎1常玲2刘彦晶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402.长春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刘铁军;腑气不降;脾胃病;通腑疗法
通腑疗法是以“六腑以通为用”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中运用于腑气不降状态下的脾胃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姜良铎教授主张从状态辨治疑难病[1],提出中医学本质就是抓状态,抓住状态的本质就是巧妙的辨证和合理用药。状态是从人体这一复杂的物质乃至精神系统随时间环境变化所处状况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2]。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瘟疫流行,民病伤寒,根据当时的气候及人们身体状态,张仲景写出了《伤寒论》。李东垣因金元时期,时行土疫,民多脾虚,清气不升,阴火下行,而著《脾胃论》。现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多肝气郁滞,湿热内生。因此,第四批、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刘铁军教授提出了“从腑气不降状态论治脾胃病”,现阐述如下。
气血流通、百病不生
中医治病讲究“道术结合”,道通术才能达。中医辨证论治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医学[3],因此要弄清楚人体是如何抗病的,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诠释了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了天人合一,天地间无非一气而已。《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讲治病求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人体各脏腑,通而不滞,气血流通百病不生。彭子益曰:“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先天之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人体周流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人体各个器官发生疾病,其实都是人体这团气郁结于该处,致使一气周流运转不畅而产生的。
腑气不降、脾胃失和
《内经》云“治中焦如衡”,“衡”就是平衡,即升降的平衡。东垣时期由于战乱,民多脾虚,脾气不升;而今,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人们的疾病谱更多的是气滞、食积、湿热导致的疾病,尤其在北方由于气候的关系,更多的外寒而内热。刘铁军教授在调理脾胃升降的过程中,注重肝气的条达,腑气的通降,强调三焦通畅的重要作用。论治脾胃病多从腑气不降状态入手,通调脾胃,临床应用效如桴鼓。脾胃病的腑气不降状态,临床多表现为:两胁胀痛,胃脘部痞闷,腹胀情绪不好或饮食后更甚,心烦,失眠,纳呆,大便干,或不爽,或溏泄,小便黄,舌红或仅舌尖红,苔腻。腑气不降状态的病机关键是“滞郁”两字,滞是气滞,气机的升降失常,腑气不降为主;郁是食积、湿阻、血瘀,胃病及脾,脾胃合病。日久则出现虚实夹杂、气血不和、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燥湿不济等加重病情,使病机更加复杂。因此在治疗腑气不降状态下的脾胃病,可以把通腑疗法贯穿始终,腑气通则诸病愈,推而广之,临床可以治疗腑气不降状态的胃、胆囊、胰腺、肾脏、肠道、肝脏等疾病。
逐邪求早、当下不厌
刘铁军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通腑疗法的应用不应仅局限于要有“下下之证”方可下之,拘泥于“满、胀、燥、实”等需攻则攻之症,应在临证时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一些疾病在发生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可下的实证等表现,亦可根据疾病的转归及医者的治疗经验,适当应用中医下法,攻邪外出,下行分流,达到未病先防或已病防变的治疗目的[4]。中医下法体现了“六腑以通为用”的实质,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使腑气得通,气机通畅,滞瘀不存,则病可去。腑气不降状态的病理病机中,湿邪占据重要地位,湿虽为阴邪,但由于现今生活优越,则多郁而化热,湿热为患,湿热相合,如油和面,最难清除。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云:“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强调湿热病的治法是“分消走泻”,药用杏、朴、苓等。同是下法,但伤寒与温病是不同的,伤寒下法为阳明腑实证,邪热在里,劫烁津液,形成燥屎,下之宜猛,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温病为湿热结滞,应轻法频下,大便溏为邪未尽,可再下,以燥屎为无湿。刘铁军教授还强调,通腑气是综合的,应同时疏肝、祛湿、健脾,自拟肝郁脾虚经典方: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左金丸加白豆蔻、大黄,随症加减,治疗腑气不通状态下脾胃病。
善用大黄、功同仙草
刘铁军教授喜用大黄,善用大黄,他指出在使用通腑疗法来推陈致新、调理血气的诸多用药中,大黄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神农本草经》有:“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可以通便、化瘀、祛饮,推陈致新,去一切滞瘀,入血分然后通腑气,把血分的瘀浊和胃肠道的滞郁整个破开。大黄为阳明主药,阳明为合,阳明一降,则太阳、少阳齐降,腑气通畅则可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在临床中运用应注意其用法,通便需生用,后下;活血则久煎,或用酒军;无便秘的患者,可以给大黄3 g,与其他药同煎,起到通腑化瘀的作用,泻下作用较弱。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通腑疗法推陈致新、调理气血运行的作用与下的方法、程度及使用时的配伍形式、药物的不同选择等有很大的关系。临床使用时要辨证明确,中病即止。同时,在疾病演变的不同阶段,由于病机性质的改变,引起证候相殊,不能墨守成规,一味攻下而不识权变,需及时改弦易辙,另换章法,务求证法吻合,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5]。
参考文献
[1]姜良铎,魏文浩.从状态辨治疑难病心法[J].环球中医药,2012,5(2):122-123.
[2]姜良铎,魏文浩.论状态辨治方法与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1,4(4):281-282.
[3]张广中.全国经方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3.
[4]刘舒音,张景洲.刘铁军教授运用通腑疗法治疗消化病的经验总结[J].吉林中医药,2011,31(8):740.
[5]梅明,郭丽.下法的调理气机作用浅谈[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3):162-164.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