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贺(大安市长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大安 131300)
儿童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性护理
许 贺
(大安市长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大安 131300)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性损伤;原因;预防性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科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婴幼儿口服给药不合作,因此通过静脉给药的机会较高。临床护理观察发现,由于某些原因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轻者造成患者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发麻,局部肿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生静脉炎,导致功能障碍,增加患儿的痛苦。认真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才能避免和减少对患儿身心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护士应掌握儿童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性护理措施。本文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探讨血管外渗性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
1.1 药物原因:发生血管外渗性损伤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50%葡萄糖、脂肪乳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钾、高渗溶液等具有渗透性的化学药物和阳离子溶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血管收缩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某些抗癌制剂,是引发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常用药物。如静脉推注4~8次20%甘露醇后,血管壁可增厚,破坏内皮细胞,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推注速度过快,药物浓度过高,也可致血管外渗性损伤。
1.2 血管因素:①头正中静脉血管粗、直、不滑动、易穿刺、易固定,但此血管通透性强,易渗出。输入少量液体可用此静脉,大量液体或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刺激性药物,不选用此静脉。因为渗出厚容易引起皮下坏死。②长期静脉输液,多选用四肢血管,这些部位穿刺针固定较头部困难,通常采用小夹板固定,遇有不合作小儿,由于捆扎过紧或过松造成循环受阻或输液针头脱出血管外。③反复在一条血管上穿刺,易损伤血管,使血管纤维化,形成瘢痕,循环受阻,静脉内压增高,引起液体渗到血管外。④一些患儿的末梢循环较差,年龄较大者心理紧张,易造成血管痉挛。
1.3 患儿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易外渗。由于小儿患者血管短、不直,易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家长紧张,无形中增加了护士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难以固定输液部位,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婴幼儿发生外渗现象多于成年人,严重外渗现象也多于成人。如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1.4 护士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巡视观察不及时不细心,不甚明了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是造成血管外渗性损伤的潜在的重要因素。静脉穿刺技术差,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2.1 提高工作责任感和业务水平: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尤其对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患者,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液体滴速,茂菲氏滴管的液面等,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发现异常或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护士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认真学习静脉输液技术,熟练掌握药物的理化特性及不良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2 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静脉穿刺时,选择血管应遵循由远端到近端,静脉明显,便于穿刺,易于固定,患儿痛苦少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避开硬化性静脉、细小静脉、深部静脉,穿刺时应避开关节,避开原来的穿刺针眼。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
2.3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要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针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多次穿刺或重复使用时间过长,必要时更换输液部位。消毒范围直径5~7 cm,尽量避开原来穿刺针眼,防止消毒液渗入针眼引起疼痛,也防止输入液体从原针眼外渗。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通气胶布固定。该胶布粘贴牢因且透明,易于观察穿刺局部的情况[2]。输液过程中,要采用保护性约束,向家长宣教正确的照顾方法。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取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5~10 min,切忌揉搓。尽量为患儿做留置针穿刺,减少渗漏的机会,在关节处穿刺时给予小夹板固定。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所用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调节药物输入速度。
2.4 特殊药物输注的护理: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顺序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可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 及早发现,正确判断:要及时发现患儿液体速度是否发生异常改变,观察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异常表现。一旦发现液体外渗立即关闭输液开关,拔针,更换针头,另选穿刺部位进行穿刺。对外渗处的皮肤进行消毒,按压至不出血时,用生理盐水加盐酸山莨菪碱湿敷,也可用50%的硫酸镁或75%酒精湿敷[3],或外渗处贴土豆薄片,肿胀很快就会消失,防止组织坏死。但高渗液外渗不能用硫酸镁和酒精,因其本身就是高渗液体,用于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如果高渗液外渗已超过24 h,则不可热敷,因为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这样做使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发生药物外渗后,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进行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护肢体功能。
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引起血管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液体外渗难以杜绝。穿刺血管选择、输液速度调整、输液过程中巡视及健康教育等是预防输液外渗的关键,这可以保证输液质量,保证患儿医疗安全。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握预防性护理的各个环节,可使血管外渗性损伤降低至最低程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儿病痛,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任旭东,曲在屏,杨栗,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
[2] 凌云,陈朔晖,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9-330.
[3] 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334.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2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