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丽云
郭瞻予1孙丽云2
郭瞻予1孙丽云2
孙丽云1郭瞻予2
专 题 笔 谈
临床常见小儿心理疾病
主持人:孙丽云
编者按: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我刊特邀相关专家对临床常见小儿心理疾病进行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本刊编辑部)
孙丽云1郭瞻予2
(1.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心理科,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文章介绍儿童多动综合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多动综合症;原因;诊断;治疗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为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由于注意力集中短暂和困难是多动症最经常出现的症状,所以DSM-Ⅲ和DSM-Ⅲ-R将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儿童多动症多于学龄前起病,呈慢性过程。影响儿童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容易导致儿童持久性学习困难,伴行为问题和低自尊心。此外,多动症儿童不容易被周围的同龄小伙伴接受,容易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形成孤独等负性情绪心理。
1 流行病学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3%~5%,男女比例为4∶1~9∶1。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来自父母分居或离婚的家庭,父亲经济地位低或为体力劳动者,父母婚姻不和谐以及家庭教育不一致者较为多见。
2 病因
2.1 生物学因素 脑损伤学说认为多动症与孕妇分娩、妊娠期病毒感染、服药、颅脑外伤、缺氧缺血脑病、中毒等有关。遗传因素为父母或亲属是多动症患儿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易导致儿童多动症。代谢学说认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异常代谢与多动症有关。
2.2 环境因素 一些研究认为,多动症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一些学者提出食物添加剂和水杨酸盐类会引起儿童过度活动、冲动和学习问题。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外出打工、孩子内心爱的缺失等等是造成多动症的重要诱因。
此外还有病理机制和神经心理与神经生物学假说。
3 临床表现
3.1 活动过度 幼儿早期患儿表现活动过度。部分儿童在婴儿时期就活动过度,比如会从小车里往外爬,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往往是以跑代走。患儿稍大的时候,看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者索性把书撕了。进入小学后,表现更为显著。上课小动作不停,手闲不住,凡是能碰到的东西总要碰一下,因喜欢招惹别人,常与同学发生争吵或打架。
3.2 注意力集中困难 患儿注意力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他们对各方的刺激几乎都起反应,不能滤过无关刺激,所以注意力集中困难。
3.3 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患儿由于缺乏控制能力,常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者破坏东西,他们要什么,非得立刻满足,他们的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者吵闹。
3.4 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是仍在学业上存在困难。有些儿童将“6”读成“9”,把“b”读成“d”,甚至分不清左右。他们在朗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方面有困难,多动症儿童未经认真思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导致其学业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有时出现波动,通常与他们所处的场合不同或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比如在有吸引力和新的情况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症状能缓解,而在做作业或从事重复性或需要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注意力维持相对困难。
4 诊断到目前为止,多动症主要以患儿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多动症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如下。
4.1 症状标准
4.1.1 注意障碍 有以下≥4项:①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②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③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④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出现粗心大意或错误;⑤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⑥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⑦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⑧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4.1.2 多动 有以下≥4项:①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②上课时常有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③话多,好插嘴,
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④十分喧闹,不能安静的玩耍;⑤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⑥干扰他人的活动;⑦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
迎;⑧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行为;⑨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4.2 病程标准 通常于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
4.3 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5 治疗
5.1 心理治疗
5.1.1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当儿童出现多动、冲动等行为时,便对之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该行为逐步消退。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是“代币制法”,即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父母、老师等会给予相应的代币作为奖励,当代币积累到一定量时,可以允许儿童用给他拥有的代币来换取他想要的奖励。在累积代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多动等不恰当的行为,也会没收相应的代币。
5.1.2 家庭治疗 研究表明,夫妻关系差、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等家庭环境与儿童多动症有着密切关系。可能与他们童年时期缺乏关爱有关。因此家庭治疗在儿童多动症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治疗主要包括父母关系的梳理、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塑造等。
此外,儿童感统统合训练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对儿童多动症康复也能起到有效治疗作用。
5.2 药物治疗 必要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目前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剂,该药物在减少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和增加他们与人交流的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当儿童患有抑郁症时配合三环类抗抑郁药,能有效缓解患儿的情绪。对于儿童多动症,中药治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刺激百会、四神聪等穴位也能有效控制儿童多动的行为。
5.3 其他治疗 选择性去除食物中的添加剂,特别是食品中的色素对一些患儿有效。另外,小量咖啡对一些患儿有效,而过敏的多动儿童合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对年长的多动儿童职业咨询和训练很有帮助。户外野营和自信心训练,对多动儿童发展认知功能和自律性训练是有帮助的。多种形式的联合治疗可使学业成绩不良、社交困难等症状好转,而酒依赖、物质滥用也相应减少,儿童的社会功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与父母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多动不是孩子主观故意的,要忽视其不伤大雅的一些小动作,给予他们一定的活动机会。允许其分段完成作业或某一计划,给其提供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可能引开其注意力的刺激,如其写作业的地方、教室里的座位要安排在能与老师互动好的地方,还要多发现多动儿童的优点,创造机会让其发挥优点,以获得长辈和同学的表扬,让其有成功感,以保持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郭瞻予1孙丽云2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2.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心理科)
【摘要】 文章介绍儿童强迫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
【关键词】 强迫症;病因;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 1672-7185(2016)12-0014-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05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儿深深知道这种强迫症状不合理,没有必要,但是却无法控制或者摆脱,因而焦虑、痛苦。
儿童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的情绪障碍,在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5%~1%,在少年中的患病率为1%~2%,约占儿童门诊的10%。男童较女童多,平均发病年龄9~12岁,儿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两个高发年龄段。该障碍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成人患儿中约1/3在少年儿童期开始起病。
1 病因
1.1 神经生化因素 目前认为,许多中枢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强迫
症的患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强迫症的重要诱因。
1.2 神经解剖学说 磁共振(MRI)显像研究发现,患儿脑区存在异常结构,主要是眶额叶皮质体积减少。
1.3 遗传因素 对单卵双生子的研究显示,强迫症共同发病率为63%~87%,患儿一级亲属的总体发病率为10%~22.5%。
1.4 免疫因素 有研究认为,强迫症和自身免疫有一定关系。
1.5 个性因素 患儿多有焦虑、紧张、追求完美、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不安全感等。
1.6 家庭因素 在父母教育方式上,如果父母过于频繁、严厉惩罚、责骂和苛刻要求,会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使子女在评价自身行为、态度和欲望的时候,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也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儿存父母情感温暖的缺失以及父母的惩罚较多。
2 临床表现
强迫症在儿童期的表现与成人类似,主要表现为多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其中,强迫性回忆和强迫性穷思竭虑等较常见。如患儿控制不了回忆过去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情的细节,回忆过去看见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歌曲,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没完没了的想个究竟。如为什么要把“爸爸”称为“爸爸”,而不能叫别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和最适合自己的,这些都明显影响了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使得患儿无法专心听讲、写作业,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
在强迫行为中,强迫性洗涤和强迫性检查最为常见。患儿反复洗手、反复核对、反复检查,这种行为常与怕脏、怕得病、怕做错事或被惩罚有关。尤其在学龄儿童,反复检查书包以确定文具是否带齐,作业是否做对,字是否整齐,生怕被老师指责或惩罚。此外,还有强迫性计数和强迫性仪式动作。患儿上学或出门前,常常要数到一个吉利的数字才能走或做;如果没有想好或者做好,则要反复想或数,这种数数还常以某种动作来表示。如果被人打断,患儿就会特别生气,并从头做起。
可以说,强迫症的表现千奇百怪,不同程度影响了患儿的生活以及社会功能,而患儿又无法控制症状的出现,因此患儿常常感到非常痛苦。
3 临床诊断
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至少有下述症状之一。①强迫观念:包括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怀疑(比如反复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②强迫情绪:表现为十分害怕丧失自我控制能力,因而发疯或者有冒失行为。③强迫意向:表现为经常感到有立即行动的冲动或强烈的内在驱使,但并不是表现为行动,因此患儿感到很痛苦。④强迫动作:表现为屈从于强迫观念的反复洗手、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等。
患儿清楚强迫症状起源于本身,而不是来源于外界,或是别人强加给他。患儿认为症状反复出现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是不能奏效。
以上症状持续≥3个月可以诊断强迫症。
4 鉴别诊断
强迫症需要与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怖症、孤独症进行鉴别。广泛性焦虑症出现过分的不现实的担心,但是焦虑症不会出现既发的仪式性行为。恐怖症患儿所表现的的害怕与恐惧在离开恐惧的对象后随之减轻或消失,而强迫症的害怕与恐惧现象与特殊环境或刺激无关。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类似于强迫症的强迫行为,但是孤独症有典型的孤独症表现与智力障碍,而强迫症智力正常,交往能力保持。
5 预后
部分患儿能在1年内缓解,病情>1年通常呈现持续波动的病程,可达数年甚至终生。强迫症严重,伴有强迫人格或持续遭遇较多的不良生活事件者预后不好。
6 治疗
6.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患儿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的客观认识。去掉精神包袱以减轻其不安全感,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强调务实态度以减轻其不完美
感,同时动员亲属对患儿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矫枉过正,帮助患儿积极从事体育、文娱、社交活动,使其逐渐从沉湎于穷思竭虑的情境中解脱出来。6.1.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强迫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标准方法是将强迫症患儿置于一个神经症和一个神经行为框架内,治疗包括三个部分:①心理教育、焦虑管理训练和认知治疗;②暴露和反应阻止;③防止复发和奖励。对于年龄小的患儿可以采取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方法可以减少患儿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
6.1.2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家庭不和,父母婚姻有问题,家庭成员存在特殊问题,家庭成员之间角色混乱的患儿,更适合家庭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系统中,让所有行为问题都公开呈现出来,充分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强迫行为产生的影响,重新组织家庭关系,减轻患儿的强迫性行为,逐渐形成各种良性行为。
6.2 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儿童强迫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6-07-16)
郭瞻予1孙丽云2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2.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心理科)
【摘要】 文章介绍了儿童抑郁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抑郁症;病因;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185(2016)12-0015-03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06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儿童抑郁是一种不愉快、悲伤、痛苦的体验,患儿表现失去往日的兴趣和欢乐,言语和活动减少,常感“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高兴不起来”,有的患儿甚至出现“不如死了好”的念头或采取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抑郁表现为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经常哭泣而不易接受暗示,还可能出现睡眠不安或遗尿。
1 病因
1.1 生物遗传因素 抑郁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儿童抑郁症还与遗传有关。
1.2 环境因素 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等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抑郁症。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父母对孩子溺爱,孩子容易自我中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遇到困难时情绪无法及时调整,容易患上抑郁症;父母期望过高也是导致抑郁症的诱因。此外,父母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经常愁眉苦脸,对儿童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也是引起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2 临床表现
2.1 生理上的表现 ①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诉。儿童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他们通常就诊于各种综合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向医生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而不是抑郁情绪。②躯体症状。患儿常常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头晕、头痛、疲乏无力、胸闷、气促、胸痛等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可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 h,醒后不能再入睡。有的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上醒不过来;少数睡眠过多。一些患儿出现遗尿。也有少数患儿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2.2 心理上的表现 ①情绪低落,心境恶劣。患儿表现显著而持久的低情绪,不愉快、悲伤,经常哭泣,感到内心压抑、难受、不快乐。失去往日的兴趣和欢乐,言语活动减少,总感觉“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②自我评价低,主要是自卑感以及无助感。感觉自己脑子笨,自卑感强,自责自残,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希望及无助感。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丧失兴趣,不愿意上学。③逐渐产生自杀观念。轻者感到生活没有意思,不值得留恋,想到自杀。随着抑郁加重,自杀观念日趋强烈,寻找、准备一些自杀方法,最后实施自杀。2.3 行为上的表现 ①情绪激动、易怒。②经常哭泣。③思维、言语迟缓,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感到脑子不能用了,学习能力下降。④运动迟滞,冲动攻击行为。行为迟缓,不愿和周围接触交往,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少数患儿的行为表现不听从管教、对抗父母、冲动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
3 诊断
CCMD对成人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和疲劳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的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符合症状持续≥2周。
儿童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应参照成人抑郁症诊断标准并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特点予以诊断。国外总结五项研究发现,3~5岁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残和自杀的表现。6~8岁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及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9~12岁的儿童出现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罪自责,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业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4 治疗
4.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治疗儿童抑郁症有显著效果。在临床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是治疗抑郁症急性发作的首选。此外支持治疗、人际关系治疗、行为疗法、沙盘治疗等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4.1.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师运用认知重建的方法纠正歪曲的信念,并教给患儿改善行为的技能,方法包括监督、言语的自我指导、解决问题策略、自我评估和自我加强等。
4.1.2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假定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如距离、亲密或支持)所致。在家庭中不适应过程就会导致障碍。治疗目的就是要通过选择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功能。
4.1.3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治疗抑郁症一种普遍的方法,其采用一般性的心理学知识,和病人谈心、说理,解决病人内心的痛苦,消除病人的精神症状,改善其处境、态度和行为方式。
4.1.4 人际治疗 该理论认为抑郁总是与失落、变动和缺乏亲密性、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相关,治疗的重点是通过改变这些关系中病人的行为方式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4.2 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儿童抑郁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6-07-16)
孙丽云1郭瞻予2
(1.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心理科,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文章介绍儿童癔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癔症;病因;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185(2016)12-0017-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07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就是转换症状。
癔症是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该障碍在我国分类诊断系统中仍然保留,但是在ICD-10和DSM-Ⅳ中则被解离障碍和转换障碍所代替。儿童癔症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有时呈集体发作,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发作相对较多。
1 病因
1.1 生物学因素
1.1.1 遗传因素 一些研究认为,癔症与遗传有关,父母或亲属有癔症的家庭孩子易患病。
1.1.2 素质与人格类型 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容易患有癔症。通常患儿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1.1.3 躯体因素 认为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具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发作。
1.2 心理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癔症患儿一定可以追溯到精神刺激。大多数儿童在负性刺激下急性起病,如被人打骂,被老师或家长批评,父母争吵或离异等。
1.3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集体发作、情感发作以及躯体化形式为主要表现形式。农村、教育和经济条件较低的区域更容易产生癔症。
2 临床表现
癔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精神障碍包括癔症性朦胧障碍、情绪爆发、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假性痴呆等。其中情感爆发较为常见,表现为情绪失控,如嚎啕大哭、喊叫、吵闹不安,可伴有冲动行为、伤人、毁物等。情绪变化迅速、激烈,戏剧样的夸张动作和表情,历时数十分钟,事后部分遗忘。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包括:①痉挛发作。受到精神刺激或暗示时发生,缓慢倒地,呼之不理。全身僵直或肢体抖动,或呈角弓反张姿势,患儿表情痛苦,眼角含泪,一般持续数十分钟。②局部肌肉的抽动或阵痉挛。表现为某一肌肉的抽动,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③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或截瘫。④行走不能。坐时、躺时双下肢活动正常,但不能站立行走,站立时无人支撑则缓缓倒地。⑤缄默症与失音症。不用语言而用书写或手势与人交流叫缄默症;想说话但是发不出声音,或仅发出嘶哑的、含糊的、细微的声音称为失音症。
感觉障碍包括:①感觉过敏。对一般的声、光刺激均难以忍受,轻微抚摸可引起剧烈的疼痛。②感觉缺失。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感觉缺失,缺失的感觉可为痛觉、触觉、温觉、冷觉或震动觉。缺失的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③感觉异常。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觉身体某部位有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④视觉障碍。表现为失明。⑤听觉障碍。表现为失聪或选择性耳聋。
儿童癔症主要涉及明显的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意识和自我身份紊乱、随意运动或感觉系统的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其中,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较为常见。感觉和运动障碍最易发生在10~15岁儿童少年,最常见的是瘫痪、肢体无力、抽搐,也可见于失语、失明等。虽然患儿出现各种感觉运动系统症状,但是并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他辅助检查也没有器质性疾病依据。
3 诊断
①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②有下列症状≥1项: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③有妨碍社会功能者。④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疾病。
4 鉴别诊断
癔症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癔症被误诊,如有些器质性疾病其症状、体征尚未充分显露,此时患儿性格不良或有应激因素,使症状带有“功能性”色彩,易被误诊为癔症。因此,癔症的诊断首先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另外,癔症还需要与癫痫进行鉴别。癔症性精神障碍常有突发、突止的情况,癫痫发作多数无诱因,发作时意识不清,不避危险,过后遗忘,脑电图有癫痫样放电等。而癔症性痉挛发作多在精神刺激后,在人多之处,形式多变,无大小便失禁,发作时间较长,无明显的脑电图放电。
5 治疗
5.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首选方法。
5.1.1 暗示治疗 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最为有效的方法。临床中医生和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言语暗示、药物暗示、针灸穴位等。
5.1.2 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主要是诱导患儿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的焦虑、恐惧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5.1.3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对癔症患儿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排除精神刺激,取得支持系统的支持对患儿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5.2 药物治疗 患儿如果有情绪问题可以配合使用情绪稳定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也有一定效果。
5.3 住院治疗 起病急,症状较为严重,家庭护理难的患儿可以住院治疗。住院治疗有利于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使医疗手段尽快实施。但不宜久住,因为他们可能通过观察其他患儿的临床表现而习得其他症状。
5.4 预防复发 癔症是一种较易复发的疾病,对于儿童要力争一次治愈,以免迁延一生。预防的措施有:①尽快解决或淡化精神刺激因素,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正确面对困难;②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模式,教育患儿的父母及其亲属避免对其过分宠爱,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以拒绝,避免对儿童的不良暗示;③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多与同学接触;④对于偏远、教育文化落后的地区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健康常识是预防癔症一项有力的措施。
(收稿日期:2016-07-16)
R742
A
1672-7185(2016)12-0012-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04
2016-07-16)
R74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