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琪
在岗培训园地
输血学与医学临床检验学知识
吴钟琪
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文章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输血学与医学临床检验学知识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输血学;临床医学检验学;“三基”训练
1 红细胞所包含的血型系统
红细胞有20多个系统及其他未列入血型系统的抗原,共有200多种血型抗原,其中最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
2 ABO血型的区别
利用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进行鉴别。如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则为A型;红细胞膜上有B抗原,血清中存在抗A抗体,则为B型;红细胞膜上有A和B抗原,血清中无抗A和抗B抗体,则为AB型;红细胞膜上无A和B抗原,血清中存在抗A和抗B抗体,则为O型。
3 ABO正、反定型
ABO正定型血型鉴定是指用已知的标准血清鉴定未知的红细胞上的ABO血型抗原。反定型是指用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鉴定未知血清中的ABO血型抗体。
4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分别进行抗原抗体反应。交叉配血用的患者血清应是输血前≤3 d的血标本,但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应采取输血后的血标本,而且是冷藏且无污染者。
5 Rh血型
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其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简单地说Rh是以恒河猴的红细胞抗原而命名的。Rh系统有40多种抗原,最常见且用一般实验室方法可以鉴定的有D、E、e、C、c五种抗原。这五种抗原也是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其中又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
6 不宜输用全血的患者
①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者;②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性贫血者;③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④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体质虚弱者;⑤要长期和反复输血的患者;⑥既往输血或多次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患者;⑦对血浆蛋白过敏并产生了相应抗体的患者;⑧可能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7 成分输血
将全血中各种有效成分用物理方法分离成高纯度、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输用,这种更有效、更合理的输血方法,称为成分输血。
8 自身输血及其优点
自身输血是采集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在紧急情况或手术时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同时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可能发生的事故。
9 可以经输血感染的疾病
目前已知与输血相关的感染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登革热、回归热、鼠咬热、疟疾、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虫感染等。
10 输血反应
10.1 即发反应 ①免疫反应,如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荨麻疹、非心源性肺水肿;②非免疫反应,如高热(细菌污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物理因素引起的溶血反应(如血液自身因素)、空气栓塞等。
10.2 迟发反应 ①免疫反应,如溶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紫癜等;②非免疫反应,如各种经血传染病、铁超负荷等。
10.3 其他 如出血倾向、低钾血症、碱中毒、枸橼酸盐中毒、微血栓形成等。
11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存在与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IgG型),此血型抗体是针对胎儿红细胞上父源性抗原的;此血型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发生溶血,并伴随一系列病理性损害。
在医学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中,有普通生物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以及具备上述所有显微镜的功能,并附有自动摄影和荧光显像等设施的万能显微镜。
1 性能
利用光学透镜的成像原理,可将物像放大至100~1 500倍。
2 使用方法
2.1 光源
2.1.1 日光 显微镜应置于向北窗口,利用间接日光照明,避免将日光直接照射在反光镜上,以免视力和镜头受损。
2.1.2 灯光 使用显微镜灯和荧光灯时,应避免黄色光。可用蓝色滤光片,或在灯前适当距离处放置盛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圆形平底烧瓶进行滤除。
2.2 采光 选择适当倍数的目镜和低倍物镜,调节聚光镜位置和光圈大小。如需光线强些,可上升聚光镜和放大光圈。如需弱些,则相反操作。
2.3 检查
2.3.1 低倍镜检查 检查时需从低倍镜开始,先侧面注视物镜头,用粗调节把物镜下移(或升高镜台),将触及玻片时,在目镜中一面观察一面缓缓旋转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台);到目镜中出现物像时,再转动细节调节使物像清晰,再一次调节光线明暗至最适亮度。
2.3.2 高倍镜检查 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晰物像后,将找到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顺时针方向旋动转换器,将高倍镜转换到镜筒下,并放大光亮度,稍稍转动细调节器,即可观察到物像。
2.3.3 油浸镜检查 先将待检载玻片的标本上滴加香柏油一滴,升高聚光镜镜面与镜台齐平,将光圈放至最大,使反光镜射入光线最亮,然后缓缓降下油镜头或升高镜台,使镜头浸入香柏油中并与玻片接触,然后在目镜观察下缓缓转动调节器,升高镜头(或下降镜台)至物像清晰。
3 注意事项
无论使用哪一种物镜,在对焦调节过程中的操作原则是:必须先侧面目视下降低物镜至短于工作距离,然后在目镜观察中缓缓调节升高镜头,如初次调节失败——即超过工作距离仍见不到物像,则应按上述重新操作,切不可在目镜观察中降低镜头,以免不小心压破载玻片并损坏镜头。进行检查时应选择高低适当的工作台和可升降的转凳,宜坐端正,胸背挺直。
1 血液检验
1.1 血液一般检验 血红蛋白:正常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红细胞: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白细胞:正常成人(4.0~10.0)×l09/L。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01~0.05(1%~5%)、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1.2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红细胞沉降率:Westergren法,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平均红细胞容积:手工法,82~92 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l0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手工法,27~31 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 pg。红细胞半衰期(t1/2):25~32 d。
1.3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 凝血时间:普通试管法,6~12 min;硅管法,15~32 min。出血时间:Duke法,1~3 min,>4 min为异常;Lvy法,2~6 min,>7 min为异常。血小板计数:(100~300)×l09/L。
1.4 血液生化检验 总蛋白:60~80 g/L。清蛋白:40~55 g/L。球蛋白:20~30 g/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1.5:1~2.5:1。血糖(空腹):全血(Folin-吴
法)4.4~6.7 mmol/L(80~120 mg/dL);血清或血浆(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6.72 mmol/L;服糖后0.5~1 h升至高峰,7.84~8.96 mmol/L;服糖后2 h,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尿糖均为阴性。血清总脂:成人4~7 g/L、儿童3~6 g/L。血清总胆固醇:成人2.86~5.98 mmol/L、儿童3.12~5. 2 mmol/L。甘油三脂:0.56~1.7 mmol/L。血清钾:3.5~5.1 mmol/L。血清钠:1.35~147 mmol/L。血清氯(以氯化钠计):95~105 mmol/L。血清钙:总钙(比色法)2.25~2.58 mmol/L,离子钙(离子选择电极法)1.10~1.34 mmol/L。血清锌:7.65~22.95 μmol/L。血清甲胎蛋白:定性,阴性。血清总胆红素:成人3.4~17.l μmol/L。肌酐:全血88.4~176 μmol/L;血清,男性53~106 μmol/L、女性44~97 μmol/L。尿酸:磷钨酸盐法,男性268~488 μmol/L、女性178~387 μmol/L;尿酸酶法,男性208~428 μmol/L、女性155~357 μmol/L、儿童119~327 μmol/L。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儿童1.8~6.5 mmol/L。1.5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LISA法,RIA法阴性;反向间接血凝法阴性(滴度<1∶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ELISA法、RIA法阴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ELISA法、RIA法阴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ELISA法、RIA法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ELISA法、RIA法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ELISA法、RIA法阴性。甲种胎儿球蛋白(AFP、α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性,RIA或ELISA法<20 μg/L。癌胚抗原(CEA):ELISA法、RIA法,<15 μg/L。糖类抗原125(CA125):RIA法、ELISA法男性及>50岁女性<2.5万μ/L;RIA法,20~40岁女性<4.0万μ/L。
2 骨髓检验
有核细胞计数:(40~180)×l09/L。增生程度:增生活跃,即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20∶1。粒/红(G/E):(2.76±0.87)∶1。粒系细胞总数:0.50~0.60(50%~60%)。红系细胞总数:0.15~0.25(15%~25%)。
R4
A
1672-7185(2016)12-0021-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09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