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状缝合治疗感染性肛瘘术后的临床观察

2016-04-18 05:39岳滨张春霞吴凤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静息肛瘘感染性

岳滨 张春霞 吴凤

袋状缝合治疗感染性肛瘘术后的临床观察

岳滨 张春霞 吴凤

作者单位:110003 沈阳,沈阳市肛肠医院

目的 评估袋状缝合技术在感染性肛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2015年沈阳市肛肠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肛瘘患者62例,以单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术后采用袋状缝合;对照组术后不予缝合。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出血、感染、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面积、肛门相关功能评估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感染性肛瘘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两组术后感染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创面面积、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瘢痕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舒张-静息半径差、直肠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禁评分、静息-收缩半径差、最大收缩压、最大净增压、肛管静息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袋状缝合治疗感染性肛瘘,术后具有疼痛小、出血少、愈合快、肛门功能恢复佳且瘢痕小等优点。

肛瘘;感染性;袋状缝合

肛门瘘管简称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长年不愈。肛瘘感染发炎后,肛门疼痛剧烈,溃破后可有分泌物流出,脓液刺激局部皮肤,肛门瘙痒剧烈。久而久之可使身体虚弱消瘦,精神不振,抗病能力下降,发作亦趋频繁,形成互为因果。因此,需要进行手术处理。然而,目前感染性肛瘘患者术后采用何种处理方式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袋状缝合技术在感染性肛瘘术后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2015年我院收治的感染性肛瘘患者62例,诊断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主要表现为肛周红肿伴疼痛,呈现感染症状。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男28例、女3例;年龄19~68岁,平均(31.5±1.0)岁;感染病程2~18 d,平均(5.7±2.3)d。对照男27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30.5±1.0)岁;感染病程3~15 d,平均(5.1±2.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晨清洁灌肠,用骶管麻醉或附加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截石位,肛周碘附消毒。直视下将感染脓腔切开引流,再沿U型瘘道切开肛瘘,锐勺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充分止血,碘附消毒创面。观察组应用3-0胶原蛋白线对创面进行袋状缝合;而对照组不予术后缝合。之后测量创面长度、宽度,应用注射器抽取奥布卡因凝胶进行创面内敷,记录用量。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出血、感染、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面积、肛门相关功能评估及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价 参照《年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2004试行草案)》的拟定标准[1]。疼痛程度的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肛门功能评估采用Wexner的肛门失禁评分,并结合模拟排便肛门超声及八通道肛门压力测定。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双侧概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感染性肛瘘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两组术后感率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创面面积、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瘢痕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肛门术后功能评估 两组术后舒张-静息半径差、直肠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禁评分、静息-收缩半径差、最大收缩压、最大净增压、肛管静息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失禁评分(分)模拟排便肛周超声(cm☒)八通道肛压测定(kPa)舒张-静息半径差静息-收缩半径差最大收缩压最大净增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观察组0.12±0.653.17±0.751.49±0.857.72±1.586.02±1.9716.87±1.010.55±0.73对照组2.17±0133.05±0.312.31±1.064.85±1.634.67±1.1513.89±0.880.51±0.60 t 3.670.923.013.383.264.021.03 P<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袋状缝合技术最早是由Buie于1937年试用于临床并报道,当时的应用多在较大创面的闭合治疗上。而通过文献查询发现,在我国则于2010年左右开始对该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中国临床医师多数将袋状缝合应用于易感染创面的术后闭合,更进一步的拓宽了袋状缝合技术的适用范围[2]。而本文通过严谨、科学的分析及临床实践,更大胆地提出一期应用袋状缝合技术可以更快、更好地治疗感染创面这一设想[3-4]。本研究中,我们对31例感染性肛瘘患者术后采取袋状缝合,并与另外不进行处理的31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袋状缝合并未增加肛周术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也未降低治愈率,并且保持了袋状缝合的传统优点,即在肛周美观性及功能恢复等相关问题上,袋状缝合有着明显优势。综上所述,对于感染性肛瘘患者,术后应用袋状缝合技术,可以保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而且术后美观性及肛门功能恢复更佳。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2004试行草案)[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4):42-43.

[2] 邵万金.肛瘘的挂线治疗[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15):326-327.

[3] Corman ML.结肠与直肠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4-460.

[4] 刘征云.改良开放术治疗高位复杂瘘(附3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3):237.

R65

A

1672-7185(2016)12-005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23

2016-10-10)

猜你喜欢
静息肛瘘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思考心电图之177》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