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指导 季建敏(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100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1009)
季建敏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经验探析
黄晶晶1,2指导季建敏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季建敏主任医师从事血液科相关疾病诊疗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患。笔者现将季老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经验总结如下:异病同治,重辨病机;以阴平阳秘,调整阴阳为总纲;以止血为缓急之策,强调止血而不留瘀。文末附上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相关性疾病病案2则,以资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阴阳血证异病同治
季建敏主任医师,从事血液科相关疾病诊疗20余年,中西医贯通,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患,如过敏性紫癜,多发样骨髓瘤,淋巴瘤,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VANS综合征等。季老师临证,重辨病机,提纲挈领,处方灵活,效如桴鼓,患者亦多私藏其方。今笔者将季老师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EVANS综合征,急性白血病,肿瘤放、化疗术后,肝硬化等疾病经验作一探析,以资临床医生参考。
血小板减少症属中医学“血证”范畴,包括紫斑、尿血、齿衄、吐血、血溢、血泄等。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所记载,《素问》[1]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至《医学正传·血证》始以“血证”之名,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现在医学研究表明,血小板在人体正常寿命约9~11 d[2],主要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参与止血与多种凝血反应,此外,还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及支持内皮完整性。故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质量异常将增加出血的风险。
论曰: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从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以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紫癜、发斑、肌衄、鼻衄等出血倾向既可当作独立疾病看待之,又可作为“症状”以参考之。古代医家普遍认为血证多责于热,热盛则迫血妄行,致使血溢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张景岳在“火盛”的基础上,又提出“气虚”的概念,对于血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更为详备。然血证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因繁杂,变证丛生,单纯从“火盛”“气虚”两方面辨证,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故季老师提出,治疗血证应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机为关键,以调整人体阴阳大纲为着力点,以止血为缓急之策,不可见血止血,亦不可一遇有热,便治以寒凉,戒勿犯虚虚实实之误。
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多样,病因复杂,然从病机角度分析,并非无规律可循。通过对多年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的总结和反推,季老师指出血小板减少多由人体正气亏虚,阴阳失衡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1]曰“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兼固,气血皆从”;《全生指迷方》[3]亦曰“诸阳统气,诸阴主血,阴盛则阳亏而阳病,阳盛则阴亏而阴病,阳气侵阴,血失常道,故或吐,或衄,或从口,或从鼻”。多数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均表现出阴阳失和之象,或阴虚,或阳虚,或阴阳两虚,无非阴阳偏颇程度之异。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作为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其数量是恒定的,主要功能是凝血、止血以及修复破损的血管。当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时,血小板生成的数量和质量会相应下降。季老师将中医学“阳虚”概念理解为现代医学“功能低下”,阳化气,阴成形,血小板的生成,既应滋阴以资有形之血,同时又应扶阳以助血之生化,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生化。即所谓阳中求阴,亦如《御纂医宗金鉴》[4]所载“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是故阴阳和合,调整阴阳之偏颇,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的关键所在。
2.1滋阴潜阳,引火以归元《内经》[1]云“年四十也,阴气自半”。阳化气,阴成形,血为阴,气为阳,故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多由人体阴血不足所致,阴损及阳,加以阴虚不足则阳无以附,虚阳外越,阴虚则生内热,加之外越之虚阳,患者多以颧红、口渴、咽喉疼痛、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消瘦或失眠,汗出量多等“阴虚阳亢”之热象为主要表现,然所谓之阳亢实则为外越之虚阳,所表现之热证,亦为虚火上炎所致,正如《景岳全书》[5]言“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源之二也”。当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元为大法,方以“引火汤”加减,此方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6],书云“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水煎服”。方中以巴戟天而弃附桂,取其引火又能滋肾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如女性潮热盗汗甚者,配伍以芍药甘草汤(芍药30 g,甘草10 g),临床屡屡获验。
2.2潜阳纳气,引火以归元《景岳全书》[5]云“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也。随着疾病的慢性消耗,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可重挫人体之阳气,患者亦可见身热、面红、口渴、下肢逆冷等上热下寒之征,此乃虚火上浮,肾火上升之故,治宜潜阳纳气,以引火归下元之肾。代表方为潜阳封髓丹,即潜阳丹合封髓丹,二者分别出自郑钦安《医学真理》[7]和许国祯《御院药方》[8],药以制附片、砂仁、龟板、黄柏、甘草5味药组成,可清上温下,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景岳全书》[5]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血行脉内,环流周身,濡养四肢百骸,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从而引发血证,轻则损身,重则害命。WHO将血小板减少分为4级:Ⅰ度75~100×109/L,瘀点;Ⅱ度50~75×109/L轻度失血;Ⅲ度25~50×109/L,明显失血,如有出血征兆输血小板;Ⅳ度<25×109/L,严重失血,输注血小板。清·唐容川《血证论》[9]曰“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之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止血不失为缓急之策,然止血又有留瘀之嫌。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0]治吐血三要法中曰“宜行血而不宜止血……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是故止血而不留瘀,从古至今都是一大难题。季老师指出现代中医要懂现代中药,即现代中医不仅要识四气五味归经,也要懂一些常用药理知识,如具有收敛止血的仙鹤草,现在药理表明具有提高血小板数量的功效,凉血止血的茜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二者配伍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引起出血性疾病,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
4.1Evans综合征患者汪某,女性,29岁,2015年3 月11日初诊。全身皮肤散在瘀斑1年余,颜色青紫,大小不等,月经量多,偶伴血尿,激素面容,两颊颧红,形体肥胖,汗出量多,不分昼夜,汗出湿衣,口干,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自诉上半身怕热,下半身发凉,偶有心悸,头昏,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有力,血常规示:白细胞(WBC)3.3×109/L,血红蛋白(Hb)108 g/L,血小板(PLT)9×109/L。平素口服强的松、美罗华治疗,辨证属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治以益气养血、清化湿热。处方:生地黄10 g,虎杖15 g,炒白术10 g,仙鹤草30 g,茜草10 g,肿节风10 g,炙甘草10 g,苎麻根15 g,白茅根15 g,仙茅10 g,灵磁石30 g,泽泻15g,淫羊藿10 g,黄柏6 g,补骨脂15 g,地锦草15 g,茯苓10 g,酸枣仁15 g,苍耳草15 g,桑叶20 g,白芷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3月18日二诊。出汗略有好转,余证未见明显改善,血小板未升反降,纠正辨证为阴阳两虚,虚阳外越之真寒假热证,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元。调整处方:熟地黄30 g,五味子6 g,茯苓10 g,麦冬10 g,天冬10 g,巴戟天10 g,虎杖15 g,炒白术10 g,仙鹤草30 g,茜草20 g,仙茅10 g,黄柏10 g,地锦草15 g,鹿衔草20 g,苎麻根30 g,鹿角胶10 g(烊化)。7剂,水煎服。2015年3月25日复诊。两颊颧红已退,潮热盗汗症状明显好转,皮肤未见有新发瘀斑,患者自诉自觉诸症缓解,血常规示:WBC 3.3×109/L,Hb 108 g/L,PLT 28×109/L。效不更方,月经期间,加以乌梅炭10 g。随访1个月血小板稳步增长。
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互为根本,气为阳,血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虚则阳无以附,故虚阳外越,火性上行,虚火上炎,患者表现为两颊颧红,汗出量多,口干等,肾阳虚衰于下,下元虚寒,故又可见上热下寒之证;阳虚则阴无以守,故单纯滋补气阴并不能收效,需以巴戟天、仙茅、鹿衔草、鹿角胶温肾壮阳之品配伍大剂量之熟地黄、天冬、麦冬等滋阴之品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元,阴阳双补。此外,因患者皮肤出血比较明显,再伍以仙鹤草、茜草、地锦草以凉血止血,即可缓急以止血,与黄柏相配,又可防以上补虚药滋腻之性。
4.2宫颈癌术后,肝硬化引起血小板重度减少患者赵某,女性,39岁,2015年6月17日初诊。宫颈癌术后14个月余,血小板减少5月余。患者2014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2015年3月因放、化疗术导致放射性肠炎,便血20余日,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既往有肝硬化病史。初用TPO血小板能上升,使用10次后出现耐药,患者自诉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光泽,舌质淡白,苔腻,脉细。只能依赖每2日输1次血小板维持,患者自觉异常痛苦,遂寻求中医治疗。血常规示:WBC 2.4×109/L,Hb 68 g/L,PLT 8×109/L。证属阴阳两虚、正虚毒恋,治以益气扶正、温阳健脾。处方: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生地榆15 g,石韦20 g,四叶参15 g,益智仁30 g,肿节风20 g,仙鹤草30 g,茜草20 g,地锦草15 g,黄柏10 g,鹿角胶10 g,熟地黄10 g,仙茅1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6月24日二诊。血常规示:WBC 2.6×109/L,Hb 71 g/L,PLT 12×109/L。前方生黄芪改为生地黄10 g,加灵磁石30 g(先煎),广木香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7月1日三诊。血常规示:WBC 2.6×109/L,Hb 71 g/L,PLT 18×109/L。效不更方。
按语:患者既往有肝硬化病史,宫颈癌术后及放化疗病史,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后,邪毒已清,而正虚较著,且肿瘤放、化疗最易耗伤人体气阴。王锦鸿[7]教授亦指出根据癌毒致病特点及癌症的发生发展规律,气阴耗伤是必然趋势,故可见神疲乏力,脉细;阳为气之渐,就患者面色晦暗,舌淡苔白等症状观之,则为阳虚之候。但总而观之,患者症状不显,实则阴阳亏虚至极,当责之极虚是也。所谓虚不受补,治宜缓图之。故以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熟地黄、仙茅、鹿角胶少火生气以温肾阳,生地榆、石韦、四叶参、仙鹤草、茜草以止血缓急。
参考文献
[1]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68,13,20.
[2]王鸿利,丛玉隆,王建祥.临床血液实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81.
[3]王贶.全生指迷方[M].王磊,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3.
[4]吴谦.御纂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87.
[5]张介宾.景岳全书[M].夏之秋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88,3,351.
[6]陈士铎.辨证录[M].王永谦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8-39.
[7]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学真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
[8]许国祯.御院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7.
[9]唐容川.血证论[M].欧阳兵等,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
[10]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张印生等,校注.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7.
[11]王锦鸿.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与地位[J].江苏中医,2001,11:1-3.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4-0637-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4.022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