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财会行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计准则推陈出新、制度日趋完善,财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依托实践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已经是财会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会计;高校;校企合作;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81-01
现在地方高校正在积极发展应用技术教育,仅以财会专业来考察,一方面企业有选拔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因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人员没有实战经验、长时间的实习过渡会对企业的财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也面临着产学脱节、人才输送压力大的窘境。因此迫切要求将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探寻教学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择业的双重需求。
一、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校企合作的文件和政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到财会专业,就是要求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不接地气
近年来,就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热门专业变迁后,财会专业却持续火爆,究其因,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高涨。但我们的一些高校,在发展校企合作时追求高大上,将很大的精力用在建设各种互联平台、学习国际流行软件操控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高校就业导向要明晰,应发展阶梯式培养方式,既要夯实基础能力,又要锻炼发展培养高端能力,既重视学习理论,又兼顾实操实战。
(三)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模式要拓宽创新
不能仅停留在观摩层面,一方面实习人员接触不到真实账目,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对企业而言,来实习的财会人员就像流水席,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进行选拔,说是合作,实际衔接根本不到位。企业和学校都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学生的职业方向不明确,企业后备人才断档。人才建设应是开放性的、共赢的,校企合作应更重目标性,更重实践能力的评估。在选拔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不能被最终录用的,但相关人员可以从各自角度指出不足,对学生来讲,也可以及时弥补不足,这样对再择业有很大帮助。
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的现有培养模式
(一)以学校为主输出的合作模式
这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模式,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一般由政府牵头,依托地方资源,寻找合作企业,在规定时间、在规定的岗位限制性参与财会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人员集中,时间固定,双方都没有法律限制和合同关系。但也暴露出很多缺点,比如实习往往安排在毕业前夕,即使发现不足,也很难再回学校接受培训;实习深度不能得到保证,鉴于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全套完整账目;财务工作不同于一般岗位,往往需要面对财政、审计、银行多对象,鉴于学生实习身份和不确定的择业动向,企业往往选择规避。总之,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已经与当下的职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宜。
(二)“二元制”定向培训模式
企业招收员工,新员工以学徒身份接受企业的带薪实训,学校则负责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好处是高校没有学生就业压力,培训时间灵活,培训要求明确,教育精力集中,校企权责明确。对企业员工来说,不仅弥补理论短板,而且可以获得文凭,形成良性互动。对学校来说,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为企业培养员工,因此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尽量考虑并满足企业的要求;从企业来说,学员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工作岗位与学校协商培训课程和方案,学员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是一种建立在需求上的合作模式。
(三)弹性合作模式
即形成包含学位教育、学历教育、中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合作方式的立体合作培训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则注重将知识培训与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学位培养结合起来,弥补企业在此方面的不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工作训练,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增加理论培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促进教与学转化。
三、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的社会支持
所谓政企校三位一体,政府部门在财会校企合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方性政策的出台,舆论的引导,地区间的牵线搭桥,资金保障支持,合作建设生产经营性实践基地这些都有赖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可以针对实习学生开展小范围的试点性生产经营,并让学生全程参与财会工作。
社会在发展,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的范式、机制、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还是企业都面临着变革、选择。如何适应当下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地区发展的合作框架和模式,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协同建设,这样才能将人才的输出和培养带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周建松,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