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议语文课堂提问适度问题

2016-01-28 15:06顾冬梅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曲度角度

顾冬梅

摘 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历来居重要地位。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例,从课堂提问之“广度”深度”“密度”“曲度”“角度”“坡度”等六个方面对课堂提问适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思考、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适度;广度;深度;密度;曲度;角度;坡度

提问是教师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无论课堂如何改革,都少不了提问。然而,怎样提问,尤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把握提问的“度”,是很重要的问题。失度,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探求新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还会抑制学生思维,降低教学效果。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提问的适度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探索。

一、广度

就问域而言,广度从提问内容的范围看,指问题的指向范围与教学的内容应一致,既不能过宽又不能过窄。从提问的对象上看,指提问应有一定的辐射面,应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索的切入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突出的特点是传神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腻生动描写,表达的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这是学生学习欣赏人物描写方法的好示例。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说出你从《童年的朋友》中的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选一两个词,也可以选几个句子,还可以选一两段话进行说明。”对此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一两个词赏析,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选几句话或一段话赏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既面对全体学生,又顾及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班上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深度

提问内容既不宜过深、过难,又不宜过浅、过易。有老师教学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在初步感知内容后,提出问题:“想一想,《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该问题对初一学生显得深了一些,课堂一片寂静,无人能回答,讨论也无从进行。像这种提问,学生再三思考,回答不了,只能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反之,过浅、过易,缺乏思考价值,激发不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会打击学生主动探索、尝试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安恩和奶牛》时,初读课文后,如果要求学生回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结果怎样?主人公是谁?故事的结局怎样?”就是问得过浅的表现。以上提问应合并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这样提问,既能使学生了解内容,理清情节,又培养了概括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所以,问题要切合文本,贴近学生,难度适中,才能发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

作用。

三、密度

课堂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搞“密集轰炸”,不断地问,大量地问。学生齐答、小组答、个别答,满堂课“对”“不对”“是”“不是”煞是热闹。这样频繁的提问,使学生缺少阅读文本和思考的时间,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实质上背离新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

求,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课上过于吝惜提问,以讲代问,或用寥寥几次稀疏的提问敷衍了事,更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疏密相宜的提问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仔细分析学情,深入研究教材,采用强干弱枝的方法,研究确定哪些内容该突出,该重点问,哪些内容可少问或不问。可以以几个“主问题”的形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大体思路,牵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读,减少无效提问的次数,以精当的提问获得最佳效果。如教学《苏州园林》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①说明建筑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空间顺序,以给读者清晰完整的印象。本文是否也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为什么?②文中有一个句子,对内容和结构都有统摄作用。请准确圈画出来。③有一个比喻贯通全文,且反复运用,是什么比喻?用了多少次?这样频繁地运用,你觉不觉得是败笔呢?用这三个主问题,就可以完成对本文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语言的品味,避免了碎问碎答。

四、曲度

提问应适当迂回曲折,平中见奇,呈一定的曲度。问题没有曲度,平铺直叙,过于直露,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诸如回答“是”“不是”的判断式,“是什么”的叙述式提问,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当求能少则少。平中见奇的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很有好处。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等词句的提问就是曲问的范例。钱老师问:“这个年纪小小的男孩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回答不上,稍稍思考,纷纷回答:“他没有爸爸。”“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的意思。”“‘遗男就是孤儿。”通过曲问,不仅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当然,曲也应有度,不宜过曲。过曲,故弄玄虚,使学生如入迷宫,在三弯九转之中扑朔迷离,也不是提问的目的。这里,直题曲问,曲而有度,应该是良好提问所具备的。

五、角度

提问的角度应新、变、全。首先,角度要新。一位教师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后,话锋一转,让学生以“顺境更能使人大有作为”为题,各抒己见。结果,从这一新颖角度提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角度要变,如采用正题反问、选择问等提问法。笔者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时提问:“全文一共写了七件事情,老师认为显得重复,删去两到三件,可以使重点更加突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述你的看法。”这样从另一角度,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驳,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积极性,学到了写作记叙文选择材料、处理材料的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经常变换提问角度,能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认识。再次,角度要全。即要从全方位角度去考虑发问,做到既从知识,又从能力,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六、坡度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就是说提问要先易后难。提问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对复杂内容可以通过设计几个由浅入深,有一定坡度的小问题来解决。其次,即使同一内容,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等,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这些问题根据差、中、优生认知水平而呈由浅入深的坡度。再次,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提高的,对同一教学对象,在不同时期难易深浅也应有变化,由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对“在鲁迅眼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幸福?”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困难,本人教学时设计了几个小问题:①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学生是不是很严厉?②“我们”在三味书屋有哪些活动?③三味书屋的生活对鲁迅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读出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学生“严而不厉”。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读出,在三味书屋除了读书,也可以去屋后小园玩,而且玩得有滋有味;老师读书入神时“我们”做游戏、画画,有乐趣;“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到了许多知识。第三个问题,学生认为“老师”读书的入神,使鲁迅爱上读书,对鲁迅后来成为文学家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在鲁迅眼中,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幸福的。这几个小问题的设计,使学生顺利完成一级一级的思维跳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

总而言之,提问之各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到整体联动,全盘优化,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赵群筠,余映潮.“提问”研究事关全局[J].中学语文教学,2009(08).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曲度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三味书屋
颈椎不宜太直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