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付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高考的“能力立意”指向愈加突出和明显,因而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绝不能是区域知识的简单呈现和描述,而应立足于地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以南亚区域为例,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复习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区域地理;能力拓展;南亚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而判读图像技能的培养、基本概念的认知、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等,更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体现和完成。因此,区域地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核心,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然而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如何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品质呢?本文以南亚区域为例,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见解。
一、熟悉基本的地理事实,构建和活化“心理地图”,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以某一个区域或某一国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能力考查是高考能力立意的方向。高考提供的地图形式新颖多样,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而需要熟悉地理事实,学会空间定位。要掌握重要经线、纬线穿越的大洲、主要国家、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区;学会判断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还可以以线状的其他地理事物作为复习内容的链条,如河流、山脉等,对沿线经过的重要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或国家进行联系。
比如,南亚的区域定位我们可以抓住这样几条主要的经纬线:10°N、30°N和70°E、90°E,其中80°E和北回归线穿过南亚的中部,然后就可以在其上填充德干高原、印度大平原、喜马拉雅山地等地理事物,实现以“线”带“面”定“点”,图文转换,空间表象建立,活化了“心理地图”。
二、重视和获取地图信息,感悟过程性的地理原理,培养析图能力和学科语言阐述能力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丰富的地理信息。高考地理试题的构成更是“无图不成题”。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重视对图示信息的获取,尤其是通过对图示中地貌、河流等特征形成的过程性原理的分析,培养其析图及语言阐述能力至关重要。
如,南亚区域的学习,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德干高原地势西略高东略低,河流多流向东,流水作用对其地貌的发育影响深远。读图分析:高原南部河流上、中下游地区地形特征有什么差异?请分析并描述此成因。
由图示整合信息可以得出:上游地区(西部)地形平坦,高原面较为完整。成因是降水较少,流水侵蚀较弱;中下游地区(东部)地形较为破碎,平原面积较大。成因是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较强。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该区域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虽没有东南亚中南半岛上那么典型(上游深切的V形谷,下游河谷宽阔,有宽广的冲积平原),但我们的立足点是通过设置这样过程性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原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三、设计区域的典型问题,凸显区域主要特征,以成因性地理原理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阐释能力
区域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凸显区域主要特征的典型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阐释能力。如南亚的主要区域特征为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西南季风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南亚西北部为什么是热带沙漠而不是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成因是什么?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
通过展示南亚气候分布图、气候直方图、一月、七月风向图和相关地理景观图等,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过程积极热烈,效果明显。
四、把握区域间差异和规律,拓展和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和描述问题的能力
区域间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地理事物比较差异性,不同地理事物归纳相似性。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与区域地理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南亚的区域复习,笔者就把它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做了对比,并指导学生抓住气温和降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归纳分析和描述:
共同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干湿季节明显,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差异性——南亚年温差较大,在干湿两季的基础上有明显的热季(3~5月),雨季较迟而短暂,降水的变率更大(有爆发性)。
通过比较,不仅使规律性的知识凸现,而且使学生加深对各自特征及规律的认知,从而拓展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理解深化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即整体性原理),培养聚敛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区域各要素时,要注意通过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即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的过程、机理和響应,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简单描述南亚主要的河流概况后,笔者引出:南亚气候、地形特征与河流的形成发育关系密切。以印度河为例,读图分析其河流特征:印度河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通过材料背景的介绍和联系地形、气候的知识,学生不难得出:季风雨水补给为主和冰雪融水补给为辅。)流向、流域面积、径流量、含沙量(与恒河相比)大小?径流量的变化如何(季节变化、年变化)?印度河水资源主要的利用方式(航运还是灌溉)?为什么?
当然,区域内各要素间的联系不仅局限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也可以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另外,还可以由自然要素来推动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形成的特点,如南亚气候、地形对农作物生产分布的影响等。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如图所示:
总之,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努力引导学生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拓展,这样的区域地理复习才是高效的,也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