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玉
摘 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人为本”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的人,应该让孩子长成他自己,进而成为社会的栋梁。这即为教育者之责任,这也应该成为教育人共同坚守的信念与梦想。因而,语文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在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主要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为例,谈谈对于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及看法。
关键词:春酒;以人为本;生本课堂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校一直以来所倡导并践行的教学理念。作为我校一名年轻语文教师,我深知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會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体验学习语文的自信成功,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两年,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生本教育中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是愉悦的。本文主要结合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为例,谈谈我对于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及看法。
一、精心备课,正确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上每一节课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阅读文本数遍,从而得到自己对文本最真实的阅读感悟。然后,还要广泛地查阅资料,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参照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优秀教案、课件、教学实录),汲取其他资源的优秀之处,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还要再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并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及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需求、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当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如果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要是一条河,这样才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解答,只有站在另一种高度,才能够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
例如,本学期在教授琦君的散文《春酒》时,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关于童年家乡过年喝春酒的几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深厚的情感。为此,我准备了《品读》关于作者琦君的动态视频介绍、《春酒》课文朗读精美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关于海外华侨对故乡味道的痴迷与依恋、学生自绘的图片以及阅读文章的感悟。在上课时,用作家琦君的传奇经历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位作家,1917年生在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50多年间,都没有回过家乡温州。
有这样一位作家,一生写过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直到她90高龄才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
有这样一位作家,故乡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但她没有吟诗,没有作画,也没有唱歌,只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
她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今天,让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吧。
在合作探究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几个阅读步骤,制作了精美课件,层层深入:
(一)酒醒落花风里,梦回啼鸟声中——开怀畅饮,美读春酒
(二)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细酌慢饮,品味春酒
(三)醉心造佳酿,温情还旧香——精心醅制,酿造春酒
诗意引导,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由美读到品味,由初品到细品,由细品到创造,让学生深入体会、认知,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再创造的欲望。
在初读课文时,我请学生通过合作回答:“我”泡的八宝酒与儿时喝的味道相同吗?不同在哪里?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感受“春酒”的不同:
时间——童年
人物——母亲
地点——故乡
这一环节,学生的眼光与筛选能力以及课前预习都很重要,学生勤于阅读、敢于发现,才能在课堂上突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充足的准备,老师才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精准设计问题,深入领悟
精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合理引导,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认真去解读文本。有些课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课文的“根”。抓住了这一个“根”,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体,悟透文本。
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品味,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看到的节日里孩子的快乐里蕴藏着原汁原味的童真童趣;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善良的人,温柔的人,慈爱的人,质朴的人,贤淑的人;作者怀念的家乡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的、充满融洽的、充满快乐的故乡。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母亲的情味、家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才是春酒的真正味道——琦君永远怀念的母亲的味道、家乡的人情和风俗的味道。
对于本文的结尾,很多教学设计都粗略地匆匆带过,而笔者认为,本文结尾深意十足,非常值得让学生好好品味,这恰恰才是进一步领会作者蕴含在文字当中款款深情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以生为本,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抓住教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变现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寓情于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这就是生本教育的力量,它让这些鲜活的生命有了蓬勃奋发的美。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孩子的心灵能够因为大自然抚摸而变得更加充盈而丰满。”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