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下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意识,这给我们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数学教学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因而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能力,以本人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营造优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课的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前提,因此,在导入教学中,方法引用的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新的理念,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思想。因而应在新课的导入上下功夫。导入的方法、技巧既要新奇,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既接近生活,又不失一般性,而且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来既熟悉又陌生,既能解释,但又说不清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学生在心里形成急需要知道的迫切心情。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释,这样可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使学生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轻松的学习中得到了知识,获得个人思维方法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完善了自我,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中,首先向学生提出星期的变化和日期有什么关系?你能很快地知道某月的几号是星期几吗?
当学生正在欣赏和交流自我时,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富有与教育相关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升华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动机。
二、开辟和谐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切真理要学生自己获得,或是由自己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自己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从现代教学观点来看,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带有较强的探索性,也就是说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在探索中的帮助,要具有自然性和适时性,又具有半公开性,如果引用适当的课堂评语:“肯定是这样的,你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你的方法不错、不妨你试着改变一下方法”等语句,或在板书上给出公式和部分法则,给学生以提示或暗示,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知,使学生得到新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优化新知的构建和重组,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与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分不开的,规律的设计应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从多个角度讨论和验证,同时还要用来指导实践。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教是为了不再教,培养一代具有思维健全、有良好数学素质和探索意识的人。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索成果,用它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例如,数学例题教学的训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知识,掌握知识,且解决了死记硬背的现象,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且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
四、画龙点睛,正本清源,激励创新
学生所得到的规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局限性,还是一些零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只有在老师的点拨下,理清顺序,了解来龙去脉,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得到完整的数学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求知欲,提高在新课标下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教无定法,学生是主体,以培养新一代具有数学思维文化的人为目标,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师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不断地激励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