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与策略

2016-01-28 07:44黄秋丽
大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家长

黄秋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与策略

黄秋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让智障儿童得到适当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本文通过剖析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享有的受教育平等与关注、尊重特殊教育来阐述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类型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分析,做出了对目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策略探究,使智障儿童通过特殊教育早日适应生活,适应家庭,适应社会。

特殊;意义;现状;原则;策略

前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他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摇篮。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智残儿童较正常儿童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健全、完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懈的努力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将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对个人来说,教育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他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会对每一个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诊断与评估,以便能准确地了解每一个特殊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训练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和训练。与普通教育相比较,特殊教育能更好地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以“扶残助残,为家长分忧,为社会减负”为己任,以行为矫正和规范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1 关注智障儿童,体现社会教育的公平

智障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的平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关注每一个特殊儿童,给予每一个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人人生而平等,智力障碍儿童首先是一个人,应该享受和普通孩子同等教育的权力,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必由之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另一个意义,就是在生活中让弱智孩子尽可能的适应是社会,融入社会,自尊自爱、独立自主的生活。智障儿童的教育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的,能更好地对其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走近一个智障儿童家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样的家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面对智障儿童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他们束手无策,家长们亟需社会的帮助,不光是在经济上需要帮助,更需要社会帮助他们科学抚养、教育智障儿童,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智障儿童的教育既能帮助孩子获得一定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他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有指导作用。

1.2 关注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现教育的个性

智障儿童教育来至于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但对于家庭来说,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意义,总的来说适合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巨大教育意义。但要做好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光靠家长的力量是单一的,光靠学校的力量也是单一的,只有全社会共同来关心和支持智障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才能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1.3 关注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是尊重教育的个性化

由于残疾等因素的影响,特殊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障碍,也可能受到过嘲笑与捉弄,因此许多儿童缺少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信心。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关注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有利于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尊重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会满怀期待和信心,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就能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

2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2.1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类型

溺爱类:这部分学生家长对弱智儿童及其疼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总是尽量满足。

放任类: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有残疾,丧失了信心,虽不说是累赘,但是毫不关心,在家长眼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只养不教。

自卑类:有些家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觉得自己生了个“傻瓜”,是“前世没有积好德”,产生了“低人一等,见不得人”的自卑心理。

积怨类:这类家长在工作、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迁怒于孩子,随口就骂,随手就打。

2.2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家长无法正确认识智障儿童的价值,错失其早期接受教育的权利

现实社会里,人们常将智障儿童的“智力障碍”与“残疾”、“残废”等同,导致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憧憬被“残疾”的定义打破,家长在情景中产生失望的心态,在家长的眼里智障儿童是个“累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智障儿童是得不到和谐的、适宜的、甚至是必要的最基本的教育的。绝大部分也只是等到智障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们才很无奈的把他们送到培智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其实这些家长心理并没有对其抱有希望,也只不过是为了某些“需要”罢了。

经研究表明,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获得关键在学龄前这一阶段的培养。放弃对智障儿童在学龄期进行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将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2.2 家长始终着眼于智障儿童的“不足”,限制其全面和谐发展

在这些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和认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把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等同于“医学康复治疗”,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错误的认为经过教育,智力障碍儿童就可以获得所谓意义上的“正常”,而忽视了对智障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3 家长不能持之以恒,失去对智障儿童的爱心与信心

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艰巨、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因此,可能我们的家长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却不是迅速体现出来。然而由于我们的家长在认识上不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规律,再加上心理上的不自信和康复心切,家长们更想通过康复训练、学习等,促使孩子的智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但当这一切都姗姗来迟时,我们的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质疑,对孩子的可能性发展发生否定,出现急躁情绪,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爱心和信心。

2.2.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

不了解特殊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家长们,常常误认为进入学校学习就是培养或提高智力。因此认为把孩子送进特殊学校,给予孩子提供了接受学习的机会,孩子就会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存在着“教师管教,家长管养”的观念。从而错失了家庭教育的机会,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相等同于保姆,只是需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经济来源;认为教师应该承担孩子教育发展的全部责任,从而把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托给学校的老师,使得自己获得“解放”。家长这种依赖性心理的产生,无疑是把孩子获得教育康复的过程,视为在“他环境”下完成的任务,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孩子。

3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策略探究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智障儿童时时处于有序的正确教育氛围之中,对智障儿童早日适应生活,适应家庭,适应社会,从而走进社会,回归主流,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3.1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的关注

鉴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合的工程,他们是需要学校特殊教育、医学康复和家庭教育充分协作的有机体。众所周知,智障儿童的家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担:严重的社会歧视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长期照顾和接送孩子上学而导致身心疲惫,耻辱感等;由于孩子的原因从而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增加摩擦和压力等。部分智障儿童父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尤其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方面更为突出。这也是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注甚至是介入,正确的引导和困难家庭的经济资助,克服困难,让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得以有效实施。

3.2 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认识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大多孩子外貌上的肢体不协调、行为异常、目光呆滞、;孩子学得慢而且忘得很快;孩子的思维能力很幼稚,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作为家长,你也许不明白孩子为何如此,也不知道孩子的将来会是怎样的。但是,作为家长必须正确看待这一切,认可自己的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彼此互相配合,孩子上学了还要和学校的老师密切配合,而不要把教育孩子责任全部都推给学校。

3.3 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家长应注重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康复训练。比较小的孩子训练要灵活,不要太刻意,不要象学校上课那样非得指定的时间上什么课,而是可以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去。生活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智障儿童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以生活能力为抓手,寻找康复训练的突破口,促进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但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些事都应该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将来进入学校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家长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际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成人对孩子做的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3.4 创造更多的条件多与外界交流

智障儿童最终要象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中生活,要面对与家人和邻居以及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有的家长担心自己孩子会被人欺负而不让孩子出去玩;有些家长出于自卑心理,不让孩子出去玩,自己也尽量不带孩子外出活动。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来孩子几乎外面的世界隔绝。在这样的家长环境中成长,家长根本就没有为孩子着想,将来孩子独自面对社会时该怎么办?家长们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们多与外界交流。带孩子出去超市买东西、可以去公园玩耍、和隔壁邻居小朋友交往,要努力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比如请求帮助、礼貌用语、建立朋友关系、买东西与同伴交往、认路等等。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而不应该把孩子封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错失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时机。

3.5 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注意力的时间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短暂,智障儿童意志力薄弱,缺乏忍耐性和坚持性,因此我们就更应考虑他们的兴趣和个人需求,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强迫式训练,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孩子都喜欢“玩”,他们玩起来可以忘乎所以,因此游戏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让儿童在思维、记忆、感知、注意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地发展起来。

3.6 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通过几方面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

(2)在地板时光中练习智障儿童的自理技巧。

(3)家校合作养成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正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密切学校、家庭的联系、合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儿童家庭教育建设,更好的完成特殊教育合作育人的艰巨任务。

[1]李秉德,主编,檀仁梅,副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夏出版社,1996,44.

[3]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5.

[4]南登崑,著.《智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M].华夏出版社,2007,15.

[5]曹丽敏,胡民,汪贺媛,主编.《让孩子远离智障—儿童智力障碍早期发现及干预》[M].华夏出版社,2009,30.

G78

A

1004-7344(2016)10-0032-02

2016-3-11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家长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