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洋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一队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辽北地区新宾县哈堂沟钾长石(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王志洋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一队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本文详细介绍了辽北地区新宾县哈堂沟钾长石(铁)矿区区域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矿体成因分析等。通过对长石(铁)矿体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在本区找矿的标志。
钾长石(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哈堂沟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行政区划隶属抚顺市新宾县红庙子乡所辖,区内交通较方便,工作区南侧15km处为省道木(奇)-通(天沟)线,矿区至新宾县城有县级公路相通,距新宾县城约20km。区内构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鞍山群和第四系,岩浆岩主要以脉岩为主,多为岩浆后期侵入的花岗伟晶岩、辉绿岩等脉岩。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鞍山群和第四系,其中太古界鞍山群呈残体零星分布于太古界片麻岩中,出露岩石类型有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夹磁铁石英岩。区内大面积分布有中太古代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面积约占全区的70%,是含钾长石矿伟晶岩的主要赋矿围岩。
区内构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浑河深大断裂是一条由数条压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呈北东东(70~80°)走向横穿本区北部。断裂向南西延伸与郯庐断裂相交,向北东延伸与敦化-密山断裂相连。浑河断裂是一个具有长期活动历史的超岩石圈断裂,对断裂两侧的地质发展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浑北为太古宙绿岩带,河南为高级区。苏子河断裂带:为一由数条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北西起南杂木,经聂尔库、木奇、三道河子,向南东延到桓仁县桦尖子。该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控岩、控矿作用,印支期南口前等三个岩体分布于其与浑河断裂交叉部位的锐角区内,沿断裂带大量脉岩分布。猴石-构乃甸断裂带:位于浑北线金厂卵形区与绿岩带分界线上,该带岩石成分复杂、矿物定向排列、褶曲发育,沿断裂带有花岗岩侵入。北三家断裂、北大岭断裂:位于浑河断裂北侧的两条北东向断裂,切穿太古宙绿岩和花岗质岩石,属浑河断裂分支断裂。章党-哈达-柴河断裂:为浑河断裂分支断裂,该断裂主要控制白垩纪火山岩的分布。新宾东部北东向断裂:包括北四平断裂、蜂蜜沟断裂、旺清门断裂等,这些断裂主要控制中生代盆地的分布。
区内岩浆岩主要以脉岩为主,多为岩浆后期侵入的花岗伟晶岩、辉绿岩等脉岩。花岗伟晶岩:岩石呈灰白色或肉红色,具伟晶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白云母等组成,含矿性变化较大。部分伟晶岩分异相对较好,构成区内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矿体。花岗伟晶岩多呈以北西向及北东向侵入于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中。辉绿岩:岩石呈灰绿-墨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辉石及斜长石。多呈北东向侵入于太古代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及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中。
区内发现43条长石矿体和2条磁铁矿体,其特征如下:区内出露钾长石矿体多呈北东及北西向侵入于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中,倾角变化较大,一般50~75°个别矿体倾角达86°,其规模较小,真厚度1.30~14.71m,延长59.00~710.00m。钾长石矿体一般可划分为中细粒结构的边缘相,具伟晶结构、文象结构的中间相及由巨晶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团块组成的中心相。但分异不彻底,单个岩相地质体延续性差,零散杂乱分布。Fe1矿体分布于矿区南侧小青沟里山坡,矿体长50m,厚度8~12m,矿体呈透镜状,产状倾向350°,倾角75°,平均品位TFe30%,矿石为条带状磁铁石英角闪岩,围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Fe2矿体分布于矿区北东角泉眼沟被山坡,矿体长50m,厚度3.5m,矿体呈透镜状,产状倾向343°,倾角60°,平均品位TFe26%,矿石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围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哈堂沟钾长石矿体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侵入于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中,成矿时代属晚太古代斜长花岗质片麻岩侵入晚期。矿床形成机理为:在晚太古代花岗岩成岩晚期,深部富含钾、钠和挥发组分的分异熔体缓慢上侵,结晶过程中,早阶段结晶出的钾、钠长石巨晶团块与后续结晶的具文象结构和细粒结构的伟晶岩在动荡的构造环境中混杂形成具有块状和斑杂状构造特征的简单花岗伟晶岩型钾(钠)长石矿床。哈堂沟伟晶岩矿床为花岗质岩浆分异式伟晶岩类型;该矿床是由深部岩浆经多期多阶段演化分异形成的伟晶岩浆热液,在区域北东向及北西向张性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再次侵入到早期侵入岩体后经缓慢结晶而成的。
本地区伟晶岩脉在太古界鞍山群地层及变质花岗质岩石中断续分布。矿体主要呈北东及北西向展布。地表伟晶岩转石及露头是该类型矿床直接找矿标志,北东向及北西向张性构造裂隙可作为寻找伟晶岩脉间接构造标志。
[1]刘宝华,等.辽北地区钾长石矿普查报告[R].2006.
[2]辽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708~709.
[3]马德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二分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67.
P619.21
A
1004-7344(2016)10-0179-01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