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敬 王志平
(1.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60 2.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0)
江门市银湖湾地热区地热资源存储特征分析
赵子敬1王志平2
(1.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60 2.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0)
本文通过地热区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对银湖湾地热区地热资源存储特征、地热流场特征和地温特征进行分析。
地热区;地热资源;存储特征;江门市
地热资源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地热资源赋存在一定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明显的矿产资源属性,对地热资源要实行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科学原则。本文依据银湖湾地热区内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对其地热资源存储特征、地热流场特征和地温特征进行分析。
银湖湾地热区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内,占地面积0.014km2。该区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气候湿热,热量充足,雨量较充沛。区内地貌类型主要为浅海滩涂、水域等。区内河道纵横交错,地表水体发育,主要河流为潭江水系[1~2]。
2.1 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3],按成因类型细划分如下:
(1)第四系陆相冲积层(Qa)l:分布于山谷地边缘和丘间谷地,主要岩性由亚砂土、细砂、中粗砂、砂砾和砾卵石组成,一般层厚5~7m,局部大于20m。
(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Qm)c:大面积分布于地热区和东北部海中及河流两侧,由北向南从陆相冲洪积往海相沉积过渡,颗粒由粗变细,以冲积为主时的岩性由砂质粘土、砂质淤泥、中细砂和含砾中砂组成;以海相沉积为主地段的岩性由淤泥、淤泥质砂和细砂组成,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15m,局部达40m。
2.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燕山三期侵入体(γ52(3))[1],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似斑状结构,斑晶含量10~20%,主要矿物成份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呈巨大岩基出露。
此外在北部岩体中,受后期断裂活动影响,生成一些构造脉岩,一般呈细粒斑状结构,多以北东走向长条状产出,常对导水导热有利,与地热和温泉形成有较密切的关系。
2.3 构造
地热区地处华南褶皱系粤中断块区与粤东北断块区交接区[1],褶皱构造不发育;区域上受北东向河源-广海大断裂和西江断裂带控制,断裂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由于第四系覆盖,未见构造发育。
3.1 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类型按赋存条件划分,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二大类[3~5]。
3.1.1 松散岩类孔隙水,有两个亚层
(1)第四系河流冲洪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在本地热区北部沿银洲湖和海岸线分布,补给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以潜水含水层为主,岩性为粗砂、粉砂层,厚度1~5m,最厚25m。富水性弱-中等,单井涌水量60~300m3,水化学类型HCO3-Ca·Mg,溶解性总固体一般小于 1.0g/L,为淡水。
(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孔隙水:在地热区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含水层以粉砂层为主,厚度10~20m,常具弱承压性质,水量较贫乏。受海水和河水的共同影响水,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为主,溶解性总固体大于1.0g/L,局部达10g/L以上,为微咸水和咸水。
3.1.2 基岩裂隙水
受构造形态控制,局部基岩地段有构造带状裂隙水形成,其产状复杂,富水性和水质类型与构造性质紧密相关,常切过不同含水层,补给源具多种渠道,水力性质为带状承压水。
3.2 地下水的动态
区内地河流、沟渠等表水体密布,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第四系冲洪积层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分布广泛,砂质含水层和淤泥质粘土隔水层相间,形成层间弱承压水,主要靠蒸发排泄,水交替缓慢,水量较贫乏,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
4.1 边界条件
4.1.1 盖层
银湖湾地热区分布于黄茅海的浅海滩涂中,根据勘查资料揭露[3~5],地热区上部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以淤泥和粉质粘土层为主,厚度一般在20.0~30.0m,灰黑色,软塑,透水性弱;砂层较薄,多呈透镜体状,虽有较强透水性,但连续性差。
地热区花岗岩中的长石在风化时易形成砂质粘性土层,和上部淤泥质粘土层一起,厚度普遍大于50m。沿构造带上部断层泥、全风化花岗岩及残积土的存在,导热和透水较差,地热流体不易扩散,为形成良好的盖层,对热储体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4.1.2 围岩
地热区下伏基岩岩性为燕山三期(γ52(3))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浅红-肉红色,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组成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次为斜长石,含少量黑云母;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广泛,厚度巨大,微风化状态时岩质坚硬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芯柱状,透水性弱,该岩体成为热储体的围岩。
4.2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4.2.1 热源
地热区的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燕山三期侵入岩(γ52(3))古兜岩体中,来源于深部,根据调查资料,测区内有燕山期的侵入岩及不明时期的岩脉分布,说明在本地区曾有多次的岩浆侵入活动,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对流增温层和断裂活动摩擦产生热能释放、岩浆余热或上地幔的气成热液是本地热区的重要热源。
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初步认为地热田的热源主要有对流热,来自沟通深部热源的现代活动性断裂带的对流热,热异常区常局限于地热对流形成的温泉附近。
在岩浆岩中放射性物质较丰富,这些放射性物质的蜕变可长期产生大量的热能,也可成为地热区的热源之一。
4.2.2 第四系松散沉积层状孔隙热储
地热区上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以透水性弱的淤泥和粉质粘土为主,中~粗砂层厚度2m左右,级配好,含较多泥质,呈透镜体状,连续性差。暂未发现第四系松散沉积层状孔隙热储。
4.2.3 基岩构造裂隙带状热储
根据勘查揭露,原岩为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埋深63~98m处揭露出构造碎裂岩,岩体破碎,多呈不规则棱角状碎块,块径5~8cm,裂隙发育且张开,充填物少,钻进易掉块、塌孔。根据降压试验地热流体压头变化情况认为,地热区现开采井主要地热流体分布于60.0~100.0m,构造碎裂岩是本地热区主要热储,开采井地段揭露热储厚约30.30~36.26m。地热流体形成、储存、运动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中,产状形态复杂,碎裂花岗岩是热储体,完整的微风化花岗岩则是围岩。
4.2.4 热储的埋藏条件
根据勘查资料,开采井自19.0~21.0m进入花岗岩强风化带,半岩半土状,透水性强;21.0~31.2m为中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透水性中等-强,所处地质、构造环境条件有利于热水的循环交流,构造破碎带在岩体中形成地热流体的导流导热通道。地热区附近为构造交叉复合部位,岩体突起,上覆盖层较薄,出现泄流窗口,形成温泉露头。
4.3 地热流场特征与动态
根据勘查资料,地热区域上存在多期次的燕山期侵入岩,发育多组深大断裂构造,断裂两侧岩石裂隙发育,地下水沿裂隙向深部迳流,深切的构造裂隙形成地热流体运移的通道,亦是地热流体赋存的空间。
北东向断裂对区内深部热源的聚集-运移-上升-混合-循环对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断裂带切过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从较远处山区和海里补给于基岩裂隙中,在势能和静水压力作用下沿断裂带往深部运移、循环,吸收地热能,经深循环加热后形成了地热流体;也可能有部分上地幔气成热液生成的原生水,于基岩构造裂隙带中形成带状热储。区内北西向F2断裂带具有张性特点,对区内地下水的存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地热流体在压头作用下沿北西向构造断裂带流动,在与北东向断裂带交汇处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
银湖湾地热区地热流体为咸水,可溶性总固体大于5.0g/L,现温泉压头标高在-0.2~-7.5m之间,可采资源储量较大,压头变化与季节降水量关系不大,停止抽水后压头可较快得到恢复,井口温度保持在70~78℃,水温和压头变化都很小,较长期开采未导致地热区出现温度降低和压头下降,由此认为有丰富的补给源,以对流为主要传导方式,自北西部大陆流向南东海中,从流体质量分析与海水也有关系。
4.4 地温场特征
在现有开采井地段,由于构造的交叉切割,形成地热流体排泄窗口,出现温泉露头,70℃地温场平面呈北西向长条状展布。
根据前期银洲湖围垦区一侧测温得出,埋深15m深度平面等温线呈半个不规则椭圆形,长轴大致呈北西向展布,这与该温泉>70℃地热流体所处的北西向导水构造走向相一致。
银湖湾温泉点出露于银湖湾垦区附近浅海滩涂中,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正长岩类的断裂破碎带中,埋藏与出露主要受岩性及断裂构造控制,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对流增温层和断裂活动摩擦产生热能释放、岩浆余热或上地幔的气成热液是本地热区的重要热源。为对流型基岩构造裂隙(带状)热储。
[1]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及说明书》(1:20万江门幅).1962,1.
[2]广东省地质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江门幅).1984,1.
[3]张北京,赵子敬,等.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地热区地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5,3.
[4]李厚洪,吕胜青,等.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兜温泉地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1,7.
[5]赵子敬.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湿地公园温泉水勘查工作总结报告.2014,10.
P314
A
1004-7344(2016)10-0188-02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