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伟,罗思航
(1.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中医定向班,云南 昆明 650100; 2.云南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100)
汪剑副教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病证验案3则
曾伟1,罗思航2
(1.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中医定向班,云南 昆明 650100; 2.云南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100)
汪剑是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推崇易水学派李东垣和扶阳学派郑钦安二家之说,善于运用温阳法、扶阳法、回阳法、姜附五苓散等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证。兹择汪剑老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医案3则,包括视直如曲、经年久咳、经年痞胀,探讨其临证辨证论治规律,阐析姜附五苓散的临床运用思路。
姜附五苓散/治疗应用;视直如曲/中医药疗法;久咳/中医药疗法;痞胀/中医药疗法;汪剑;中医师;经验
汪剑是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推崇易水学派李东垣和扶阳学派郑钦安二家之说,善于运用温阳法、扶阳法、回阳法、姜附五苓散等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多。现择汪剑老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医案3则,介绍如下。
患者,男,63岁,2015年9月20日初诊。主诉:视物扭曲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出现视物扭曲,看直线如同心电图曲线扭曲,于某省级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现症:视物扭曲,眼部外观无异样,结膜轻度充血,舌质青紫水滑,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断: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中医诊断:视直如曲,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治宜温肾健脾,利水化饮。方拟姜附五苓散加味,处方:制附片15 g,肉桂6 g,桂枝15 g,泽泻20g ,炒白术15g ,猪苓10 g,茯苓15 g,黄芪30 g,党参20 g,川牛膝15 g,补骨脂12 g,苍术15 g,厚朴15 g,陈皮12 g,枸杞子10 g,淫羊藿20 g,郁金15 g,川芎15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10月11日二诊,患者自觉视物扭曲减轻,舌淡紫水滑减轻,苔仍白腻,脉沉滑。上方去肉桂、川牛膝,加蔓荆子15 g、柴胡12 g、藿香15 g,继服5剂。2015年10月27日三诊,患者症状好转大半,自觉视直线几乎无突起、接近正常,舌质淡紫,苔白腻,脉弦细滑、较前有力。上方去柴胡、藿香、陈皮、苍术,加巴戟天15 g、防风12 g、丹参15 g,再服5剂。2015年10月27日四诊,患者自觉视物扭曲已经消失,恢复正常,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弦滑。上方去防风、丹参、郁金,加苍术15 g、陈皮12 g,再服3剂以巩固治疗。
按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言:“久病之人,忽见眼胞下陷,此五脏元气竭于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大剂回阳,十中或可救一二。”又云:“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见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五六。”上述病证虽异,病源则一;病因病机皆因阳虚,肾精元气将从目脱。本例患者乃因脾肾阳虚,水湿上泛,虚阳上浮,阻碍神光发越,导致视物扭曲,故治疗以温阳利水、回纳潜阳为法。
患者,女,40岁,2015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6 a余。患者6 a前因劳累始发咳嗽,后反复发作至今,多方求治无效,遂前来就诊。现症:咳嗽不止,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久咳,辨证为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治宜温肾化饮,宣肺止咳。方拟姜附五苓散加味,处方:制附片15 g,干姜15 g,桂枝15 g,茯苓20 g,泽泻15 g,猪苓10 g,炒白术15 g,炙紫菀15 g,百部12 g,白前12 g,桔梗12 g,枳壳12 g,防风 12 g,杏仁12 g,苏叶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厚朴10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10月6日二诊,患者咳嗽好转大半,舌淡,苔白、微腻,脉沉。上方去干姜,加生麻黄6 g,继服2剂。2015年10月11日三诊,咳嗽已经痊愈,上方去生麻黄,加黄芪30 g,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膀胱位于下焦,有藏津液、司气化的功能,与足少阴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阳气的化生和输布,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其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和三焦输布于体表,为一身之藩篱;二是参与水液代谢。本例患者久咳损伤正气,日久阳虚,肾阳虚则膀胱之腑失于温化、功能失司,导致咳嗽久而不愈,乃系《黄帝内经》所载之膀胱咳也。故治予四逆汤温其肾阳,补命门之火;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从本而治之;再加宣降肺气之品以顺应肺的生理功能,从标而治之。标本同治,故病愈。
患者,男,53岁,2015年6月7日初诊。主诉:胃胀、胃痛5 a余。患者5 a前不明原因胃胀痛,稍食即胀,病情迁延不愈,经中、西医治疗(具体不详)始终未能痊愈。现症:胃胀,胃痛,纳差,痞满不舒,食后胃胀加重,舌淡紫,苔白厚腻,寸关部脉弦滑,尺部脉沉弱。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痞胀,辨证为脾肾阳虚夹寒湿、脾失健运。治宜温脾化湿,行气消痞。方拟姜附五苓散加味,处方:制附片15 g,干姜15 g,炙甘草6 g,桂枝15 g,茯苓20 g,泽泻20 g,猪苓10 g,炒白术15 g,黄芪20 g,党参20 g,苍术15 g ,厚朴15 g,陈皮12 g,苏叶12 g,枳壳12 g,广木香15 g,郁金15 g,藿香12 g,防风12 g,炒麦芽20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6月21日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大半,胃胀痛减轻,饮食增加,舌脉同上,白厚腻苔稍退。上方去郁金、防风、炒麦芽,加淫羊藿20 g、川芎15 g,继服10剂。2015年7月26日三诊,患者胃胀痛已愈,精神状态有所改善,舌淡,苔薄白、微腻,脉弦滑。上方去川芎,加香附15 g,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寸关部脉弦滑、尺部脉沉弱,乃是肾阳虚衰、下焦无火暖中土之象。久病不愈,导致脾失健运,寒湿太盛,隔阻于中。治宜峻补其阳、健脾利湿,使阳气流通、寒湿无滞,自然胀病不作。方予四逆汤温补下焦命门之火而暖中土;五苓散利湿通阳化气;黄芪四君子汤和平胃散健脾散燥湿,佐于气药助脾运化、补而不滞。
汪剑老师所用姜附五苓散实际为四逆汤与五苓散2方合方而来。四逆汤方中附片、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附片之力能补先天命门之火,又考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下焦根蒂,故配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姜、附相须而用,荡尽阴邪,达扶阳之效。且干姜辛热,力能温中散寒、补中焦之脾阳。炙甘草味甘,能补后天之脾土。3药相伍,附子复先天之真火,土得火生而中气健运,火得土伏则可长久不灭。《黄帝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除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以通下焦之闭塞;桂枝宣阳化气,通津液于周身,遵“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旨;白术健脾除湿,益土所以制水。肾者之先天本也,在卦为坎。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阳也。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损,群阴即起,逼出元阳,元阳上奔,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发而为病。治法当以扶阳抑阴为主。《温热论》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五苓散通过利小便而除机体阴湿之邪,使阳气能顺利通达于中、上2焦;四逆汤温补下焦之阳。二方合而用之,使阳气通运,故阴寒之气消失,而病自愈也。
(本文承蒙汪剑老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颜冬)
2016-02-14;修回日期:2016-03-14
1001-6910(2016)07-0047-02
R249.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23
·名师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