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汉 罗晶晶 刘 汝 冯 娟 胡啸玲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湖南 衡阳 421001)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的影响
易汉罗晶晶刘汝冯娟胡啸玲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只260~28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无液体复苏组(NF组)、乳酸林格液组(LRS组)、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LRS+HES组,待休克稳定1 h后进行相应液体复苏,2 h后抽血,检测各组血浆中的乳酸、丙酮酸、葡萄糖和丙酮水平,同时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与C组相比,NF组的乳酸、葡萄糖水平均降低,丙酮酸、丙酮水平均升高(均P<0.05);除LRS+HE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除LR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均优于NF组(均P<0.05);其中,LRS+HES组的4项指标均优于LRS组和HES组(P<0.05)。各组间ALT、AST、CK和ALB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紊乱,给予及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缓解HS的代谢紊乱,以LRS联合HES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
第一作者:易汉(1989-),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临床麻醉方面的研究。
失血性休克(HS)是外伤常见死因,不仅伴有低血压状态,而且还可继发二次感染和多器官衰竭,是临床上急需处理的危急重症〔1〕。HS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能量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等〔2〕,其中能量代谢异常可加重体内缺血缺氧症状〔3〕。因此,及时改善能量异常是HS救治的首要任务。液体复苏是HS的主要救治手段,以往认为需及早进行充分液体复苏,但在出血情况下大量补液会引起凝血障碍及酸中毒等不良反应,而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4〕。本研究拟分析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HS大鼠能量代谢异常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动物与分组将50只260~280 g雄性SD大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无液体复苏组(NF组)、乳酸林格液(LRS)组、羟乙基淀粉液(HES组)和LRS+HES组,每组10只。C组仅行股部手术而不插管,其余4组通过右侧股动脉插管制备HS大鼠模型,在HS 1 h后给予对应的液体复苏策略。NF组:不实施液体复苏;LRS组:回输LRS至平均动脉压(MAP)达80 mmHg;HES组:回输6% HES至MAP达80 mmHg;LRS+HES组:按1∶2的比例回输6% HES和LRS至MAP达80 mmHg。所有大鼠术前均在同样环境内饲养1 w,待状态稳定后进行实验。
1.2HS模型建立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35 mg/kg)进行麻醉,分离左侧股动脉,插管后与恒流泵连接实施放血,500 U/kg肝素钠抗凝,待术后稳定30 min后,经股动脉缓慢匀速放血,MAP降低至40 mmHg,整个过程中通过放血、调整血容量等维持MAP在40 mmHg。
1.3样本收集与处理待复苏2 h后,于股动脉抽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贮存于-70℃备用。
1.4指标检测检测各组血浆中的乳酸、丙酮酸、葡萄糖和丙酮水平,同时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比较采用SNK法。
2结果
2.1各组血浆的常见代谢指标水平比较与C组相比,NF组的乳酸、葡萄糖水平均降低,丙酮酸、丙酮水平均升高(均P<0.05);除LRS+HE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除LR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均优于NF组(P均<0.05);其中,LRS+HES组的4项指标均优于LRS组和HES组(P<0.05)。见表1。
组别乳酸(mmol/L)丙酮酸(μmol/L)葡萄糖(mmol/L)丙酮(mmol/L)C组9.48±1.7528.56±2.650.52±0.121.26±0.07NF组6.72±1.131)32.71±4.821)0.27±0.091)2.14±0.241)LRS组8.53±1.281)24.38±4.801)2)0.35±0.071)2)1.83±0.131)2)HES组7.56±1.611)2)25.64±3.071)2)0.38±0.051)2)1.57±0.061)2)LRS+HES组9.32±1.332)3)4)21.52±2.831)2)3)4)0.46±0.061)2)3)4)1.38±0.111)2)3)4)
与C组比较:1)P<0.05;与NF组比较:2)P<0.05;与LRS组比较:3)P<0.05;与HES组比较:4)P<0.05
2.2各组血浆的常见代谢酶活性各组间ALT、AST、CK和ALB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组别ALTASTCKALBC组52.61±7.60118.63±23.65235.58±35.1843.53±9.28NF组46.92±9.78122.24±18.40248.37±41.2538.62±7.36LRS组48.58±8.25130.57±21.52252.32±32.5146.31±5.17HES组57.24±7.62119.73±25.63227.61±26.5935.57±11.36LRS+HES组54.30±10.32131.22±32.87219.43±32.7340.68±8.32
3讨论
机体在HS后会继发缺血缺氧等病理生理变化,同时伴有多种能量物质代谢异常,在介导其他病理生理反应时发挥重要作用。液体复苏是HS的主要救治策略,可通过快速扩容维持正常组织灌注,进一步维持缺氧细胞代谢〔5〕。理想的复苏液体应具备较大的扩容性和较高的携氧能力〔6〕。目前,晶体液和胶体液是液体复苏的常用介质,但目前选择何种复苏策略还存在争议。
创伤H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患者基础状况不同,输液量、输液速度以及低血压控制时间的选择就应不同。本研究发现,HS大鼠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NF组的乳酸和葡萄糖水平较C组降低,而丙酮酸和丙酮水平较C组升高,主要与大量缺血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有关。本研究选择LRS作为晶体液,同时采用6% HES作为胶体液,进一步分析发现给予液体复苏后,可改善能量代谢紊乱,如可降低丙酮酸和丙酮水平,同时升高乳酸和葡萄糖水平,但其中以LRS和6%HES联合复苏效果最好。
目前对于HS的治疗策略还存在补液量和补液速度上的争议。以往对于创伤性HS的常规治疗是迅速恢复血容量,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7〕。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延迟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即对创伤性HS,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液体进行即刻复苏,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液体复苏〔8〕。而本研究没有对此进行探讨,未来拟将其设定多个水平与液体进行正交试验,以发现最佳组合。
参考文献4
1Xia X,Wang X,Li Q,etal.Essential amino acid enriched high-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modulat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system function in a rat model of trauma-hemorrhagic shock〔J〕.PLoS One,2013;8(10):e77823.
2Liu FC,Tsai YF,Yu HP.Maraviroc attenuates trauma-hemorrhage-induced hepatic injury through PPAR gamma-dependent pathway in rats〔J〕.PLoS One,2013;8(10):e78861.
3朱玉霖,耿智隆.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保护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90-1.
4王海庆,欧阳军.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441-3,471.
5杨鹤鸣,崔彦,杨建武,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7):584-7.
6黄莉萍,余艳红,盛超,等.限制性液体复苏产兔失血性休克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9):1530-3.
7 Gutierrez G,Reines HD,Wulf-Gutierrez ME.Clinical review:hemorrhagic shock〔J〕.Crit Care,2004;8(5):373-81.
8Capone AC,Safar P,Stezoski W,etal.Improved outcome with fluid restriction in treatment of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J〕.J Am Coll Surg,1995;180(1):49-56.
〔2015-01-19修回〕
(编辑袁左鸣)
通讯作者:胡啸玲(1968-),女,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及器官保护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B2011-050)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4-7038-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