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秦皇岛市海港区委新闻中心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苏里
秦皇岛市海港区委新闻中心
摘要: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除此之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文章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最早在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人文关怀的应用。在我国,首先,从思想上就要给予高度重视,然后,把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两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包括内容、意义等。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肯定人的生存价值;第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第三,切实从人的角度出发,为人的切身利益考虑;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人的利益和价值。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这就决定了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教育体制,其次,要实现人文关怀。
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本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价值,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诞生是一个重大变革,有些学者片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反映的都是实际社会,反映的是人的本性。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要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现在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来就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偏激的思想。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在,我们对于人文关怀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1.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中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也研究人文主义,在马克思主中,给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人文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历史观和自然观不是鼓励的,是统一的,没有自然就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人文意识。所以,无论是什么哲学思想,都不能否定人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人文关怀
哲学的最开始的形态是本体论,后来,慢慢地产生了哲学,再后来,哲学不断地发展,实证主义哲学出现,这种哲学思想非常极端,把哲学与人文思想割裂开来,否定人文主义的思想,否定人的价值。他们认为,哲学应该向科学靠拢,他们大力提倡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论是非常片面地,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在马克思主义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人为本,揭示人类的活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的人文关怀
辩证法的人文关怀,使用一种批判的态度评价世界,用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人文关怀。这里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实事求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提出的批判建议。辩证法把失误之间的联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人文关怀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力弘扬人文主义,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行批判,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为改造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每一种理论都会有瑕疵,马克思主义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其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坎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其中的错误,要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论的人文关怀
在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再一味地追寻什么是存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存在的意义所在。我们越来越坚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科学家,虽然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却不重视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只有在尊重人的同时,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事情得到顺利解决。在很多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提到了人文关怀,在它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体现出了对于理想的追求,而且,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人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才是根本。
要想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第一,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事情的发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吸取西方国家的长处,同时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除此在外,要给予人充分的尊重,站在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切实考虑到人的切身利益。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条,而是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J].天府新论.2008(2)
[2]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