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凌[永城职业学院, 河南 永城 476600]
略谈岑参诗作之奇
⊙徐燕凌[永城职业学院, 河南永城476600]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其立意、言事,造语、用韵之奇,熔铸了盛唐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焕发出盛唐时代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诗人匠心独运奇特鲜明的创作个性。
岑参边塞诗风格奇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岑参在诗中就以奇巧手法创新性地描写边塞景物,使人读之饶有情趣。
岑参诗歌描写塞外气候之奇,主要突出塞外气候迥异于中原地域的寒冬早至及冬季漫长,如《北庭作》的“秋雪春仍下”、《轮台即事》的“三月无青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也突出了塞外冬季的异常严寒,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就以写实兼具夸张手法写了足以冻结千万里塞外地域的奇酷严寒。
岑参诗特别注重描写环境之奇。他用较大篇幅描写边塞绮丽自然风光,内容翔实、形象生动,显得奇峭瑰丽、奔放潇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岑参描写西北边塞严寒早冬风光景象的奇篇。塞外倏尔早至的冽风飞雪沁人骨寒的恶劣环境,一般人都不会有什么温暖感受,但岑参却在诗中想象出八月飞雪环境中的百花齐放的温馨景象,他眼中的一夜飞雪,装点出的是无数琼枝玉叶,犹如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这难道不是化严寒恶劣为生机勃勃、温暖如春的奇丽景象吗?其独具慧眼的优美意境让人叹为观止。岑参诗作写景上的如此巧思丽句比比皆是,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诗歌中的金山、银山、热海、走马川、天山雪、火山云等西北异域自然环境和奇异自然景观,皆经由诗人笔触点化而奇异生动。诗人用内心最绚丽的色彩对边地奇寒、严酷自然进行挥毫泼墨描写或细节勾勒描画,完美地展现了边地奇丽风光及个人乐观昂扬心态、宽广胸怀和对西北边陲壮丽河山的深挚热爱。
岑参诗也有描写塞外生活方式之奇的,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的“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这些虽是异于中原生活的新鲜事物,但大多真实存在,而非想象夸张。
三、造语奇岑参边塞戎幕生涯十余载,常造奇特语句表现边塞恶劣生活环境。他在《首秋轮台》写边塞风雨不定为“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写热海酷热为“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日”,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严寒为“瀚海阑干百丈冰”,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狂风为“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也很注重动词的使用,在《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诗句中用一“飘”字、一“挂”字就十分贴切传神地表现了塞花飞扬、柳枝低垂的春暮柳媚花明的自然情态,增添愁人愁绪,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岑参也很注重用语句勾起奇特景象想象,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语句来写雪。诗人用春日绽放的梨花来喻严寒飞雪,春意梨花赋予寒瑟雪国以希望和温暖,此情景切合诗人雪中送别友人之祝福情谊。一暖一寒两种意象在艺术上惊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千万迎雪挺拔树木与边地壮阔背景亦融为一体,显得峭厉清旷。难怪清代施补华会在《岘佣说诗》中盛赞其造语匠心独运:“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①
四、用韵奇岑参边塞诗的写法打破了常规常调,有的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有的三句、四句一换韵,并采用跳跃式章法,用韵灵活多变,独特异常。例如岑参在《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为充分体现行军艰苦紧张,他不仅在用韵上破偶为奇,变偶数的两句一押韵和四句一押韵为奇数的三句一押韵,而且采用句句押韵、每隔三句换韵的韵律结构使人备感突兀不平:起始三句用下平声先韵,次三句改用上声有韵,再三句改用上平声微韵,第四个三句则改为入声易韵,第五个三句又改为下平生蒸韵,第六个三句再改为入声叶韵。韵律节奏的快速旋转变化配之以塞外异域的独特风光,使岑参诗歌气势尤其显得大气磅礴、激昂豪壮。这种“势险节短”的起伏急促的韵律节奏变化和作品内容的奇异多变相辅相成,必然形成诗篇独特的高昂激越声势,从而增强军情紧迫的紧张气氛。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三句一转,秦皇峄山碑文法也,元次山中兴颂用之,岑嘉州走马川行亦用之,而三句一转中又句句用韵,与峄山碑又别。”②岑参诗中这样在古典歌行中少见的韵律结构,体现了诗人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诗作奇特之源岑参诗作奇特,“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这与他两次出塞并在边塞生活达六年之久的独特经历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岑参素有安邦定国的宏伟壮志,盛唐时代则赋予他实现自己立功边疆的机遇。唐玄宗天宝八年至十年,岑参不辞辛劳远赴安西做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属僚。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宫》中表露了报国心迹:“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的同一时期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句也高扬着诗人渴望安疆建功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岑参因初次出塞,由于一时不能适应边地的艰苦和荒凉,加之幕府生活不如意,也曾动摇过建功立业的豪情,这必然给他的一些诗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岑参在这三年时间所作之边塞诗,既有展现立功报国和精神豪迈的作品,也有隐现内心苦闷及思乡之情的作品;既有描绘边塞瑰丽风光的壮美诗篇,也有描写边塞肃杀荒凉的凄清之作。
天宝十三年到至德元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岑参这次出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仍然未减当年,而且他经历过上次边塞生活历练,加之深得主帅信任,所以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大气豪迈。留有很多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之类歌颂大唐将士不畏边地环境恶劣艰苦,坚定守卫边疆的英雄豪迈战斗精神的生活诗篇,大气洋溢,情调高昂。这些诗篇大多在勾画边塞奇丽风光(少写边地荒凉)的同时,也描写了大唐将士戍边生活及边疆民族生活习俗,诗人于其间倾注了对边疆的无限热爱之情,情感蕴藉浑厚、景象雄奇壮远,意境无限开阔。我们可以说,岑参较长时间的边塞独特生活经历,使他得以塑造出姿态各异的奇特艺术形象。
历代评论家对岑参诗都评价较高,宋代陆游盛赞其诗笔力,清代施补华也妙评其诗骨力。岑参诗甚至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殷潘在《河岳英灵集》中突出评其“奇”字:“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杜甫《陂行》诗也提到其诗“奇”:“岑参兄弟皆好奇”;《居易录》亦说到其诗“奇”:“李白、岑参二家别出机杼,语羞雷同,亦称奇特”。③即便在岑参去世多年以后,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也仍称赞其诗“奇”:“迥拔孤秀,异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里间士庶,戎夷蛮貂,莫不讽颂吟焉。”岑参诗在唐代影响广泛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岑参的边塞诗简直就是一幅西北边塞的绝美风情画,诗人善于在写景状物中渲染提炼,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外风光和大漠狼烟、胡笳羌笛等异域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其诗篇数量之多、景色之绮丽、感情之炽烈是盛唐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岑参边塞诗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扬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盛唐时代高度自信、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盛唐诗歌独特的唯美光华。
①转引自(唐)元结、殷瑶:《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② (后晋)刘晌:《旧唐书》(第11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页。
③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第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页。
作者:徐燕凌,文学学士,永城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