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猪结肠小袋虫病的诊治

2016-01-27 19:30赵颖
中国畜禽种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纤毛虫小袋包囊

赵颖

(辽宁省北镇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 121300)

幼龄猪结肠小袋虫病的诊治

赵颖

(辽宁省北镇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 121300)

猪结肠小袋虫病是由纤毛虫纲、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结肠小袋虫寄生于猪肠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仔猪,引起下痢、衰弱、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多见于南方各省,但近几年本病在北镇市的多个规模化猪场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也能引起人顽固性下痢。为了指导本病的防治工作,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做一简单介绍。

1 结肠小袋虫的虫体特征

虫体在发育过程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体2种虫体形态。

1.1 滋养体 (活动期虫体)

虫体呈卵圆形或梨形,长约30~150μm, 宽约 25~120μm。 虫体前端有一略为倾斜的沟,沟的底部为胞口,向下连接一管状结构,相当于咽,以盲端终结于胞浆内。有一大的腊肠样的主核,位于体中部,其附近有一小核。身体后端有肛孔。胞浆中还有空泡和食物泡等结构。全身体表有许多斜列成行的纤毛,胞口附近的纤毛较长。

1.2 包囊体 (非活动期虫体)

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0~60μm,内含小袋纤毛虫,有时有两个处于接合过程中的虫体。新形成包囊的虫体仍然很活跃,但不久变成一团颗粒细胞质,内含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2 结肠小袋虫的生活史特点

2.1 滋养体期的发育

当猪在外界吞食了含有包囊的饲料和饮水后,囊壁在肠内被消化,小袋纤毛虫逸出,此时虫体就在肠道内以淀粉、细菌、红白细胞以及其它组织细胞等为营养,然后以横分裂法先从小核分裂,然后大核分裂,最后细胞质紧缩分为两个新个体,如此反复进行,大量繁殖,称无性繁殖。经过一定时期的无性繁殖后,虫体进行成对结合,然后在体内又进行二分裂繁殖,大量滋养体可随粪排出体外,或形成包囊排出体外。

2.2 包囊体期的发育

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宿主的粪中常有许多活动性很强的滋养体和不运动的包囊体。猪吞食了散布在外界的包囊体而感染。

3 致病作用和主要临床症状

猪结肠内的小袋虫,一般为共生者,它以肠内容物为食,对大肠并无损害,但是,一旦肠黏膜因种种原因受损伤时,小袋虫便可乘机而入,在肠黏膜中大量繁殖,破坏组织,形成溃疡,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上主要见于1~2.5月龄的仔猪发病,而且往往在断乳期抵抗力下降时,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16d,仔猪由于结肠炎而引起下痢,粪便先为半稀,后水泻。虫体深深地侵入肠壁、腺体间和腺腔内,致使肠黏膜肥厚、充血、坏死、溃疡,重症病例,可导致仔猪死亡。成年猪感染小袋虫,一般不表现症状,呈带虫现象。

4 诊断

粪便检查,实验室采用沉淀法,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或包囊体,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死后剖检时应着重观察结肠和直肠有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并刮取结肠肠黏膜作涂片镜检,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或包囊体可以确诊。

5 防治

5.1 治疗

呋喃唑嗣,以0.02~0.04%的浓度混入猪饲料中喂服,一日一次,连用3~5d; 卡巴砷, 0.25~0.5g, 一日两次,连用3~5d;二甲硝咪唑,每千克体重30mg混入猪饲料中喂服,一日一次,连用3~5d,有较好的疗效。

5.2 预防

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发病时,要及时将病猪隔离治疗;猪每升饮水中加0.75g的二甲硝咪唑,可预防本病。

猜你喜欢
纤毛虫小袋包囊
小猪卖桃子
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及改性粘土防控初探*
小龙虾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纤毛虫研究中的应用
差倍问题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跟踪导练(4)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图版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