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2016-01-27 15:42:51闫建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眼震耳石规管

闫建华

中国核工业北京四〇一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24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闫建华

中国核工业北京四〇一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2413

【摘要】目的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个月。 结果88例患者中,单侧后半规管性BPPV 53例,单侧水平半规管性BPPV 22例,单侧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6例,主观性BPPV 4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具有其不同的临床特征,应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眩晕;临床特征

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症,临床表现多为发作性眩晕,发生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多数认为属耳石器退行性病变或因外伤致耳石颗粒脱落所致[1-2]。 体位发生改变时,脱落的耳石颗粒进入半规管并发生移动,带动内淋巴液流动,从而引发眩晕。本研究总结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眩晕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07—2015-07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男33例,女55例;年龄23~81岁,平均48.2岁;病程1 d~6个月;原发性BPPV 75例,继发性BPPV 13例;单侧后半规管性BPPV 53例,其中右PC-BPPV 31例,左PC-BPPV 22例;单侧水平半规管性BPPV 22例,其中右HC-BPPV 17例,左HC-BPPV 5例;单侧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6例,其中左PC-BPPV伴右PC-BPPV 4例,右HC-BPPV伴右PC-BPPV 2例;主观性BPPV 4例。

1.2治疗方法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采取改良Epley管石复位法及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HC-BPPV)者,向地性眼震应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治疗,背地性眼震先采用Gufoni法对眼震方向进行转换,再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混合型BPPV者中,双后半规管 BPPV者先采用右侧改良的 Epley复位,再采用左侧改良的 Epley 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伴后半规管 BPPV者则先采用 Epley法复位,再采用 Barbecue 360°体位翻滚。

1.3评估标准治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良好: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有所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及位置性眼震均无改善,甚至加剧或转变成其他BPPV类型。有效率=(治愈+良好)/总例数×100%。

2结果

PC-BPPV患者中治愈46例(86.79%),良好6例(11.32%),无效1例(1.89%)。HC-BPPV 患者治愈15例(68.18%),良好5例(22.72%),无效2例(9.09%)。混合型BPPV患者治愈3例(50.00%),良好1例(16.67%),无效2例(33.33%)。

3讨论

3.1临床特征根据解剖特点及受重力影响程度的不同,BPPV多以后半规管病变最为常见,其次为水平半规管。其原因多为人体直立时,后半规管处于前庭器官后下方,耳石颗粒发生移动时,容易落入后半规管所处位置,因而发病率最高[3]。BPPV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眼震特征,HC-BPPV 眼震特征包括:行Roll-Test 诱发试验时,若双侧均表现为向地性眼震,则其中眼震强或主观感觉眩晕程度重的一侧为患侧;若双侧均表现为离地性眼震,则其中眼震弱或主观感觉眩晕程度轻的一侧为患侧。本研究发现,部分BPPV患者仅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眩晕感,未发现存在明显眼震,定义为主观性BPPV,本组发现4例,其病因尚未完全确定,疑为耳石脱落量极少,未达到引发眼震阈值的刺激强度[4],另有研究认为其可能属典型BPPV急性期的前期反应[5]。BPPV可分为原发性BPPV及继发性 BPPV两类,原发性BPPV无明确发病原因,而继发性BPPV则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病毒感染,患者多表现为前庭神经炎或迷路炎合并BPPV,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期存在上呼吸感染史,其病因多在于病毒感染造成椭圆囊斑变性附着力减弱,从而引起耳石脱落[6]。

3.2治疗HC-BPPV患者应根据眼震方向的不同酌情选择复位方法,其中向地性眼震者多采用Ba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疗法,而背地性眼震者多主张首先将眼震转为向地性,因而可采用Gufoni疗法,可使部分患者在转换治疗过程中直接治愈,再采用Ba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疗法,治疗2~3次后,有效率达90.9%,但不可转换型背地性眼震患者治疗较为困难,本组2例经治疗无效。

混合型BPPV患者应针对眼震特点选择联合手法复位,属双后半规管BPPV者,可先采用右侧改良的Epley复位,再采用左侧改良Epley法复位,本次入选患者中,2例患者经首次复位后治愈,经眼震检测为阴性,1例于7 d后痊愈,1例7 d后复诊时仍存在单侧眩晕或眼震,再次行手法复位,眩晕感有所改善,但尚有头昏感,2例后经首次复位后7 d内眩晕有所缓解,7 d后复查时,再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7 d后仍存在眩晕。由此可见,混合型BPPV首次治愈率相对较低,多因多管受累,导致眼震情况复杂,不易对受累半规管作出准确判断,但联合、多次复位治疗,仍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主观性BPPV患者采用改良Epley法复位后治愈,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BPPV具有差异化临床特征,治疗过程中应准确识别,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从而确保临床疗效。

4参考文献

[1]王超,陈卓,黄辉.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 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03-104.

[2]李辉,周卫东,李继红.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188-189.

[3]文世全,王大模,段劲峰.手法复位前应用盐酸异丙嗪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83-84.

[4]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l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5]郭小艳,耿曼英,魏秀芬.Epley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0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20-21.

[6]吴建新,盛莉莉,娄丹宁,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7):83-85.

(收稿2015-11-11)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2-0102-02

猜你喜欢
眼震耳石规管
耳石症复位后避免侧卧
头晕/眩晕的病史采集及眼震检查(续)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老友(2018年7期)2018-08-08 15:32:30
动物也会晕车吗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