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
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陈胜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130例腹部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65例。甲组采用常规西医干预措施,乙组患者则采取中西医结合干预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乙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流食时间指标均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中优27例(41.54%),良24例(36.92%),中10例(15.38%),差4例(6.15%),治疗优良率为78.46%;乙组患者中优30例(46.15%),良28例(43.08%),中7例(10.77%),无一例差,治疗优良率为89.23%。乙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较好,值得推广。
中西医结合;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是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与手术过程中的创伤、麻醉方式、热量流失以及腹腔内炎症等综合因素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肠道蠕动减弱,甚至有少数患者出现排气与排便功能障碍,对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本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敷贴等方式进行干预,对胃肠道功能恢复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30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手术类型有胃部手术、结肠手术、小肠手术等。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各65例。甲组患者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3.2±11.6)岁。乙组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2.7±1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西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手术后禁食禁饮、持续性开展胃肠道减压,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现象,通过胃肠道外营养补充热量及营养,结合感染将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2],同时服用胃肠道动力药进行治疗。乙组患者则采取中西医结合干预的措施,西医治疗措施与甲组患者相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基础方剂为生大黄、芒硝各8 g;厚朴、赤芍与甘草各12 g;枳壳10 g。正气亏虚的患者加用党参、白术和黄芪;血瘀患者加用当归、香附等。将上述药物加入清水中煎汁200ml,于术后24 h后服用,分为3~4次服用,直到恢复肠道蠕动。针灸治疗:取患者三阴交、阳陵泉、太冲、天枢以及上下巨虚进行针刺治疗,常规对局部皮肤予以消毒,使用毫针穿刺后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间隔10min行针1次[3];同时对足三里、中脘进行艾灸,每穴灸15min,1次/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流食的时间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进行分析,优:手术后48 h内正常排气排便、肠鸣音3~5次/min,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腹胀等症状消失,能够进食少量流食;良:手术后48 h内正常排气排便、肠鸣音1~2次/min,存在排便不规律的现象,进食之后有轻度腹胀现象,体温正常;中:手术后72 h内正常排气排便、肠鸣音0~2次/min,进食与排便不规律,体温接近正常水平,存在腹胀症状;差:72 h后仍然没有恢复排气排便、无肠鸣音、无法进食,且体温在38℃以上,需采取胃肠道减压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指标对比 甲组患者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为(44.36±11.85)h,排气时间(49.53±12.97)h,排便时间(63.73±12.27)h,平均进食流食时间为(55.83±12.26)h;乙组患者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0.36±7.84)h,排气时间(38.63±9.94)h,排便时间(47.32±10.85)h,平均进食流食时间为(41.17±10.95)h。乙组患者恢复指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甲组患者中优27例(41.54%),良24例(36.92%),中10例(15.38%),差4例(6.15%),治疗优良率为78.46%;乙组患者中优30例(46.15%),良28例(43.08%),中7例(10.77%),无一例差,治疗优良率为89.23%。乙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是疾病治疗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腹部手术结束后由于解剖关系发生变化,加上麻醉与创伤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胃肠道蠕动下降,正常的恢复可能需要2~4 d,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要时间更长[4],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长时间的肠道功能抑制可能造成应激性黏膜病变、肠道压力上升进而发生系统性联系反应综合征等不良病症,对患者康复早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腹部手术后采取合适的方式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在中医学中,胃肠道功能障碍属于肠痹的范畴,主要原因在于手术造成的元气损耗、气血运行不畅[5,6]。本文联合中西医治疗,通过针灸对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位进行刺激,能够使胃肠道规律的蠕动,并提高消化酶的活力、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配合中药汤剂,结合实际辨证治疗,起到行气活血、理气宽肠的作用[7-9]。结果显示,乙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流食时间指标均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乙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能够显著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恢复时间。同时,甲组患者中优27例(41.54%),良24例(36.92%),中10例(15.38%),差4例(6.15%),治疗优良率为78.46%;乙组患者中优30例(46.15%),良28例(43.08%),中7例(10.77%),无一例差,治疗优良率为89.23%。乙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中西医联合方法对于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牛晓滨,梁小梅,常新华,等.新斯的明合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75.
[2]纪海,王少辉.腹部手术后应用通肠理气膏穴位贴敷促进胃肠蠕动效果观察90例.黑龙江中医药,2011,40(6):25-26.
[3]韩溢洪,胡长和,郭全福,等.艾灸天枢、神阙穴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26-27.
[4]黄涛,尔启东,刘书航,等.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西医治疗的比较及原因探讨.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6,7(2):80-81.
[5]田晋嗣,何建胜.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35-2136.
[6]周晴晴,曹立幸,陈志强,等.中医药对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6):858-860.
[7]孙龙,黄为君,段培蓓,等.耳穴贴压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及选穴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303-306.
[8]张蓉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和临床疗效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97-1898.
[9]郭武欣,安聪慧.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27
2016-09-20]
467099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