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016-01-26 07:58:42杜庆源
雪莲 2015年33期
关键词:形象分析三国演义

杜庆源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被我们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将历史故事加以文学的塑造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众多的人物也被我们所熟记,我们对他们的故事更是牢记在心,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整部小说波澜壮阔,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分析了其中的几个主要任务的形象特征,希望可以得到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一直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小说将关羽这一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完美塑造,似乎成为了中华民族忠义的象征。在关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智、勇、忠、义的性格特征,下面我就通过这几方面分析一下关羽的人物形象。

(一)关羽的智

关羽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在作战中也充满了智慧,例如单刀赴宴会就是很好的例子,去东吴他勇敢的只身一人去,在宴会结束要走的时候还假装喝醉挟持鲁肃使得旁边的将士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行为充分显示了关羽不仅勇敢而且还有很好的智慧。还有和曹操于禁作战的时候,关羽十分细心发现了曹军的弱点,关羽的智慧还体现他收服周仓上,当他一次打仗路过一座山的时候遇见周仓拦路,关羽心想这个人胆子这么大就派下面人去迎战但都战败了,但关羽又一想这个人势单力薄敢拦大军的路一定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于是就和他比试看他能否顶风将雁翎掷出十步,周仓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关羽就用箭射中大雕并将其掷出很远,这下就使得周仓十分佩服,当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时便更加决定跟随关羽南征北战了。

(二)关羽的勇

关羽的勇在十八路盟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华雄连斩盟军几位战将的时候,众人正在苦于无人应战的之时,关羽勇敢的主动请战并且凭借“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在随刘备多年的征战中关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会都是其“勇”的表现,将关羽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就是对他英勇善战的最好证明。

(三)关羽的忠

关羽的忠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尊奉刘备为大哥就可以看出来,关羽的年纪要比刘备大,但由于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古代又特别讲究封建正统思想所以这就可以看出来关羽身上的那份“忠”,这份“忠”可以说贯穿着关羽一生的始终。最让人铭记的就是关羽被曹超降服之后他只声明是降汉不降曹,还有找到刘备的下落就要与兄长团聚,没有他的这份“忠”就没有后来的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聚义。关羽的忠是那样的伟大与无私,忠于汉室的思想造成了他最后被俘遇害的结局,正是他这种宁死也不背叛汉室的忠义思想才使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这么深远的影响力。

(四)关羽的义

关羽的义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从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那时的刘备还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就只不过是汉室的宗亲,现以卖草鞋为生,但关羽对于刘备这个人的忠心却是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一生中追随刘备南征北战,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华容道曹操被困时,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厚待放走了他,这就是因为他性格中的“义”。关羽后来的死也和他的忠义有关系,当他被东吴所俘虏劝他归降的时候,他说:“我与刘皇叔情同手足,一同匡扶汉室,如今中了你们的奸计,大不了一死,不要多说了”最后他就英勇的被杀害了。关羽的义几千年来影响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对他的忠义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二、赵云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赵云之忠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曾说过:“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是君者。今得跟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这说明赵云是一位忠君爱民之人,在曹操大军南下进攻刘备,刘备被迫弃新野,刘备携家眷以及城中百姓仓皇逃命,赵云一路不离不弃,在曹军冲散刘备家眷和逃难百姓之际,赵云能挺身而出,身负着保护刘备家眷的重任,不顾自身性命,去寻找刘备家眷,在刘备夫人投井之后为了防止曹军盗尸,赵云能毅然决然地推倒残垣掩盖井口,护住幼主阿斗杀出重围,七进七出,斩杀曹军阵中五十余员大将,最终成就了赵云历史上“单骑救幼主”的佳话。赵云不仅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刘备的家眷,凸显出他忠于刘备的形象,在东吴用计谋骗得孙夫人抱着阿斗回东吴看望病重的吴国太之时,也是赵云弃马执抢,舍命跳上东吴大船,从孙夫人手中夺下阿斗,护着阿斗退上船头,可谓是对刘备的家眷负责到底。在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掳杀关羽之后,刘备听闻伤心欲绝,下定决心要为关羽报仇,朝中大臣多不敢劝阻,唯有赵云敢于谏言,劝阻刘备,分析讨伐东吴之利弊,这说明赵云勇于谏言是为了以蜀国大局为重,对刘备负责,这更能体现出赵云忠君爱国的形象,种种事迹都能表现出赵云作为一位鲜明的忠臣形象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但在伐吴大事上刘备却未听其劝阻,最终导致蜀国大败。

(二)赵云之义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攻取益州之后,赵云曾替百姓着想说道:“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这说明赵云深明大义,反对了刘备“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想法,能为百姓着想在当时纷乱斗争的社会状态下实属不易,这也体现出赵云爱民的形象特点,展现出赵云为将的气质风度,更加完美了赵云的历史英雄形象,在赵云“截江夺阿斗”之后能与张飞商议得出“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的道理。这也能反映出赵云的深明大义,既是对自家主公最好的交代,又成全了孙夫人得以回吴探望母亲。如此的深明大义也并非所有为将者都有所具备的。

(三)赵云之智

赵云作为智勇双全的勇将,为后世所熟知,其“智”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的汉水之战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赵云在救出被曹军所围困的老将黄忠之后,引军撤回,单枪匹马立于敞开的营门前,曹军却迟迟不敢接近,待曹军翻身退兵之时,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射杀曹军,只见曹军大乱,赵云遂率军乘胜追击,最终大胜曹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这充分体现了赵云智与勇的完美结合,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中赵云只领三千精兵计取桂阳,使得赵范手下诈降失败,被迫献城投降,也能体现出赵云智慧过人的一面,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在箕谷独自断后,斩将立功,不折一人一骑,不失辎重等器,被丞相诸葛孔明赞为“真将军也。”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赵云独当一面,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使得赵云成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四)赵云之勇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中刘备曾赞其“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可见赵云英勇过人的英雄气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长坂坡救主中,赵云杀夏侯恩夺青红宝剑,怀抱阿斗杀出曹军重围,砍倒曹军两面,夺槊三条,七进七出,斩杀曹军五十六员大将,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气概,其“勇”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中赵云年过七旬,力斩五将,一连斩杀了西凉大将韩德及其四子,使得曹军闻风丧胆,连夏侯揪都对其部下将领说:“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让我们感受到了位年过七旬的白发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这使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既看到了赵云的勇猛无双,又体会到了其大无畏的胆气和血气方刚的英雄气概,赵云在三国中被誉为常胜将军这和他的勇猛是分不开的。

三、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刘备之仁

刘备是古代典型的仁君形象,他是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他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他仁义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刘备在东汉末年那个战乱纷争、群雄逐鹿的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建立蜀国、三分天下这和他具有的仁义十分不开的,在战乱中因不忍抛弃百姓而被追兵追捕,例如在新野之战中,不忍抛弃百姓而携民渡江,使得曹军在后面迅速追上被打得七零八落。

(二)爱惜人才,礼贤下士

刘备的成功与他的爱惜人才、礼贤下士是分不开的,刘备在起初的时候只拥有关张两位兄弟的辅助没有其他的能人帮助。为了能够取得诸葛亮的辅佐他三顾茅庐,其中更是不顾关张二人的冷淡对待在博望坡之战中重用诸葛亮,最后诸葛亮也不负他的信任帮助刘备取得了第一场大胜仗。后来对张飞说:我将诸葛亮当成是自己的老师,后期他更是完全信任诸葛亮将军权交付与他。当赵云在长坂坡英勇的就下了幼主,他还将孩子撇向地下说:“就是因为你,我差一点失去了一名爱将。”这都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爱惜。

四、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十分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作者在可以的尊刘贬曹推崇封建正统思想,书中也不乏多处将他塑造成一个奸诈小人,但能够在乱世中取得那样的辉煌成就,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也就是他超乎常人的地方。下面我就从他勇、智和奸三方面来分析一下曹操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之勇

曹操的勇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现了出来,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他勇敢的前往去刺杀他,虽然最后没有取得成功但他的勇敢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多次的南征北战中他也是经常亲自前往作战,这都和勇敢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之智

曹操所取得的成就和他很高的智慧是分不开的,在征讨张绣的途中,将士们都十分的口渴,由于缺少水源他便想出一个办法,他指着前方说:“前方有梅林,可用来解渴。”将士们听了之后英勇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望梅止渴”典故的由来。还有一个就是曹操对待东汉皇帝的态度上,从一开始他主张拥护汉献帝极力地给人一种忠臣的印象,这就让他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因为与后面袁绍的废立,袁术的自立相比,曹操的做法在那个时期无疑就能极大的拉拢民心。其中几次下属和儿子都有想让曹操废掉汉献帝当皇帝的想法但都被他给拒绝了,当上皇帝应该是很多人的梦想曹操却能克制住说明他目光长远,没有被眼前的诱惑所迷住,同时也恰恰说明他拥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智慧。还有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曹操组织的屯军、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招抚流民都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经济,平定内乱更是为社会和平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都可以看出他在发展经济、管理方面的智慧。

(三)残酷好杀、生性多疑与奸诈

曹操之奸可以说是贯穿全文,同时他又残酷好杀,这在开始的颍川之战就得到了体现,他下令对义军大肆杀戮,不分缘由的斩首万余级。曹操在吕伯奢家中休息的时候听到外面说要绑起来杀什么的时候,他就以为要杀他于是就杀了吕伯奢全家,他明知自己杀错了人却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要我负天下人,也休要天下人负我的名言,这也充分说明他的残酷好杀。曹操的生性多疑在小说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赤壁之战战败之后,来到华容道面对一条大道一条小道,他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今天我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之后就中了诸葛亮为他设下的埋伏,草船借箭也是诸葛亮利用了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才取得成功的。曹操的奸诈同样也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他说自己好梦中杀人,希望下面的人不要再他睡觉的时候打扰他,一次一名近侍在他睡觉的时候阿里到他的身边就被他杀掉了,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警示下面的人不要有不良的企图。还有他中了陈宫的计谋,被迫割须弃袍被吕布追杀,回到营中众将问他有没有事,他却哈哈大笑说:“我中匹夫之计,必当报之。”于是就假装自己已经死了让手下的人披麻戴孝,吕布就信以为真率兵杀来却中了曹操的埋伏,这都说明了曹操的奸诈狡猾。

(四)重视人才,礼贤下士

曹操之所以能够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里脱颖而出这和他的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是分不开的。最有名的应该是他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就是重视人才给他带来的回报,刘晔、荀攸、许攸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计献策,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曹操就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中,曹操能取得胜利就充分的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曹操的慧眼识才的能力,在讨伐董卓的大会上,曹操看出刘备、关羽三人非一般人,就力挺关羽战华雄。他也知道刘备日后必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但当他来投靠他的时候仍然能礼贤下士。在关羽温酒斩华雄后他极力地想收服关羽为己用,当关羽被迫投降汉朝的时候,他上马金下马银、给他十分优厚的待遇。最后关羽执意要走去与刘备相聚,他不但没有强行阻拦而且让下面给他放行,这充分体现了曹操爱才的特点。

猜你喜欢
形象分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6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两个世界里的人
试析《诗经》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O2O 的三国演义
小议《项链》中路瓦栽形象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06:42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 13:57:29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