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对策分析——以邵阳市为例

2016-01-26 11:34洪振华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镇化现状

马 骥 李 坚 洪振华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以邵阳市为例

(邵阳学院, 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农村教育也存在着生源流失、师资短缺、学校布局难和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应重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与人才就业竞争环境,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以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农村教育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教育; 现状

李坚(1961—),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邵阳学院教授。

洪振华(1954—),男,湖南武冈人,湖南邵阳学院研究员。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5%,但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距离。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后逐渐稳定。因此,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空间还很大,特别是低城镇化率的贫困地区城镇化道路还很长,发展空间更大。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提供了巨大动力。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导致优质资源、要素投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与转移,农村教育滞后现象严重。农村师生大量流失、学生人数减少、留守儿童比率增加、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就近上学难等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新常态。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核,关系着城乡统筹、国民素质提升及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有效防止城乡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均衡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但相对于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滞后的,城乡教育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在给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带来发展资金、发展机遇的同时,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也面临现实难题与政策“失灵”问题。

(一)贫困地区邵阳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1.邵阳市城镇化变动分析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湖南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多的地级市,下辖3区8县1市,由于贫困程度深,8个县(市)(其中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他4县区(邵东县、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于2011年经湖南省发改委和扶贫办正式明确比照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政策,纳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范围,因此,整体上邵阳市属于贫困地区。在中国城镇化的大浪潮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邵阳市的城镇化也得到一定发展,但相对于中国、湖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仍显滞后(如图1)。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进入城镇人口多于乡村人口的时代,而2014年邵阳市的城镇化率只有34.13%,比中国1999年的城镇化率(34.78%)还低,更低于2014年的中国和湖南省的城镇化率,表现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缓慢移动,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

图1 邵阳市与中国、湖南省的城镇化率比较

图2 邵阳市农村与城镇人口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邵阳市统计年鉴》)

2.邵阳市农村人口变动状况

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1996年后中国城镇化趋势速度加快。但对于贫困地区邵阳市来说,城镇化的发展是从21世纪开始,特别是在2004—2014年的十年间得到一定的发展。如图2,从2004—2014年间,邵阳市城镇人口增加了101.45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119.21万人,而特别是在2009—2014年农村人口减少了87.83万人,表明该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加快。由于邵阳市工业不发达,农业规模化经营差,农村人口转移更多的是外出打工,特别是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学生的外流,使得农村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减少,农村教育呈现衰退趋势。

(二)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邵阳市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城镇化给贫困地区经济与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比较严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生源数量、学校布局、教师流动、教育投入等问题方面还比较突出,制约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1.学生数量减少,教育问题突出

城镇化是一个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因此,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趋势流动必然带来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学生的减少。如图3和图4,2004—2013年,邵阳市的农村中学生、小学生都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其中中学生由242144减少到82569人,减少了65.9%,小学生由370775人减少到261766人,减少了29.5%。而与此同时,城市、县镇的中学、小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农村学生的城镇化流动趋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压力,但由于中国教育是大班制,教育投入、教育质量与学生规模紧密关联。学生人数减少,往往意味着学校教学质量不好,从而教育部门的投入相应会减少,办学条件改善受到限制。因此,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比例增加,校内的学生学习竞争性减弱;资金投入与教师人数配备的减少,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图3 邵阳市农村中学学生数量变化趋势

图4 邵阳市农村小学学生数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邵阳市统计年鉴》)

2.学校数量减少,影响学校发展与就近上学

由于学生数量减少,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成为现实需求。为规范基础教育学校的调整与合并,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12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据统计,2004—2013年邵阳市农村中学从356所减少到211所,减少了39.73%,农村小学从2097所减少到945所,减少了54.94%。而相应的城市与县镇的中小学数量在增加,其中县镇的中学从147所增加到215所,增加了46.26%,小学从115所增加到339所,增加了约2倍(如图5、6)。而从学校的学生规模看,县镇中学的学生规模在增加、农村中学的学生规模在减少,县镇和农村小学的学生规模均有增加。究其原因,这是城镇化和撤点并校带来的直接结果,当然也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适龄上学儿童减少有重要关系。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育资源的使用带来问题;而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撤点并校,虽然新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得到改善,但对于居住农村的学生却带来新的问题:一是上学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就近上学”难以真正达到方便学生与家长的目的;二是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长与老师的心理负担;三是寄宿制、寄餐制、校车(租车)接送等都会使上学的经济成本增加,加之贫困地区农村收入较低,使得学生失学数量增加。由于面临学校人数规模的压力,“撤点并校”也影响农村学校的发展。

图5 邵阳市农村中学学校数量变化趋势

图6 邵阳市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邵阳市统计年鉴》)

3.农村教师的城镇化趋向流动大,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生活工作环境、较低的收入报酬与城镇化进程造成了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和优秀教师的短缺。2004—2013年,邵阳市的农村中学教师由13957人减少到6905人,减少近一半,但师生比也减少;农村小学教师19403人减少到11064人,减少了42.98%,但师生比增加(如图7)。同时,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的数量少,并且农村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等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使得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相对城镇较低,再加上许多农村教师选择城镇生活,实行城乡工作生活“两栖制”,也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许多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持续减少,从某个侧面也说明农村教学质量与城市的差距。

图7 邵阳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及师生比变化

图8 邵阳市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邵阳市统计年鉴》)

4.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制约教育发展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从2006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投入与管理制度,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负担与农村教育投入少的问题,但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贫困地区由于财政收入少,社会筹集资金能力差,老百姓出资助学的积极性低,农村学校罕有专门的语音室、音乐器材,实验室也是陈旧的、很少使用的设备;图书室的藏书少、更新慢;经费与师资缺少,计算机房少或闲置,只是成为上级验收的“硬件”,而不是学生成长的教学设备。2008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地区没有形成规范的农村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充分的经费保障责任,造成部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以邵阳市为例,2004—2013年,虽然财政教育支出总额在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保持不变,甚或下降(如图8),教育支出在GDP的比重也较低。

5.贫困地区农村小孩上学积极性不高,影响人力资源质量

受大学就业双向选择的影响,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的影响,众多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都到中小企业工作,工作稳定性、工资收入都一般,甚至在收入上与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差不多;同时受传统的“铁饭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上大学以后也是“打工”,不如早点出外打工,既省了学费,又可赚工资、增阅历。因此,新的“读书无用论”观念得到一定认同,农村小孩上学与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高,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整体较低。根据国家与邵阳市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邵阳市常住人口中大学(大专以上)和高中程度的人口比重为4.49%和13.95%,低于全国的8.93%和14.03%的比例;邵阳市常住人口中初中、小学的人口比重为41.57%、26.97%,高于全国的38.79%和26.78%;邵阳市常住人口中文盲率为3.24%,低于全国水平(4.08%)。这表明贫困地区人口注重基础的启蒙教育,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由不高。

三、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表明,发达的农业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农业的发展靠科技与人才,科技创新与运用以及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教育兴,则农村产业旺,经济发达。贫困地区要推进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克服农村教育发展不足的短板,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推进城镇化与地区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1.深刻认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给贫困地区农村带来农村学生、教师和学校数量的减少以及教育投资增量的减少等问题,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城镇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城镇化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状况不但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也决定着城镇化的质量。教育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水平决定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深刻认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应成为贫困地区城镇化正常、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加快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加强贫困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教育资金才可能得到支撑与保障,教育投入才可能增加,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3.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没有好的教学设施与师资,难以有好的教学质量。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一要依靠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资料,给师生营造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二要严格控制学校布局调整,以学校教学质量指标成为学校发展与调整的重要导向,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积极上学、勤奋好学;三要加强对农村学校老师的激励与管理,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激励,以及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与考评,营造教师努力工作、安于工作的优良氛围,而不是一年来,三年、四年就想走的工作心态,构建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建立健全多途径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奖励与资助制度,不因贫穷而失学,给每个孩子上学的机会。

4.积极宣传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求学环境

加强对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的思想宣传,摈弃“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和“离农进城”等狭隘思想,将学习看成是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的需要,塑造农村全员积极学习、积极投身教育的重教重知识的环境;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优”标准进行政府部门、企事业的员工招聘,为学习优秀、能力强的人才提供晋升、求职通道,为缺乏社会关系背景的农村“寒门”子弟提供珍视学习、积极学习的动力,以营造良好的求学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侯晓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生存境遇及改进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3-6.

[2]张学文.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N].中国教育报,2015-04-15.

[3]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21-24.

[4]卢宝祥.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基本矛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58-62.

[5]陈金干.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18-20.

[6]常彦.城镇化进程中河南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55.

Strategies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Poor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aking Shaoyang City as an Example

MA Ji, LI Jian, HONG Zhen-hua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It is our country’s basic national policy to insist on an urbaniz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oor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re are some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ral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ss of students,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the difficulty of school layout and the shortage of invest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ural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develop economy of poor areas, improve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n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o support, ens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and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作者简介:马骥(1972—),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邵阳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3YBA295);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0K053、13K110);邵阳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阶段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6—0099—06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城镇化现状
家乡的城镇化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