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办高校的筹资现状及对策

2016-01-26 11:34:45刘曼格刘春湘
关键词:筹资民办高校对策

刘曼格 刘春湘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论我国民办高校的筹资现状及对策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迅速壮大,而资金筹集问题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瓶颈。文章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筹资; 对策

一、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现状

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大多数起点薄弱,有些甚至是从零起步,是在资金、校舍、师资都缺乏的背景下滚动式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筹资渠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其筹资渠道大体上来源于非政府财政资金,当然也有一些民办高校争取到了政府的资助。根据表1可看出民办高校主要的筹资方式有:

学费收缴。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民办高校经费筹集原则是自筹经费,其中就包括学费收缴。实际上,“中国的民办高校目前在投资渠道不畅通,财政资助不落实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解决经费开支的问题,因而实行以支定收的政策”(郑国强,1995)。因此,教育和物价部门对民办高校学费审批的原则,学费收缴略高于培养成本。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的学费要更高,也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企业投资。当前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是以企业投资办学为依托,作为一种投资产业;(3)社会捐赠。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办高校办学经验来看,社会捐赠是非常重要的筹资部分,也是我国法律明确支持的,但不同的民办高校所获得的社会捐赠金额区别较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社会捐赠;(4)银行贷款;(5)政府资助。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政府给予的资助是非常有限的,有的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6)建筑单位、设备供应单位垫资等。

表1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2008—2012年)

资金的短缺会限制民办高校的发展,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有不少高校将收费权向银行抵押。有些民办高校规模较大,有万余名学生,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其经费亏空,为了保证学校发展,必须依靠贷款,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乐于为这些有着较大办学规模和稳定的生源的民办高校提供贷款支持。然而,如今受到政策的紧缩、招生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要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逐渐加大,民办高校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这使得民办高校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怎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方面,生源是基础。只有保证良好的办学质量,才能吸收更好的生源,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公办高校是办学的主导,要想同公办高校竞争,必须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巨额经费,而且并非学费能够解决。

二、影响筹资的主要因素

民办高校的筹资,首先受到自身办学实力以及办学规模的影响,其次受到政府的政策、法律、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分析民办高校办学困境,可以从内因以及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响筹资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是政策制度的环境比较薄弱。主要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还没有出台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策制度。当前民办教育主要适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条例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由于这些法律出台时间相对较晚,难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尤其体现在法律条例的可操作性差,这些条例不能解决民办学校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民办教师的职称认定,民办教师能否同公办教师一样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些若不能解决,必然影响民办学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学生层面而言,民办学校的学生的待遇也与公办学校有所差异,如学生优惠、奖助学金等。

二是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支持少。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四条明确指出:“县级以及以上的人民政府应当为民办学校设立相应的资金,鼓励优秀民办学校的发展,表彰做出先进贡献的集体或者是个人。”但现实中,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非常有限,我国的民办高校资金主要依靠的是学杂费以及学校自己进行资金筹集。

三是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缺乏有力保障。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第三十八条明确指出:“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是时至今日,政府对于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税收优惠条例仍没有正式出台,不能有效保障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

四是捐赠制度不完善。国外民办高校发展,社会捐赠资金是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散资金,但捐赠于高等教育的非常有限,捐赠给民办高等教育更是非常罕见。我国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步伐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潘石屹捐款哈佛”的事件。导致民办高校的社会捐赠少的主要原因是捐赠者对捐赠财务缺乏足够的意愿表达及捐赠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总之,捐赠制度的不完善,抑制了民办高校的有效融资。

(二)影响筹资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是办学的水平不够。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高水平学校基本没有,名校更是缺乏。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和特色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无论是民办高校内部之间的竞争,还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资源竞争,都必须以办学质量和特色为基础。只有提高办学的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多的筹资。现存的民办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都不高,而且也缺乏办学特色,缺乏优势的学科和研究,这些都明显制约了筹资的途径。

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从管理条例上说,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制定了学校和董事会章程,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实际上,大多数民办高校是由个人独资或合伙投资建立,董事会只是虚有其表,学校董事长和校长是同一个人,家长制、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裙带关系比较严重,导致有些关键岗位上管理不专业,形成管理混乱的局面。另外,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也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内部产权不明晰,资产的积累出现障碍。总之,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挫伤了一些有意投资民办教育者的投资热情。

三是办学的公信力不够。部分民办高校的投资人,急于求成,办学目的过于功利,甚至把学校当成“提款机”,为其他产业服务,造成资金后续不足。另外,有的民办高校经费保障不够,在长期投入大量资金后,难以持续提供经费投入,迫使学校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在办学方面难以建立可靠的公信力,这制约了外部资金的投入。

三、民办高校筹资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学费收入受生源影响,不稳定性较强

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同其他的公立学校相比已经相对较高,一般的收入不高的人群难以承受如此之高的费用负担,因此,学校不能再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学校的收入。学校不能提高学费,就必须设法吸引到更多的生源。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但民办高校招生人数总体变化不大,远远落后于公办高校生源增长,因此,一些民办高校的资金数量直接受到不利影响。不仅学生的入学人数减少,民办高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源流失的问题。根据对于民办高校的统计表明,有些民办学校的学生流失率甚至高达20%。这些学生不能完成学业,中途退学,又使得学校的经费来源减少。

(二)科研成果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尚不成熟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比较灵活,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其专业多同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内部也有非常多的“双师”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市场的要求。民办高校把握住自身专业的优势,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生源数量,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同时还能使学校有更多的实践基地。但是现在民办高校的科研情况并不理想,科研成果极少,其主要将精力放在实践和学生的就业上,缺乏对于科研的关注度。因此,可以鼓励民办高校加强研究能力。

(三)银行信贷限制较多,贷款融资难度大

由于民办高校的财产不允许作为转让或者是担保,因此民办高校很难通过财产担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公办高校则一般都同商业银行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获得贷款相对容易,这也就是“银校联合”。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学校将政府的财政拨款作为风险抵押,这样银行也没有烂账的风险,因此银行非常乐于同公办学校合作,给公办学校提供资金支持。而民办学校一方面政府的拨款很少且非常不稳定,另一方面其又不能将校产作为抵押,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一般而言,民办高校多以学费的收费权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而学费的收益情况同学校的生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假如学校无法偿还相应的债务,银行难以全额收回贷款,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减少贷款风险,银行会审慎地给一般民办学校贷款。

(四)税收优惠幅度小、捐赠渠道有限制约了捐赠的积极性

《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针对捐赠部分的税收,并不能全部抵扣,只是根据规定的相应部分可以抵扣。这样使得个人或者是企业考虑到在捐赠时还需要纳税,而减少了捐赠的热情。不仅是高额的捐赠应纳的税额,还有高额的税收成本都影响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现如今,在我国境内仅有20家企业具有捐赠的免税资格。

(五)政府对民办高校扶持力度小

虽然我国每年都在增加教育投入,然而,从总财政支出来看这些投入尚不能达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4%。因此,不是每一所民办高校都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现如今,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向,政府重点针对“211”以及“985”院校进行投入。而除此之外一般的本科以及公办大专的财政支出则逐渐减少。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各个省份的财政政策不一,有一些省份没有财政拨款。

四、缓解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民办学校要走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质量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此背景下,应当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观念,应当具有更加前卫的眼光,力争走向世界,必须从根本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虽然我国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但是民办高校也是重要的补充力量,只有提高了教学质量,民办高校才能更好地同公办高校竞争。民办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主优势,找准定位,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特色专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形成民办教育品牌,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民办学校内部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民办学校应当使自己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和完善。董事会是民办学校的主要领导部门,由校长负责,是民办学校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核心,这种制度在国外一些知名私立学校被广泛采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制度一方面通过建立董事会,确保学校股东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聘请教育专家作为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确保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民办学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贯彻这一制度,采取科学的考评制度,强化民主监督,实行公正公开的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更高的素质,增强学校内部管理活力。同时,民办学校内部还应当明晰产权,理清不同资产的性质,对举办者的投入资产、学费、国家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进行分类登记。

(三)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使得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更加完善,让这些政策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应当给予民办学校更多的办学优惠,给予民办学校在税收上的减免,并将这些制度写进政策当中,使得这些税收部门在执法时能够有法律依据,进而保障民办学校的权益。

政府应当从资金以及政策上支持民办高校,给予它们更多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完善法律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为在民办高校任教的老师以及就读的学生给以一定的资助。我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我国教育的现状以及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扶持办法。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出台了鼓励以及规范民办教育的制度。他们将给予民办高校教师更加完善的养老福利,并积极研究关于民办高校教师的退休待遇。对于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上海市也给予自主政策,以便民办高校能更好地发展。政府还应从政策上,包括税收、土地、贷款等政策,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扶持。

(四)拓宽经费来源,增辟政府财政之外的其他经费渠道

不仅仅是民办高校,即便是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十分有限。因此,除了寻求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民办高校更应从根本上抓自身发展。民办高校要利用自身办学投资者产业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的合作,深化办学的应用性,通过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向企业筹集资金。另外,民办高校应该通过设立民办教育基金会,鼓励社会参与学校决策、发展,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

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只有二十年左右,存在问题是非常正常的,政府要引导其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要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在法律上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拓宽民办高校的筹资途径和空间。同时,学校内部要加强治理,严谨办学,以办学质量获得生存空间。只有这样内外兼顾,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的民办教育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月玲. 非营利组织筹资方略——兼论我国民办学校筹资[J].教育财会研究,2004,(2):17-23.

[2]王文源.中国民办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3]柯佑祥.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6-93.

[4]刘小清,韦彦辰.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多元化筹资渠道研究[J].2011,(7):19-23.

The Financ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U Man-ge, LIU Chun-x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financing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its vigorou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inancing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ancing;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刘曼格(1992—),女,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采取的都是由政府包办的办学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办学体制已经不能全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日益增长的需要。市场对人才的渴望,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都在呼唤民办教育事业的加入。我国经济起步相对较晚,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收稿日期:2015-10-18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6—0105—05

猜你喜欢
筹资民办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41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