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2016-01-26 15:24孟庆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3期
关键词:肠壁肠管肠系膜

孟庆锐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孟庆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确诊的11例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螺旋CT影像。结果肠系膜动脉变粗者7例;增强扫描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或血管截断征象者11例。合并麻痹性肠梗阻表现9例;肠壁节段性均匀增厚、强化减弱、延迟或无强化者10例。肠管周围渗出、肠壁变薄1例。腹水5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加CT血管成像能够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准确、快速的诊断, 对于临床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价值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病变是临床不常见急症之一, 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单凭临床很难确诊, 导致其误诊率较高。而诊治延迟一旦发生肠坏死, 患者病死率可达70%。即使肠坏死后能够得到及时手术治疗, 也需要切除大量的肠管, 致使患者术后残留肠管过少, 无法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吸收, 需长期肠外营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成为了救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多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准确率高、栓塞节段诊断明确、并且可以同时观察肠管及腹腔情况, 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当中[1]。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诊断的11例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螺旋CT影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由螺旋CT诊断, 并经由临床手术证实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11例进行临床及影像治疗分析。患者中男6例, 女5例。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68±5)岁。临床表现:突发的腹部剧烈疼痛为主;2例患者早期就诊时体征较轻,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 表现为腹痛症状与体征分离;余患者就诊时在剧烈腹痛的同时都伴有腹膜炎体征或者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表现。本组病例中4例患者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 4例患者有脑梗死, 3例患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例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1.2方法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 管电流330~440 mA, 管电压120 kV, 层厚为5 mm,螺距0.8~0.98。经上肢肘静脉以4 ml/s的流率, 注含碘对比剂(优维显)75~85 ml(2.0 ml/kg), 并以生理盐水30~50 ml冲管,延迟时间应用自动跟踪技术。对于扫描资料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组是最常选用的处理方法, 它可以清晰显示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个平面血管狭窄腔、血栓、血管壁钙化的情况, 利于快速诊断[2]。

1.3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CT血管成像影像表现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掉落的栓子经过血液循环至肠系膜动脉栓塞并导致该动脉所供血部位肠管缺血, 所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由于栓子大小及栓塞部位的不同, 肠管缺血的范围、区域亦不相同。如肠系膜动脉起始部位发生栓塞, 则会引起右半结肠、屈氏韧带以下全部小肠的缺血、坏死;如栓塞发生在结肠中动脉分支以下, 会引起小肠的大部分缺血、坏死;如栓塞发生在肠动脉弓的分支动脉而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时, 则可不发生缺血情况;如栓塞发生在肠壁边缘动脉, 则其所供应的局部肠管发生坏死。肠系膜动脉栓塞CT血管成像主要表现为:栓塞处肠系膜动脉管腔突然截断, 一般位于分叉处多见。如果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闭塞处血管远端亦可显影, 进而可以判断栓子的大概长度。通常认为, 闭塞位于分叉处及闭塞段近端的血管腔管壁光滑、管腔通畅是肠系膜动脉栓塞与动脉硬化闭塞的重要鉴别依据[3]。

2 结果

肠系膜动脉变粗7例;增强扫描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3例, 血管截断征象8例。麻痹性肠梗阻表现:肠腔积气、积液等9例;肠壁节段性均匀增厚、肠壁强化减弱、延迟或肠壁无强化10例。肠管周围渗出、肠壁变薄1例。腹水5例。

3 讨论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原因: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痉挛、肠系膜动脉夹层等。慢性动脉缺血多见于全身动脉硬化闭塞累及肠系膜动脉。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形成血肿亦可压迫肠系膜动脉进而造成肠壁缺血坏死。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征性, 腹痛的症状与体征分离常常也很难被发现, 临床症状常常不具有特征性, 而其所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又较为凶险, 十分容易引起肠道的急性缺血性肠坏死, 所以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 最大限度的保留肠管长度,使得快速准确的诊断成为救治的关键。

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腹部X线平片、肠系膜血管的超声多普勒、CT平扫及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腹部平片对血管病变诊断帮助有限, 血管超声多普勒可以很好的判断有无血管栓塞, 但肠系膜活动度较大对于主干血管检查有一定意义, 分子血管诊断是否栓塞诊断起来受到较大限制, 而且在患者合并肠梗阻时, 由于肠管扩张积气对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干扰较大[4]。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肠系膜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另外在诊断的同时可以直接进行溶栓治疗, 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而且受技术、设备、人员等客观条件限制比较难以普及。而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迅猛发展普及, 同时依托先进的后期图像处理技术使得CT血管成像无论是普及程度上还是诊断的准确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可以更好应用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加CT血管成像能够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准确、快速的诊断, 对于临床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1]杨冬山, 刘汝海, 李凤山.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5):328-331.

[2]Ferrari R, De Cecco CN, Iafrate F, et al.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oeliac trunk and the mesenteric arteries evaluated with 64-row CT angiography.Radiol Med, 2007, 112(7):988.

[3]尚克中, 程英升.肠缺血的临床与影像学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6):1405- 1412.

[4]张波, 张晓英, 段留法.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七例.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6(5):3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67

2015-10-26]

113000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

猜你喜欢
肠壁肠管肠系膜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