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6-01-26 13:46:53陈丽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5期
关键词:西坦奥拉拉西

陈丽新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陈丽新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52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6例。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片治疗, 观察组予以奥拉西坦治疗,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MMSE、MoCA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 MoCA 量表的计算评分、执行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MMSE 量表中语言能力、注意计算力、即刻回忆力、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吡拉西坦比较, 奥拉西坦能更好的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且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吡拉西坦;奥拉西坦

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 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脑梗死的特点是预后极差且死亡率较高, 因此对患者早期干预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脑梗死的主要表现时栓塞、血栓, 这些病理现象均会导致脑出现局部出血, 脑的局部出血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血供的恢复, 很容易导致缺血性坏死, 从而引起患者相关脑功能的障碍, 从而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而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一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旨在探讨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 以期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关于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脑梗死后存在明显的记忆力损害、认知障碍、执行功能障碍;③MoCA量表评分<26分;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意识障碍;②患有失语症;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对药物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6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片(上海罗福太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2760)治疗, 4片/次, 3次/d;观察组予以奥拉西坦胶囊(湖南健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037)治疗, 2粒/次, 3次/ d;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ADL、MMSE、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ADL、MMSE、MoCA各项目评分分别为(67.56±1.23)、(68.25±2.31)、(67.28±1.36)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26±1.34)、(50.34±2.34)、(47.28±1.73)分(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 MoCA 量表的计算评分、执行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MMSE 量表中语言能力、注意计算力、即刻回忆力、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形成斑块, 最终引起机体脑动脉供血的不足, 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坏死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不清、偏身麻木、偏瘫等, 有的会引起十分严重的认知功能异常,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以方向、语言、记忆力及计算力等能力的逐渐丧失或退化为主要表现, 给患者及社会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国外研究报道,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 64%, 国内仍缺乏大样本研究, 有一些小样本研究报道, 约有50%的脑梗死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提示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十分常见。有研究表明[2], 脑梗死患者极易出现脑动脉狭窄、脑动脉认知功能障碍、脑代谢减慢, 从而导致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 甚至会导致患者思维的缓慢, 执行能力的下降以及记忆力的减退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奥拉西坦属于一种吡拉西坦类似物, 属于环γ- 氨基丁酸衍生物, 有研究表明, 其能很快的穿透血-脑脊液屏障, 从而对腺苷酸激酶产生一个激活的作用, 并将该酶对胆碱的亲和力进行提升, 同时加快磷酰胆碱、磷酰乙醇胺的合成, 最终升高机体内ATP/ADP的比值, 并可促进大脑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研究显示奥拉西坦的药效是吡拉西坦药效的3~5倍[3]。奥拉西坦进入大脑后, 可广泛分布在纹状体、皮层、海马和中隔区, 从而作用于PKC、胆碱能系统、外周皮质类固醇激素、中枢谷氨酸系统等, 从而起到促进认知的功效[4]。现代药理学证实, 应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 能使患者脑组织的代谢加快, 同时也能增强患者对氧及葡萄糖的利用力,能有效修复以及受损的神经细胞, 起到缺氧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同时还能提高蛋白激酶C的活性, 该激酶能有效促进大脑海马区的学习功能[5]。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胆碱能受体, 从而增加胆碱能的释放, 使海马和皮层的胆碱能利用率提高, 同时还能提高机体脑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 从而提高机体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并增加机体内ATP的转运, 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与吡拉西坦比较, 奥拉西坦能更好的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且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1]李小燕.奥拉西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26(10):884-887.

[2]雷军, 邓红亮, 张萍淑, 等.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处方药, 2016, 32(5):1-2.

[3]闫静.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8(9):969-970.

[4]柏峻霞, 王义兰, 李梁蜜, 等.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研究.中国药业, 2015, 29(24):29-31.

[5]王桂臣.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6, 29(3):35-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141

2016-05-26]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西坦奥拉拉西
勘误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NBA特刊(2018年13期)2018-08-06 02:13:14
冰糖葫芦
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西南军医(2016年6期)2016-01-23 02:21:13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奥拉星:进击圣殿》
电影故事(2015年29期)2015-02-27 09:02:53
分析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
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分析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