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红
(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罗红
(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3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AMI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大于对照组(73.3%VS46.7%),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0.0%VS20.0%、0VS10.0%),且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加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尿激酶;疗效
[收稿日期:2014-12-22编校:王丽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内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目前再灌注治疗是有效缩小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重要方法,其中有临床报告显示,再灌注治疗方式之一,即早期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心功能[1]。我院近年来收治AMI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标准[2],且发病时间<6 h,并排除溶栓禁忌证。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5±7.8)岁,梗死部位:前壁16例,下壁10例,右心室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2.8±9.6)岁,梗死部位:前壁14例,下壁13例,右心室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梗死部位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积极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静止痛以及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等,药物应用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调脂类以及硝酸甘油等。对照组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给予溶栓治疗,将100~150万U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行静脉滴注,并在30 min之内滴注完毕,溶栓治疗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d,连用5 d。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以及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冠脉再通的标准为:①血清CK-MB在14 h内出现峰值;②溶栓后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达到50%以上;③2 h内胸痛症状明显减轻;④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2项或以上者即可判定为冠脉再通,但是只具备第3、4项不能判定为冠脉再通。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冠脉再通情况比较:观察组30例患者中,冠脉评定为再通共22例,冠脉再通率为7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冠脉评定为再通共14例,冠脉再通率为46.7%,两组比较,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冠脉再通再通失败观察组3022(73.3)8(26.7)对照组3014(46.7)16(53.3)P值<0.05<0.05
2.2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共3例(10.0%)患者出现皮下肌内注射部位出血和黑便的并发症,对照组共6例(20.0%)患者发生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
2.3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无一例死亡患者,对照组共3例(10.0%)患者死亡,2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心力衰竭,两组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多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且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并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并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有文献报道,因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多数患者的心肌梗死出现出血情况以及管腔内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而在冠脉闭塞后的20~30 min,医疗其供血的心肌即可能出现坏死,心肌间质在1~2 h内即可能出现凝固性坏死[3],因此对于AMI患者的救治来讲“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因此尽早开通阻塞的冠脉是治疗AMI患者的关键。早期溶栓治疗是开通冠脉的直接有效方法,可有效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或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4]。
尿激酶是一种由人肾小管产生的丝氨酸蛋白酶,同时也是非纤维蛋白特异激活剂,且可作用于纤溶酶原[5-6],间接构成双链的纤溶酶,而纤溶酶可以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凝血蛋白,促使血栓溶解,从而使梗死的冠脉再通。且尿激酶的来源丰富、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小、不会造成变态反应[7-8]。再灌注心肌,特别是在发病3 h内给予再灌注治疗,可更好的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减少细胞凋亡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9]。在本组的资料中,我们对发病6 h以内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大于仅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AMI患者的救治中效果显著,可大大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总之,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再通冠脉,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4
[1]沈新平,张敬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8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3]马新豫.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85.
[4]杨云峰.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96.
[5]陶先明,胥明,谢勇.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7(4): 19.
[6]徐之斌,陈亚想.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3):132.
[7]高清波.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08,19(4):219.
[8]陈士良,武效宏,王小冬,等.急性实验性冠状动脉狭窄时血栓与微血栓的形成[J].心脏杂志,2011,23(2):201.
[9]王昕.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5):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