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

2016-01-24 23:29
中国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罗 凡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610066)

一、发展现状

四川攀枝花市产茶历史悠久,但是规模一直较小,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其主要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茶、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及部分四川中小叶群体种等。

攀枝花市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盐边县国胜乡、红宝乡、共和乡、惠民乡、箐河乡、永兴镇等地,全市现有茶园面积9900亩,可采摘面积9435亩,其中:盐边县现有茶园面积9855亩,可采摘面积9390亩;仁和区现有茶园面积45亩,可采摘面积45亩。

2015年全市茶叶总产量83吨,其中:盐边县81吨,仁和区2吨。盐边县现有茶叶种植农户3000余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全县茶叶产值1亿多元,其中茶农鲜叶产值5000多万元,茶叶企业加工产值5000多万元。

经过对国胜乡农户进行深入调查,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茶园亩产春茶鲜叶113公斤,亩产夏秋茶鲜叶140公斤,亩产值7781元。经营管理水平一般的茶园亩产春茶鲜叶92公斤,亩产秋夏茶鲜叶88公斤,亩产值5733元。管理水平较差的茶园亩产值也有4000多元。茶农鲜叶交易价格和平均亩收入处于全省前列,但是夏秋茶采摘和加工利用率较低,主要采摘毛峰原料。

攀枝花市现有茶叶加工作坊500多家,加工大户50多家,而工商注册的规范化茶叶加工企业仅10多家,主要分布在盐边县,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现有“国圣”“二滩云雾”“百灵山”“择木龙”等茶叶类注册商标10多个。盐边县“国胜茶”于2008年12月成为攀枝花市第一个取得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农产品,因此,当前攀枝花生产的茶叶一般都称为“国胜茶”。

二、发展优势

1.茶叶上市早,生产周期较长。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开园采摘普遍比省内外提前10~30天。2月中下旬即可开园采摘新茶,而且鲜叶价格高,名优早茶具有明显的发展和开发潜力。由于全年冬暖夏凉,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鲜叶原料持嫩性好,夏秋茶也适宜加工名优茶。

2.由于四季不分明,旱、雨季分明等气候特点,茶树病虫害较少,比其他地区控制茶叶农药残留更容易,名优绿茶生产主要通过采摘和物理手段就基本可以预防病虫害发生,在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上独具优势。

3.攀枝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独特的光照条件,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白天茶树光合作用形成物质多,晚上气温低,进一步转化和消耗物质少,使得这里茶叶内含成分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儿茶素等含量高,加工而成的茶叶具有外形紧细秀丽、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高长带花香等品质特征,是全国独具特色的春夏秋三季均适宜加工名优茶的茶区,也是全国唯一地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全年昼夜平均温差最大的茶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缺乏统筹协调,茶叶市场比较混乱

在现行体制下,生产经营无牵头单位,主要是分散生产、分散管理、分散加工、分散经营;企业无序竞争,质价不符等现象十分严重,从而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局面。

2.茶叶产品质量不高,企业不重视茶叶品牌的培育和经营,缺乏大品牌大企业

主要表现在一是中低档茶产量少,主要以高档茶银尖和毛峰为主。二是一些茶叶企业仍存在无标准生产或有标不依以及加工工艺技术不规范的现象。据统计,目前茶叶企业约有30%未制订产品质量标准,50%的企业无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从而导致加工粗制滥造,产品质量不稳定。三是品牌意识差。不太重视茶叶产品的宣传、包装和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不善于培育茶叶品牌,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价值不高、经济效益差。

3.茶叶科技投入少,开发及推广滞后,茶叶生产科技水平低

近几年,尽管攀枝花茶叶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势态,但是科技支撑不足,生产技术落后,茶园老化、管理粗放、品质发挥不足、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突出。由于没有茶叶专业人才的支持,也没有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除个别企业通过外聘专家或技术工人指导外,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技术上。目前,当地市场的国胜茶90%以上都是“银尖”和“毛峰”茶,70%以上仅以礼品茶形式出现,不能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市场综合竞争力差。

4.政府和企业投入不足

由于不注重科技投入,新技术难以应用推广。加工设备陈旧简陋(目前乡村茶场有70%的初制加工设备需改造),茶园基础差(有2/3的茶园有待改造),低产茶园面积大,茶园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现象较严重。这是导致攀枝花市茶叶单产低,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5.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乏力无序

攀枝花市目前没有一家茶企茶叶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小,知名度低。由于原料数量上的限制,正规企业没有充足的产品数量来比拼市场,而一些非正规小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低,“做一点算一点”,抢走了大量市场机会,也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攀枝花国胜茶的声望。因此形成了“家家种茶、户户制茶、人人卖茶”的局面,这种分散的种植、加工和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茶叶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而且由于缺乏与市场的沟通、脱离政府的监管和茶叶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了茶叶市场竞争无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国胜茶的整体形象。国胜茶虽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品牌杂乱,企业各自为政,致使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什么品牌的茶才是真正的国胜茶,而且没有真正走出去,仅限攀枝花地区销售,知名度不高,在众多品牌中没有一个能叫响全省乃至全国。

6.茶叶产品只有地标,没有文化

“国胜茶”是攀枝花生产的茶叶的代名词,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攀枝花人尽皆知,而茶叶基本上没有攀枝花丰富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胜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独具攀枝花茶叶产品特色的茶文化。一些大型茶文化活动如茶道、茶艺表演,茶与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礼仪及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研讨宣传活动、茶文化知识的宣传及茶艺培训活动在全市较少开展,茶农和企业往往只重产,不重销,更不重宣传。茶叶经营主要依靠守株待兔,坐地等客上门,卖出的产品多是初级产品或原料,且自我感觉良好。这种小农经营方式极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提升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条件,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要加快推进攀枝花市万亩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茶产业发展基础,在市政府打造南向开放门户和康养之都的大背景下为茶区变景区创造条件。

一是加快推进茶叶基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五小水利”项目,实现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提高茶园供水保障能力和用水效率。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部分涉农资金,提高新植茶园基地建设标准,将全市万亩茶叶基地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茶园,打造攀枝花绿色茶园,积极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特色更鲜明的优势茶叶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快中小型农机推广步伐,改善茶园技术装备条件,加大中小型农机补贴力度,加快茶园基地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培育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园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四是着力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进一步提升进出茶园基地公路通达通畅深度和信息化程度,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及信息网络,促进茶旅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2.整体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全面实施提质增效和茶叶产品安全行动,构建现代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茶业。按照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绿色、生态、精品的要求,全面实施茶叶产业扩面提质和茶叶产品安全行动,构建茶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以保障地方特色茶叶品质为重点,加快标准制定步伐,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国胜绿茶标准和工艺技术规程,使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要着力强化标准,把标准化作为依靠科技、普及技术、挖掘潜力、增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标准制定步伐,把握国外标准变化动态,尽快实现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扩大标准实施范围。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纽带作用,通过“龙头+科技+农户”模式,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自觉采用标准。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使标准化成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为。二是把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将攀枝花万亩茶叶基地整体打造成集中连片的绿色食品茶叶基地,保持现有有机茶认证规模,构建攀枝花茶叶绿色加有机的高标准茶园体系,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程质量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物联网技术健全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从茶园到茶杯“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抓源头,“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有机认证,推行统防统治,把质量可追溯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四是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及检验检测体系,层层把关,从产地、加工、到贮运、营销,全程实行监控监测。对具有品牌标识包装的茶叶严格实行标识规范管理,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对未包装的散装茶叶在上市前同样要进行严格检验检测,保障攀枝花茶叶质量,维护攀枝花茶叶声誉。农业与质检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跟踪和指导。

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茶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提升茶业产业水平

一是建立科研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

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新模式。集中集成现有科技成果,采取在农户中建立科技示范户,在自然条件相似片区建立科技示范点的形式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和良机“六良”配套,着力推广茶园低改、茶园间(套)作、种养循环等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把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力争每10亩茶园有一名蹲得下、留得住、能吃苦的茶叶技术人员。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和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广大农户,使他们尽快掌握茶叶种植、管抚的适用技术,适应茶树种植从粗放型向精准型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开展茶叶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制茶师、评茶师、茶叶营销师和茶艺师。三是借智引智,加强人才与技术引进,建立科技支撑长效机制。国胜茶产业优势虽然明显,但缺点十分突出,特别是由于规模小,基础差等因素,一般科研项目很少在此实施,科技人员也很少到此指导生产,仅靠个别企业的努力无法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因此,茶叶行业协会或当地政府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或与国内有实力、有经验和有精力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支撑国胜茶产业发展,让国胜茶产业发展少走弯路,通过借智引智,早日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四是加强适合攀枝花特色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要跳出思维定势,对同样的资源考虑不同的开发方向,从熟知的资源,看到不同的利用价值,突出特色,立足市场,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创新攀枝花茶叶。要充分利用夏秋细嫩原料加工攀枝花红茶和黑茶,利用夏秋茶修剪枝叶或较粗老原料加工黑茶,从而形成攀枝花绿茶、攀枝花红茶和攀枝花黑茶三大系列,能较好发挥夏秋茶经济价值,大大提高农民种植茶叶的收入,同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为茶叶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4.加强茶叶品牌及民俗茶文化的培育与宣传力度,扶优扶强茶叶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茶业经营主体

攀枝花具有“国胜”这个强势地域品牌,但是产业产品属性不强,最好在本区域培育3~5个名茶品牌,经营主体统一使用一地标一品牌,才能具有规模及品牌效应,也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一是加强产品品牌培育,全力打造实力品牌。根据企业特点,选准品牌,发展优势,集中打造,全面实施品牌化建设,同时加大国胜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力度,树立国胜茶大品牌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现有“国圣茶”“二滩云雾”“百灵山”等品牌的声誉,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根据企业所处区域位置及其他相关情况对企业进行正确定位指导,鼓励企业自愿兼并重组,抱团打造产品品牌,中小企业根据大企业产品需要,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建立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品牌机制。三是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连锁店、专卖店,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政策,支持举办各种的茶文化活动及产品经营活动,让国胜茶走出攀枝花,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四是组织企业及联合经营体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销会。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协助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五是积极融入全省“千亿茶叶”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参加省商务厅等部门组织的茶叶等川货国内外推广活动,提升攀枝花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拓展农业功能,以茶为载体,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促进茶旅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阳光资源和茶叶基地优美的自然资源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积极拓展茶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推进茶业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着力发展观光茶业、体验茶业、创意茶业等新业态,促进茶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创建中国康养之都的支撑产业。攀枝花茶区生态好,林木葱茏,茶园集中成片,分布井然有序,其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典故、茶俗、茶趣丰富生动,且气候宜人,交通、通讯方便,是发展旅游茶园和观光茶园的绝好地方。人们到此一游,可一边品茗,一边观光览胜;可一边休闲,一边了解茶叶采摘、加工、品质鉴别等生产全过程及当地茶俗、茶趣、茶史、茶礼、茶艺等诸方面知识,给游客带来物质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多种高级享受,并可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因此,一定能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充分利用茶业区域、森林景观、乡村聚落、水利风景等各类乡村资源,创建一批乡村类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品牌,推动茶区乡村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

6.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攀枝花茶叶产品文化内涵

攀枝花茶文化沉积厚实,历史悠久,攀枝花少数民族众多,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是当地许多民族生活方式,彝族罐罐茶、傈僳油盐茶、傣家竹筒茶、白族米花茶、马帮姜汤茶、纳西龙虎茶、摩梭炒油茶、盐边油茶汤等被称之为笮茶八味,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的载体,贯穿在当地人日常的衣食住行、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境内还有三国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更为攀枝花茶文化增添了不少亮色。此外,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与茶叶产业相得益彰,为攀枝花茶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茶叶既是传统产品,又是社会化商品;既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饮料,又深厚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攀枝花正在打造生态康养产业,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康养为业”。把康复疗养、健康养生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打造,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康养资源,使生态康养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而茶叶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既可以成为生态康养产业的支柱产业,茶叶产品又可以作为健康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可以与康养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茶叶产业的发展,实现茶文化与民俗文化、康养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互充实,大大提升茶叶产品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金鼓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