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忠东 张玲芳 熊智红
超声引导下足背动脉穿刺术对重症监护患者血气监测的应用价值
虞忠东 张玲芳 熊智红
超声引导;足背动脉穿刺术;血气监测;应用
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循环功能及酸碱平衡的可靠方法,常用来指导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的依据。临床上通常选取桡动脉穿刺,但桡动脉管径细小、易痉挛,成为经桡动脉穿刺的一大障碍[1],本文观察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监测血气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需血气检测患者65例,随机分直接穿刺置管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9~88岁,平均(68.3± 4.1)岁;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55~88岁,平均(70.9±3.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仪 器 使用SONOSITE便携式床边超声,s4高频血管探头。
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足背部,采用一次性静脉置管针(型号:20G,1.1mm×30mm),直接穿刺置管组在常规皮肤消毒后,由护士直接穿刺术置管检测血气;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组由护士在床旁检测血气,所有患者置管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局部定位,并予体表标记,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在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肤后实时调整针尖的位置,进入足背动脉,两组穿刺成功后均放入鞘管拔出针芯检测血气。两组均由工作5年以上经验的护士操作。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直接穿刺置管组30例中穿刺失败4例,其中2例穿刺过程顺利,但置管过程失败,经超声引导下调整后置管成功,余2例改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20例,2~3次穿刺成功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66.7%。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组35例一次穿刺成功28例,2~3次穿刺成功7例,一次穿刺成功率80.0%,无穿刺失败病例。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穿刺置管组穿刺时间(6.5±2.1)min,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组(3.8±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脉血气分析是重症患者监护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常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穿刺获取动脉血气标本,不同部位采集的血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2],而以桡动脉和足背穿刺最为方便,但桡动脉管径较细,容易滑动,一针穿刺成功率低。有时反复试探进针穿刺,造成患者紧张痛苦,引起桡动脉痉挛,导致穿刺失败。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因其位置较固定,且穿刺后易固定,不易脱落,可以免去做Allen's试验的麻烦。
动脉置管监测血气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血栓形成,据报道[3],此并发症的发生与测压管的留置时间、测压管的粗细正相关,导管留置12~18h以上,动脉血栓发生率20%~40%。测压管愈粗,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愈高。本组65例,置管18h以上,无局部缺血征象,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足背动脉管腔较测压管大且与胫后动脉侧枝循环功能良好有关[4]。
有报道[5],经皮足背动脉穿刺置管的成败与穿刺技术熟练程度、动脉管腔的粗细、外套管穿刺针的质量有关,本研究中直接穿刺置管组有4例失败,可能与穿刺者熟练程度及患者动脉管腔较细有关,部分患者也可能与管腔动脉斑块形成后管腔内壁呈锯齿状,导致送鞘困难。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组无穿刺失败病例,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直接穿刺置管组,穿刺时间也明显少于直接穿刺置管组。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可以准确看到针尖位置,实时调整针尖与血管的关系,准确进入管腔并完成穿刺过程。故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尤适用于需监护的重症患者。
[1]沙影丽,董波,李晶,等.动脉置管在PICU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29):5220-5221.
[2]林彩凤,郭舒文,张淑芸,等.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胫后动脉置管的可行性[J].护理学杂志,2015,30(9):14-16.
[3]魏芳.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24):85-87.
[4]李凯.桡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08,30(4):294-296.
[5]李福严,于冬,李志伟,等.便携式超声引导桡动脉置管[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35(3):238-240.
(收稿:2015-12-26 修回:2016-01-16)
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浦江 322200)
虞忠东,E-mail:16239038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