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临床预测因素分析

2016-01-24 10:07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孝感432500
关键词:预测性年龄层预防性

蔡 辉(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 孝感 432500)

·基础研究·

心脏性猝死临床预测因素分析

蔡 辉
(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 孝感 432500)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以冠心病为基础疾病的心脏性猝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根据年龄划分,>70岁的患者以心力衰竭且昏厥的比重较高;50~70岁的患者Q-T段延长、高危室性早搏、心室颤动比重较高;<50岁的患者过度劳累和吸烟的比重较高。结论 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层为50~70岁,各个年龄阶段的心脏性猝死的预测性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临床预测因素;预防性治疗

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心脏性猝死可以具体区分为循环衰竭和心律失常死亡两种不同的类型,而其中超过90%的患者属于后者,特别是在终末事件开始后1 h内的死亡比重更高[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高发疾病;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次研究将通过实际病例资料分析的方式,探讨可能引起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以为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依据,现将研究过程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以冠心病为基础疾病的心脏性猝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6例;以不同年龄段分组,>70岁15例,50~70岁36例,<50岁17例;三组患者男女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及过往的临床实践经验,分析导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测性因素主要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心室晚电位阳性出现;(2)患者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3)心电图检测结果提示患者ST段大幅度抬高;(4)心电图检测结果提示患者Q-T延长;(5)心力衰竭且有昏厥史;(6)心绞痛发作次数过于频繁;(7)过度劳累;(8)长期吸烟史,且每天吸烟>20支;(9)有心室颤动史;(10)其他因素[2]。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68例患者的各项预测因素的比较结果发现,<50岁患者中(17例)过度劳累患者9例(52.94%),长时间且大量吸烟10例(58.82%);50~70岁患者中(36例)心室晚电位阳性18例(50.00%),Q-T段延长19例(52.78%),高危室性早搏19例(52.78%),心室颤动18例(50.00%);>70岁患者中(15例),心力衰竭且有昏厥史的患者7例(46.67%);研究所概括的10条预测性因素,三个年龄段患者其他未列举的因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有权威数据资料显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高居第一,该疾病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科学有效的应对性处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从临床数据整理来看,绝大部分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多为心室颤动。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对于既往有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脏复苏的1年之内接近30%左右的患者会复发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3];临床上也将这一类人群列为高发人群,结合本次研究来看,年龄在50~70岁的患者心室颤动的比重为50.00%,相比于<50岁和>70岁的患者群更高,因此,就这一环节而言,对于50~70岁的患者群应给予更高的重视。

其次,研究资料显示过量吸烟和过度疲劳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最终导致心室颤动的发生;结合临床实践及本次研究来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吸烟及作息时间紊乱等情况普遍存在于中青年人群中;从本次研究来看,<50岁患者群中过度劳累比重为52.94%,长期大量吸烟的比重为58.82%;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该年龄层的患者应重点从生活方式着手进行预防。

心脏明显增大,显著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心力衰竭且伴有昏厥史的患者,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昏厥,临床上均将其定义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导致这一因素的关键原因是长时间的病变所引起,最终导致患者心脏功能下降,而当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的情况时就很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从本次研究来看,>70岁的患者群上述因素所占比例为46.67%,这与患者年龄过大、身体机能下降长时间受到疾病的影响有直接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该年龄层的患者其预防性治疗的措施也相应的该从这个环节着手。

另外,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参考,除去研究所总结的各类因素外,心率变异性也与心脏性猝死有密切的联系[4-5],在临床实践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研究结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层为50~70岁,研究选取的病例分析来看,男性比重多于女性;而各个年龄段患者的预测性因素有比较大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其他相关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

[1]陆 叶,宋佳贤,朱 建,卞叶萍,童嘉毅,冯 毅.104例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4:397-399.

[2]沙 晶.心脏性猝死预测和治疗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7(10):108-109.

[3]党晓红.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02:123-124.

[4]王仁学,丁世芳.180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05:784-785+787.

[5]杜 为,汪道武.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05:558-561.

本文编辑:徐 陌

R541.78

B

ISSN.2095-6681.2016.08.020.02

猜你喜欢
预测性年龄层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探究不同年龄层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颈前倾角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美国空军将大规模应用飞机预测性维修技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中国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差异分析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