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刚 刘耀升 刘蜀彬
作者单位:100071 北京,解放军第 307 医院骨科
脊柱转移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蒋伟刚 刘耀升 刘蜀彬
作者单位:100071北京,解放军第 307 医院骨科
脊柱;骨肿瘤;肿瘤转移;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骨扫描
骨骼是转移性疾病的第三大好发部位,仅次于肺和肝。脊柱又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最常见于胸椎,其次是腰椎和颈椎[1]。5%~10% 的癌症患者会发展为脊柱转移[1]。不同的原发肿瘤的脊柱转移瘤发生率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包括:乳腺癌 (72%)、前列腺癌 (84%)、甲状腺癌 (50%)、肺癌 (31%)、肾癌(37%)、胰腺癌 (33%)。脊柱转移瘤可以侵犯骨质、硬膜外间隙、软脊膜和脊髓[2]。硬膜外病变占脊柱转移病灶的90% 以上,硬膜外病变可以分为单纯性硬膜外病变和椎体转移累及硬膜囊的病变[3]。硬膜内髓外转移和髓内转移较罕见,分别占脊柱转移瘤的 5%~6% 和 0.5%~1%[3]。一般来说,出现脊柱转移的患者,其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发现脊柱转移并进行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原发肿瘤可以直接侵犯或二次转移 (如淋巴结) 至骨骼,单纯通过淋巴转移到骨骼是比较少见的,直接转移往往伴有周围软组织转移,血行转移是个较特别的转移途径。但是血行转移较淋巴转移或直接播散更加常见[1]。静脉通路似乎比动脉通路更易转移,尤其是 Batson 椎旁静脉丛。静脉血流速度较动脉慢,更易于肿瘤细胞停留形成转移灶,当用力咳嗽、屏气等动作增加腹压时可能导致静脉丛中的癌栓逆行进入椎体,导致转移。Baston 静脉丛和整个脊柱血管的分布特点导致了癌细胞易通过血行向中轴骨和邻近的长骨转移。
转移瘤的骨质破坏是由破骨细胞激活导致的,而不是癌细胞直接破坏引起的。有学者猜想原发肿瘤细胞在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黏附于血管壁的基底膜上,释放蛋白水解酶破坏基底膜。破坏受体器官外膜后,肿瘤细胞进入到远隔器官实质内,产生趋化因子、破骨细胞活化因子,促进破骨细胞活化造成骨质破坏。
脊椎骨髓瘤以椎体多灶性、小片状、虫蚀样骨破坏为主,按骨性破坏分型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3 类。乳腺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咽癌、黑色素瘤、肾上腺癌、子宫体癌的脊柱转移灶通常表现为溶骨性改变。乳腺癌和肺癌也可出现混合性改变,混合性改变常见于卵巢癌、睾丸癌、宫颈癌。溶骨性病变常出现在后侧几乎总是伴有后侧骨皮质和椎弓根的破坏。溶骨性病灶进行性硬化灶是治疗后的积极反应。
前列腺癌、膀胱癌、鼻咽癌、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支气管类癌早期通常有低分化性脊柱转移瘤。低分化转移灶往往造成后方皮质和椎根弓的破坏,这对椎旁组织和硬膜外组织的评估十分重要。
10%~20% 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会出现脊髓压迫症[4]。脊髓压迫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压迫若不能及时解除可能会导致脊髓坏死,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但也有部分脊髓压迫是无症状的,因此在出现症状前通过影像学技术评估脊髓压迫的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脊柱髓内转移瘤十分罕见,仅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 8.5%,占转移瘤的 0.5%~2%[5-6]。50%~60% 的脊髓髓内转移来源于肺癌,其中 50% 是小细胞肺癌[5-6]。脊柱转移病灶的存在表明肿瘤生物学侵袭性较强,转移灶通常为单发,15% 的病例中也可见多发转移灶[6]。
肿瘤脊髓转移的机制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通过动脉通路转移而来的。在某些情况下,软脊膜癌患者的癌细胞可以通过静脉逆行进入脊髓,也可从脑脊液直接穿过血管壁进入,研究者猜测也可能是邻近肿瘤直接转移或沿着神经根转移。
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成像技术包括:X 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手段,如全身骨扫描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 / 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 CT)。即使有这么多的成像手段,要早期发现骨转移灶并与其它骨病变进行鉴别并非易事。在对脊柱转移灶的发展变化进行随诊观察时,需要一套严格的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影像手段。在此还必须强调临床评估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如果不考虑患者临床和体检特征,则不会形成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案。
1. X 线:X 线常规用于评估特定创伤和退行性变性引起的颈部和背部疼痛。当怀疑存在脊柱转移瘤时,应当首先行脊柱 X 线检查,然而其敏感性较低,X 线仅能发现直径 1 cm 以上的病灶和超过 50% 的骨盐丢失。高达 40% 的病变可能无法通过 X 线发现或呈现假阴性[7]。当肿瘤引起50% 以上骨皮质的破坏时,X 线可以粗略地评估病理性骨折的风险。粗略地表现中晚期骨质破坏,其对肿瘤入侵椎旁和椎管的判断相当困难。硬膜外病变可能表现为椎体后缘或椎弓根的骨质破坏,30% 的硬膜外转移瘤病例中 X 线片可见虫蚀样改变。在 CT 和 MRI 问世前,椎弓根征 (椎弓根破坏消失) 是脊柱转移瘤溶骨性骨转移的征象。
2. 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核医学骨扫描 (骨闪烁扫描术) 是早期筛查骨转移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方法。骨扫描的原理是将一定剂量的示踪剂经静脉注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示踪剂会在病变部位聚集,但由于示踪剂可以聚集在任何骨代谢增高的部位,此外创伤、感染、关节病、骨质疏松都可引起放射性核素的非特异性吸收。因此特异度较低。与 CT 图像结合的 SPECT 可以提高特异度。99mTc-MDP 以化学吸附方式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和非晶体磷酸钙结合:用 SPECT 仪在体外探测99mTc 发射的射线,探测骨骼病灶功能形态,并从分子水平反映人体的骨代谢变化。示踪剂聚集在由病变引起的反应性新生骨形成处。聚集的量与血流供应相关。尽管大部分转移灶表现为示踪剂聚集区,但部分侵袭性较强的转移瘤缺乏反应性新骨和低血供可表现为示踪剂缺乏区。SPECT 扫描范围大,可以区分单发病灶、多发病灶。目前是诊断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在已知原发肿瘤的患者中骨闪烁扫描显示多个高聚集区时提示骨转移,但即使在肿瘤患者中单一部位聚集也只有 50% 表示存在骨转移。单发多发性病灶可见于肿瘤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Paget 病、感染[8]。偶尔可见骨髓转移导致骨骼摄取99mTc-MDP 弥漫性增加的“超级影像”,病灶的高摄取主要位于中轴骨,可见点状放射性浓集病灶,但是在很多良性病变如外伤、炎症、骨质增生等也发生核素浓聚的假阳性[9]。假阴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25%)、白血病、未分化癌。SPECT 提高了骨扫描的特异性和灵敏度[10],尤其是对侵犯骨皮质的较大病灶。某些情况下对病灶的显示能力要优于 CT、MRI、X 线。
18F 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FDG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 可以监测到骨髓内癌细胞糖代谢的升高,使得它成为检查骨和骨髓转移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方法。18F-FDG-PET 和18F-FDG-PET / CT 发现脊柱转移灶的敏感度分别为 74% 和 98%[11]。有研究显示,18F-FDG-PET / CT 可以区别骨质疏松和18F-FDG依赖性肿瘤引起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2]。Duo 等[13]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PET / CT 与 MRI 相比敏感度分别为 80.3% 和 83.7%,特异度分别为 98.9% 和 97.7%。PET / CT 不仅可以用于脊柱转移瘤早期诊断,了解病灶性质,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精确定位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方案。但由于价格昂贵,使得它在临床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计算机断层扫描:尽管有研究显示 CT 的敏感度只有 77.1%,近似于 ECT (75.1%),明显低于 PET (86.9%)和 MRI (90.4%);其特异度 85% 明显低于其它 3 项 (分别为 97%、96%、93%),但其仍是治疗前的必要检查[14]。CT 扫描可以发现 2 mm 左右的脊柱转移灶,还可帮助监测椎体尤其是后壁骨质的完整性。CT 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有利于术前评估病理性骨折的程度。CT 可以较好地显示骨骼结构,这使得骨皮质的改变可以被清楚地反映出来。虽然 16 / 64 排螺旋 CT 在评估骨结构时提供了出色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可能无法发现没有明显骨质破坏的病灶。Buhmann 等[12]发现在检测骨转移上 MRI 的诊断准确性 (98.7%) 明显优于 16 / 64 排螺旋 CT (88.8%),多层螺旋 CT 的敏感度 (66.2%) 低于 MRI (98.5%) (P<0.0001),特异度无明显差异 (多层螺旋 CT:99.3%;MRI:98.9%)。CT 的一个不足是射线伪影可能掩盖了邻近的软组织与骨骼的界限。另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是患者暴露于低剂量射线中,虽然射线剂量可以控制的很低。对于不宜做 MRI 检查的患者 (如安置心脏起搏器、严重的幽闭恐惧症) CT 脊髓造影是一个选择。它可以显示骨的完整性和硬膜囊的结构,同时还可以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但由于此检查手段有创,目前临床上很少采用。
4. 磁共振成像:MRI 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比X 线、CT 都更加敏感,甚至可能比放射性核素扫描更敏感,它具有直接三维成像,高软组织分辨率,能够对脊柱整体观察,准确显示肿瘤转移发生部位,对骨髓早期变化能够作出诊断,一般认为椎体转移病灶存在两个阶段,即早期的代谢改变和后期的形态改变,骨髓替代是脊柱转移瘤早期 MRI 特征,MRI 能敏感地显示脊髓水肿及“骨髓脂肪替代征”。MRI 还可清晰显示椎管、硬脊膜及蛛网膜下腔等结构和受累情况,也可观察脊椎转移瘤引起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其范围。支持脊柱转移瘤的 MRI 表现有:椎体形态膨胀、在椎弓根或后侧椎弓内信号异常、硬膜外浸润或硬膜外肿块、椎旁软组织肿块、在未塌陷的椎骨内已证实有骨转移瘤。良性压缩骨折和恶性病变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良性压缩骨折急性期骨髓水肿,在 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15]。良性骨折的椎体可见信号增强,骨髓形态的改变可以帮助判断是良性骨折还是病理性骨折,对于判断良性骨折还是转移性病灶,用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定量绘图替代定性的弥散加权图像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已经证实转移性病灶的 ADC 值较正常组织更低[16]。
MRI 是惟一能够直接通过高空间分辨率形象化地展示骨髓和它的组成成分的显像技术。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和反转恢复序列的结合将成为对骨髓异常情况探测最有用的检测方法,并且能够区分良性和恶性的骨髓变化。当然MRI 也存在一些禁忌证,如安置心脏起搏器,体内其它金属制品干扰,部分患者出现幽闭恐惧症等,同时检查时间长,费用昂贵也是其不足之处。
(1) 磁共振序列:正常的骨髓包含脂肪和水 (黄骨髓80% 脂肪,15% 水;红骨髓 40% 脂肪,40% 水)。出现病理改变时,脂肪可能以扩散、浸润或者单纯性丢失的方式消失。因为脂肪和水的构成比发生改变,所以获得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也不同。通过不同的序列突出或抑制某些信号达到便于观察的目的。常用的包括自旋回波序列 (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FSE)、梯度回波序列 (GRE)、反转回复序列 (IR) 包括水抑制 (FLAIR) 和脂肪抑制中的短时反转恢复序列 (STIR)、平面回波序列 (EPI) 等,最常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显像模式为 T1WI、T2WI、STIR、GRE、DWI。
T1WI、T2WI:椎体主要由骨组织、红骨髓、黄骨髓3 种成分组成,随年龄增大红骨髓逐渐减少而黄骨髓逐渐增加,附件骨的脂肪量比椎体多,正常成人椎体由含有25%~50% 脂肪的红骨髓组成,脂肪百分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脂肪的 T1信号比水短。因此含 80% 脂肪的多脂肪骨髓显现出一个高信号并且任何呈现低信号的病灶将很容易被发现。转移瘤病灶在 T1加权像上相对于正常组织总是呈现低信号。如果相邻椎体不进行对比,广泛的椎体骨髓病变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的显像。
在 T2加权图像上,通常认为转移瘤病灶的含水量较高,因此呈现高信号,但实际情况是正常椎体信号主要来自脂肪,小的转移灶容易被掩盖,所以 T2加权图像上转移瘤病灶仍多数表现为低信号。转移灶周围经常 (但不是一贯的) 有一个明亮的 T2信号圈包绕着低信号病灶 (月晕征),月晕征和弥散高信号通常提示这是一个转移性病灶(敏感度 75%,准确度 99.5%)。牛眼征 (骨病变中心高信号的聚集点) 是正常造血骨髓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敏感度95%;准确度 99.5%)[17]。
在标准的肿瘤显像中增强对比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辨别髓内和硬膜内脊髓外的病变以及硬膜外的病变 (尤其在硬膜外腔)。然而,在 T1加权序列上,强化的转移灶和正常骨髓信号强度相当,可能被掩盖。抑制正常高脂肪骨髓信号的序列可以清楚地识别强化的转移灶。通过抑制高脂肪骨髓信号明亮的背景,增强后的 T1图像加脂肪抑制可以凸显骨髓病灶,但病灶的轮廓较模糊、有夸大的感觉。
脂肪抑制序列:180° 反转脉冲最初用作反转恢复时间成像序列。反转恢复时间被选择用来取消脂肪信号。这种序列可以在任何 MRI 单元上获得,但不幸的是,它随时间不断损耗,仅有有限数目的切片能够捕获。这一点可以通过 STIR 序列来克服。
虽然病灶的显著度在脂肪抑制 T2加权和 STIR 显像上是相似的,但是前者序列有几个实用的优势,包括每单位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切片以及提升组织特异性[18]。T1加权、T2加权和脂肪抑制中的任意一个的结合对骨髓病灶的评价都非常有效。在脂肪抑制的 T1加权成像上,转移性疾病显示的是混合的高信号强度,反之,非肿瘤性的病灶信号强度较低[18-19]。STIR 序列能较准确了解椎体内的脂肪成分,对病变的发现最敏感,特别是溶骨性转移。
弥散加权成像 (DWI):DWI 除了直接观察组织信号改变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 ADC 的计算,有利于对病变进行量化分析。在细胞密度较高的组织中 (肿瘤),由于细胞内和细胞间膜的阻隔限制了扩散 (即扩散屏障),因此 ADC 逐渐下降。文献中对于利用 DWI 区分脊髓转移病灶的良恶性是有争议的。Tang 等[20]通过定量分析弥散成像的 ADC 值发现,恶性骨折的 ADC 值明显低于良性骨折的 ADC 值,DWI 可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但这一结果尚有争议。骨髓对比率是将病变的信号以自身正常骨髓的信号强度相比较,是一个相对值,消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存在的差异是由病变本身所致,故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一个指标。弥散系数的定性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可比的参数,以便于区分脊柱组织的良恶性[16]。不幸的是,MRI经常无法区分治疗、骨折和肿瘤引起的改变。
全身磁共振扫描:全身 MRI 扫描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可以提高转移性疾病的检出率、多发性骨髓瘤、骨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快速梯度回波、T1WI、STIR 技术的运用类似于在传统的 MRI 检查台上引入一个滚动台来实现全身扫描,并且全身扫描可以在 1 h 内完成。随着平行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总矩阵线圈概念的不断结合,在不降低空间分辨率的前提下采集时间不断缩短,使得更加复杂、灵活的检查得以实现。
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放射治疗,都需要对转移灶的精确定位。传统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很多年了,但疗效并不理想 (长期局部控制率约为 30%~50%)[21]。主要的限制是射线剂量,射线必须在脊髓耐受量之内,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疗大大提高了放疗的精确度[22]。脊柱内固定可以达到减压、稳定脊柱、矫正畸形、去除肿瘤的目的。由于椎弓根无法直视,盲打置入椎弓根钉很大程度取决于解剖标志和外科医生经验,计算机导航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避免了盲打的不足。有研究显示 MRI 引导的高强度聚集超声在减轻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上获得较好疗效[23]。此外,CT 引导下粒子植入内放疗也是转移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影像学的介入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化,合理的安排粒子的分布可以实现局部肿瘤的有效控制[24-25]。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脊柱转移性疾病上起着重要作用,X 线片作为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骨扫描可以全身显像,辨认病灶数量,但特异性不高。CT 可以很好地显示脊柱结构的完整性,MRI 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分辨率可以早期显示骨转移,具有较大的扫描野,尤其矢状位扫描时 MRI 可同时观察多个椎体,因而易发现多发椎体转移病变,并可以很好地评估软组织受累情况,因此,当 X 线或 CT 发现脊柱异常征象或临床怀疑脊柱转移时,应及时行 MRI、PET / CT 检查,它能够勾画出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为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可靠信息,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诊断的能力也为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和选择。
[1]Quraishi NA, Giannoulis KE, Edwards KL, et al. Management of metastatic sacral tumours. Eur Spine J, 2012, 21(10): 1984-1993.
[2]刘蜀彬, 刘耀升, 李鼎锋, 等. 脊柱转移瘤瘫痪状态与影像学特征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0, 9(4):299-302.
[3]Bartels RH, Linden YM, Graaf WT. Spinal extradural metastasis: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CA Cancer J Clin, 2008, 58(4):245-259.
[4]Klimo PJ, Schmidt MH.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metastases. Oncologist, 2004, 9(2):188-196.
[5]Mut M, Schiff D, Shaffrey ME. Metastasis to nervous system: spinal epidural and intramedullary metastases. J Neurooncol,2005, 75(1):43-56.
[6]Chi JH, Parsa AT.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metastasis: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Neurosurg Clin N Am, 2006, 17(1):45-50.
[7]Salvo N, Christakis M, Rubenstein J, et al. The role of plain radiographs in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ses. J Palliat Med,2009, 12(2):195-198.
[8]Gerber S, Ollivier L, Leclere J, et al. Imaging of sacral tumours. Skeletal Radiol, 2008, 37(4):277-289.
[9]王成达, 吴文娟. 全脊柱MRI成像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 10(5):506-508.
[10]Shen G, Deng H, Hu S, et al. Comparison of choline-PET/CT,MRI, SPECT, and bone scinti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 meta-analysis. Skeletal Radiol, 2014, 43(11):1503-1513.
[11]Metser U, Lerman H, Blank A, et al. Malignant involvement of the spine: Assessment by 18F-FDG PET/CT. J Nucl Med, 2004,45(2):279-284.
[12]Buhmann KS, Becker C, Duerr HR, et al. Detection of osseous metastases of the spine: comparison of high resolution multidetector-CT with MRI. Eur J Radiol, 2009, 69(3):567-573.
[13]Duo J, Han X, Zhang L, et al. Comparison of FDG PET/CT and gadolinium-enhanced MRI for the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meta-analysis. Clin Nucl Med, 2013,38(5):343-348.
[14]Yang HL, Liu T, Wang XM, et al.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es: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18FDG PET, CT, MRI and bone scintigraphy. Eur Radiol, 2011, 21(12):2604-2617.
[15]Bauerle T, Komljenovic D, Berger MR, et al. Multi-modal imaging of angiogenesis in a nude rat model of 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olumetr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ultrasound. J Vis Exp, 2012, 14(66): 417-418.
[16]Wetter A, Lipponer C, Nensa F,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bone metastases from prostate cancer with simultaneous [18F]choline PET/MRI: combined SUV and ADC analysis. Ann Nucl Med, 2014, 28(5):405-410.
[17]Schweitzer ME, Levine C, Mitchell DG, et al. Bull’s-eyes and halos: useful MR discriminators of osseous metastases. Radiology, 1993, 188(1):249-252.
[18]Reyes D, Candocia FJ. Thoracolumbar spinal angiolipoma demonstrating high signal on STIR imaging: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pine J, 2013, 13(11):e1-5.
[19]Eminaga S, Cherubini GB, Villiers E, et al. STIR muscle hyperintensity in the cervical muscle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spinal cord disease of unknown origin. J Small Anim Pract, 2013, 54(3):137-142.
[20]Tang G, Liu Y, Li W, et al. Optimization of b value in diffusion weighted MIR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gin and malignant vertebral fractures. Skeletal Radiology, 2007, 36(11): 1035-1041.
[21]Leysalle A, Fric D, Lagrange JL, et al. Radiotherapy of bone metastases. Bull Cancer, 2013, 100(11):1175-1185.
[22]Joaquim AF, Ghizoni E, Tedeschi H, et 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spinal metastases: a literaturere view. Einstein (Sao Paulo), 2013, 11(2):247-255.
[23]Noorda YH, Bartels LW, Huisman M, et al. Registration of CT to pre-treatment MRI for planning of MR-HIFU ablation treatment of painful bone metastases. Phys Med Biol, 2014,59(15):4167-4179.
[24]谢小西, 吕银祥, 章国东, 等.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椎及上段胸椎转移瘤. 介入放射学, 2015,24(6):450-454.
[25]Liu X, Yang Z, Xie L, et al. Advance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the posterior edge of vertebral-body defects by spinal metastases. Biomed Rep,2015, 3(5):621-625.
(本文编辑:王萌)
Imaging of spinal metastases
JIANG Wei-gang, LIU Yao-sheng, LIU Shu-b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307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71, PRC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ao-sheng, Email: 15810069346@qq.com
The spine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site for metastatic diseases, following the lung and the liver. Metastases to the spine can involve the bone, epidural space, leptomeninges, and spinal cord. Imaging modalities play complimentary roles in the evaluation of spinal metastatic disease. Imaging examination is the direct evidence to determine the bone metastases, the early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is and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bone metastases,tumor invasion, biopsy positioning, et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T can clearly delineate the osseous integrity, while MRI can display the soft tissue involvement. Physiologic properties can be evaluated with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like FDG-PET and advanced MRI. Imaging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not only the diagnosis but also treatment planning of spinal metastatic disease.
Spine;Bone neoplasms;Neoplasm metastasis;Tomography, 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ne scan
10.3969/j.issn.2095-252X.2016.09.014
R738.1, R445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课题 (z131107002213052)
刘耀升,Email: 15810069346@qq.com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