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庚 黄 翊
(福建省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
不少人一讲茶叶品质,就是讲山场、制作工艺,却忽视茶园管理这个源头问题。就我们武夷山来说,不管正岩半岩,内山外山,在同等山场中,茶园管理都突显出重要性。其他茶区也当如此,茶园管得好,茶青质量就相对更优,茶品质就相对更高。笔者在“老丛之乡”吴三地见到有人套用“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词,写着“茶叶好,茶才好!”这里写的“茶叶”指的就是青叶,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任何农作物都讲究种植管理。以下就当前岩茶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讲点自己的看法。
如今有的人开荒种茶,讲规模重气派。茶地连片延伸,或从山脚到山顶,大片地整座山,没有树木挡风遮阳、植被保土涵水、禽鸟栖身之处,茶树孤独而居,无其他植物链接。有人还在此等茶园上树起“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牌子,旁人看了直摇头。古时农家种茶都选在岩边峰下,或沟傍山腰,窠里坑中。正岩区是这样,外山也是如此。上世纪时虽然有整座山开荒种茶、种果者,但是他们提倡“穿鞋戴帽箍腰带”,这是很科学的。最好还要左右加条边。而那些用尽地块,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做法则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所以,开荒种茶,首先是要选好山场,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
对已经连片或“剃光头”的茶山,可采取“加法”以补救之。即在茶山的山顶种一小片树木,在空档处插种树木,最好是隔上几行种一排树木。要选阔叶树,适当种些落叶树。要选不会长得太高大,争肥力不强的树种,如桂花、桂叶、玉兰、腊梅、冬青、板栗、银杏等。茶山周围除种树外,还要种些芒箕骨、岩草、小灌木等。这样能起到遮阳挡风、涵养水份、降低地表温度、增加茶地有机质、保护泥土流失的作用,以提高茶青品质,还可以起绿化美化作用。
有的人对于坡度大、单行的茶地,也是内外挖的一样深;对土磅上的杂草小树不是用刀劈,而用锄头铲。这样,下大雨时,泥土被冲刷得很厉害,甚至连土磅也被冲塌了。因此,对较陡的茶地,主要挖深内侧,同时清出一条内沟。内沟两端要用土堵上,不要堵太高,即可让雨水漫过出去,又能使有机质沉积于沟中。对等高线存有斜度的内沟可分段堵土,防止大水一直冲刷内沟。至于磅上的小树杂草,宜用刀劈,不要劈太光,留下一段以护磅,又可降低地表温度。挖外行茶地,不要挖到边边,只要把茶兜下的土吊出,压在外侧杂草上即可,这样减少泥土被冲掉,形成外高内低的茶地,有利蓄水保土积肥。
“重肥夺高产”,茶叶生产上是切不可为的。化肥施得数量大、次数多,不但茶叶难以制作,品质明显下降,而且破坏了地力。这有如健康人多吃保健品、病号过量用抗生素,会产生副作用。曾听一位德国学者说,欧洲一些葡萄酒产区已出限产量措施。我认为岩茶也不应盲目追求高产,宜尽量减少采摘茬次,只采春茶的茶树,最好不施追肥,只在入冬前后施基肥即可。这种做法既有足够长时间让肥料分解,被茶根充分吸收,又使肥力全部作用于茶叶来年抽芽生长上。如果再配合施有机肥,茶青会略显黄色,且较柔软,更好做青焙火。这是很多做茶人的共识。
一些茶园五六月就挖茶山带施肥,那时节雨量充足,夏茶或秋茶长势也旺盛,有的窜到几十厘米高。随后茶地杂草猛长,这样做,不但要去打除草剂,而且还要把新梢修剪掉,真是浪费了人力、肥力、地力。或因彼时雨水多茶地好挖省力,连同把肥料施下又省了一道工,但这样做因小失大,影响茶叶品质。
总之,茶园管理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以上是个人浅见,以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