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青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h至治疗结束后48h内发生的肺炎。该病患者若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可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甚至可发生死亡[1]。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关键。近年来,我院对使用呼吸机的重症患者进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相关的情况报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这些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均未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其年龄为21~43岁,平均年龄为(27.9±1.7)岁。在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其年龄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24.7±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告知其使用呼吸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并定期对其进行相关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2)为患者每隔24h更换一次呼吸机管道,为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适当延长更换呼吸机管道的时间,一般可每隔48h为其更换一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患者若无相关的禁忌症,可将其床头抬高30~40°,以免其因床头过低而发生呕吐或误吸等情况。(3)为患者使用牙刷进行口腔护理,每天护理2次。在对清醒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需向其进行相关的解释,并将其床头抬高30~40°。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应仔细检查其气管插管气囊的压力及气囊和气管壁间的密封性,为其清除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及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将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及系带解开,取出牙垫,固定患者的头部及插管(可将其气管插管移向一旁),检查与评估其口腔情况,查看其是否发生口腔炎及口腔溃疡等口腔病变。使用专用的软毛牙刷为患者刷牙,用50mL的注射器抽取适量的生理盐水为患者冲洗口腔,然后用吸引器进行吸引,直至冲洗液变得澄清为止。(4)若患者出现频繁咳嗽且有痰鸣音的情况,应对其进行吸痰护理,必要时可遵医嘱为其进行雾化吸入祛痰治疗。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对比分析其发生VAP的情况、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及留置人工气道的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是: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h至治疗结束(撤机拔管)后48h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肺部有浸润性阴影或有湿性啰音,并同时符合下列任意两项标准:①其体温低于36.5℃或高于38.5℃。②在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发现其白细胞的指标大于10×109/L或小于4×109/L。③在其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发现了相关的病原菌。④其呼吸道内出现了脓性的分泌物。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90,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37,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留置人工气道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02,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及留置人工气道时间的分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最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过长、采用侵入性通气方式、患者的体位不当、患者的免疫力差、呼吸管道与器具受到污染等。此外,该病的发生与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因素、监护设备的质量、患者的年龄、使用人工气道的情况、医护人员是否进行无菌操作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2]。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键是避免外源性致病菌侵入患者的呼吸道,并防止内源性细菌在其体内诱发感染[3]。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使用呼吸机的重症患者进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可显著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其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及留置人工气道的时间,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邹湖.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94-196.
[2] 陈牡花.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32):2996-2998.
[3] 何素平.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229-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