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大地与碑石上的心灵散文——王剑冰散文论

2016-01-23 15:21樊洛平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樊洛平

(郑州大学 文学院,郑州450001)



铭刻在大地与碑石上的心灵散文
——王剑冰散文论

樊洛平

(郑州大学 文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在文学失去了共振效应愈发边缘化的时代,在文学样式走向多样化却也难以经典化的时代,散文家王剑冰以他的创作,启示了小散文可以拥有的大世界,山水景致浸润中的大文化。其散文创作,一是在读山读水的行走中,展示大自然之子的情怀;二是通过人间万象的书写,发掘历史人文精神与平凡生活中的文化底蕴;三是以诗为文,寻求一种诗性表达和美文书写。由此所见证的,是那种呼唤了真善美的经典散文魅力,同样能够穿越历史,发出时代新声和个性化生命感悟,拥有铭刻于大地和碑石的持久生命力。

关键词:王剑冰散文;大自然情怀;人间关爱;文化底蕴;以诗为文

读王剑冰的散文,最好是在清晨时分的静谧中,倘佯在作者笔下美妙的山水天地之间,会心于大千世界的睿智感悟,伴随着窗外的晨光拂照和鸟儿鸣啾,你的心田如同花瓣一样层层舒展;那些行色匆匆的时代久违了的心绪、情怀、遥想还有鲜见的感动,都一一复活起来,它以一种情感的溪流和美的魅力,深深地融进你的灵魂,如同缕缕霞光穿越大地、树林和山川。

一、读山读水:大自然之子的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是剑冰期盼的一种生命方式,能够在散文的创作、研究、编辑领域担当多栖角色,是为见证。但就作家本色而言,剑冰更像是一个走世界的行吟诗人,一个在蓝天绿海、在山川草原流连忘返的大自然之子。

从中原腹地的嵩山、黄河一路出发,美丽的江南水乡,神奇的郧西天河,红色的井冈山,书香的白鹭洲,依水而居的吉安,还有那古老的乾陵,神奇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浩渺的黑龙江,遥远的青藏高原,荒凉的戈壁沙漠……无数的风景从眼前一幅幅闪过。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剑冰都会迫不及待地扑向大自然的怀抱,登山临海,远眺近走;向东向西,往南往北,将美不胜收的风景收入心底,行走的人生遂构成他阅读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行走的人生中,剑冰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他对大自然的感知有着自己特殊的方式。在剑冰眼里,大自然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内容丰富,历史悠久,风格神奇美妙,意境无穷。剑冰以文人的诗心慧眼去读大自然,透过古迹、近影、高天、远地、群山、河海、草原、大漠、乡野、废墟……在他人眼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地方,读出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欣喜。在剑冰心中,大自然又是一个与你促膝对话的老者,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甚至是一个情意绵绵的恋人。晨曦、月夜、山间、林中、花草藤蔓、岩石溪流、风雪飘飘、细雨霏霏,你和它都有说不完的话,扯不断的情;就像你在心底、笔下、镜头中将美妙的山水风景定格,你自己也成了这山水自然中的风景。深受中国文学传统浸润的剑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沉浸在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于是,剑冰的散文世界里,读山读水的杰作纷至沓来。有直接以阅读山水为题的,如《吉安读水》《井冈读山》《长岛读海》等作品;有从大自然中读出了美妙景致的,如伴随《斜雨过大理》沐春雨,深入《云梦草原》望碧草;从阳澄湖上观晚霞(《晚霞映在阳澄湖上》),到澄江快阁赏明月(《澄江一道月分明》);从春天里听“鸟”(《翩然与古诗的鸟儿》),到香格里拉寻“梦”(《香格里拉》)……一路阅读,一路歌唱 ,锦绣河山尽展容颜。读山读水的旅途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在引领,好似诗眼,不由得你眼前一亮,大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如同沿着井冈蜿蜒的山脉读山,围绕吉安美丽的水系读水,在海浪滔天的《长岛读海》,自然是剑冰心向往之的选择。凌晨微明去读海,夜幕降临还在读海,大海有着永远读不完的内容。从海的浩瀚,读出个人的渺小;透过海的晨曦变幻,读出红日、帆影和渔歌;由海的深厚与宽广,读出天的尽头、海外的世界;在不同的时间段,作者还读出了有颜色的浪花。蓝色的、白色的、灰色的海浪翻涌着,而日出大海的那一刻,满眼都是艳红的海浪,仿佛张生煮海的神话幻境;那层层海浪呼啸汹涌的浪尖,竟是群群鸥鸟翻飞的翅膀!在这里,作者读出的是自己心中五彩缤纷的大海,抒发的是个性飞扬的审美经验。而同样是读海,《洞头望海楼》读出的则是夕阳与明月相交会的神奇画面:

风推着时间远去,海迎来又一次日落。落日浑圆,似在释放着一种能量,将波浪一层层镀成殷红。另一边,一轮圆月正在上升,圆月周围,云团如淡蓝的缎带,一直接到海上。海的澎湃,让太阳与月亮的交接热烈隆重。我在望海楼远眺这种壮观。[1]

剑冰对大自然的阅读,在崇尚雄伟的高山峻岭、奔腾的大江大海的同时,也常常被那些看似平凡、微小的自然界物象所吸引,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对于遍地生长的野草,剑冰可谓情有独钟,沙漠中顽强生长的绿草,石头下面努力伸展的小草,云梦山上随风曼舞的草原,蜿蜒在金龙谷崖壁上的蔓草,充满献身精神的肥田草,生长于高寒山岩的九死草,都成为他讴歌的对象。在《春来草自青》为代表的这类散文中,作者集中抒发了有关“草”的感悟:伟大出自平凡,弱小彰显坚韧,小草不为人关注的默默生存,启示了一种不屈服的人格意志,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量。

透过《荒漠中的苇》《荒原中的葵》《大漠胡杨》《西部的树》这些篇什,你感受到的是在严酷环境中的坚守和抗争,孤独境遇中的生长和绽放。正是因为原本属于弱者的苇,竟然在茫茫戈壁的一汪水中不可思议地生长,才串连出西部、戈壁、荒漠、苇这种美妙的景象来。而荒原中的葵,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震撼:一粒一粒的种子,长成树的林、花的海,长成一片光合地带。花中只有葵,能将艳丽擎得这般高。”[2]32葵的灿烂与壮观,葵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曾经被人利用的误解,葵在任何世风下都率性开放的性格,又如何不是人间世相的一种写照?作者在短短的文字中,借葵之形象融入了历史的反思意识。

《藤》是一篇笔力千钧、直击灵魂的散文。尽管有着“白花鱼藤”这样诗意的名字,并且引发何仙姑绿丝带的美妙传说,但这棵经历了1300年风霜雨雪、没有了大树依仗的古藤,“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赢得满眼绿色的生存。带着生命的痛感来为古藤写真,一反过去那种“偶依一株树,遂抽百枝条”的依附性形象描写,作者紧紧抓住“腾”“疼”两个字做文章,写古藤那种独立自主、拼搏挣扎的底层老农,孕育生命的驼背女子,从而悟出“人其实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1]。而生命的价值,正在于艰难困苦中的拼搏和坚持,在于这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在这里,古藤的生命被赋予了丰富的元素,无疑成为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由此看来,作者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在花草植物的描写中体现的正是自己的人格理想、情思志趣;在山水自然的阅读中读出作者心中的山水。“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投射,美妙的自然山水的映照,让剑冰读山读水的大自然美文,无论是激越的浪花翻滚,还是淙淙的溪水流淌,都具有了草木生情、高山致意、流水发声的鲜活生动。这一切,皆出自心底的真情歌唱。

二、人间万象:散文书写者的大爱

散文作为抒发自我对大千世界认知感悟的一种文体,如何因小见大,在看似边缘、松散的文学地带跃出,成就小散文中的大气象,写出文人笔下的大境界,这其中还需要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感悟结合起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传达出丰富的人文情怀。剑冰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诗意地穿行于历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之中,以自己的文学理想、悲悯精神、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熔铸成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对真善美的孜孜以求,是引导剑冰文学世界的一面旗帜,也是贯穿其散文创作始终的一条红线,他让利剑与冰雪相结合的侠骨柔情,真情与善良相融汇的人间关爱,在美的境界追求中有了丰富的表达。

在剑冰笔下,每每写到故土、亲人、乡民、百姓,他内心那片柔软不可触摸的地方,就引发出真挚、素朴的感情溪流,令你情有所感,心随情动。剑冰的人生阅历中,远离父母去当返乡知青,唐山地震与死神擦肩而过,工作跋涉途中与重病母亲阴阳两隔,恐怕是他最深刻的人生记忆和生命伤痛,他从中感悟的成长岁月、命运骤变和亲情分离,将世事艰辛、生命易逝的另一面严峻地展示出来。所以他看生活、看人生、对普通人的生命多怀有真情的关爱,处处彰显善良之心。

在故乡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和事触痛剑冰年轻的心。那个因为家庭政治背景牵连而备受冷遇的美儿姑娘,留在黄昏中的身影和没有说出口的爱情是那样的孤独无奈(《黄昏中的美儿》);那个在唐山地震中为救外孙女而丧命的二姨,含辛茹苦养大八个孩子,吃了一辈子的苦,唯把甘甜和念想留给后人(《地震纪念日想起你》);那个在敌人酷刑面前死于17岁的女英雄王翠兰(《永远的少女》)。每每写到这些故乡人物,作者心中真情涌动,不能自已。

在生活的角落里,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让你感慨并感动。那个在周庄独坐桥头、意欲自杀的女子,虽然素不相识,却因同在周庄的剑冰每天早起摄影、写作的激情感染,终于拯救了自己(《独坐桥头的影子》);还有那个爱诗、爱美、爱唱歌却不幸生命早逝的文学女孩(《对面的窗户》);那个在生命最后时刻,要把自身化作一捧骨灰伴着花瓣撒入麦田、树林与河水的生态文学作家苇岸(《远方》);那个每天哼着快乐小调、用竹竿探路的盲老汉(《盲老汉》);在工地黄昏中此起彼伏打鼾的农民工(《路边的鼾声》);这一切都会让作者有感而发,引起对普通人的生命感动和肃穆敬意。上述描写,或情绪感奋,或情意绵长,或内在感伤,或心绪快乐,作者在审美的氛围、意境、情绪中来表现,以文学创造的美感,将生活中的美好留在了字里行间。

丰富的历史人文情怀构成剑冰创作的底蕴,也拓展了他散文世界的高远意境。从红色文化源流的探寻,到山水文化、瓦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的多角度发掘,作者在“小散文”的格局里,融入了“大文化”的气象。

红色文化的探寻,在剑冰散文创作中别具一格。与那种走马观花的应景式写作不同,剑冰的这类散文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触发。2008年到2009年,剑冰曾两次踏访井冈山的红绿资源,参观革命博物馆,倾听红军时代的民歌,遥想黄洋界上的炮声,观赏《井冈山》实景演出,也沉浸在有关井冈山的一摞摞资料中。虽然有三个月的情感沉淀,他还是没敢轻易动笔。作者说,后来“让我的思绪沿着井冈山的那些山脉蜿蜒而去,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了我应该写些什么。于是,有了《井冈读山》”[3]218。井冈的山之神奇,井冈的山之热烈,孕育出了中国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也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围绕着蜿蜒的山脉,作者找到了解读井冈的途径。登上十里杜鹃花开的笔架山,呈五角星花朵的杜鹃花映红了五百里井冈;在高高的黄洋界,有流动的白云飞落五大哨口;在大井,有毛主席当年住过的房子,开过的菜园;有贺子珍、伍若兰、曾志这些革命时代的奇女子,还有唱着“十送红军”支持革命的井冈山女子;走在拿山河边,处处感受井冈山的深情厚谊。读着这样的红色山岗,作者不由得激情澎湃:“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在这里久了,会感到那不是一座山,是群山,连绵不断的群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千千万万的植物,千千万万的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千千万万的呼唤,千千万万的信念构成了井冈山。”[4]180

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感人至深的红色老区情感,剑冰后来一发而不可收地写出了《一生不渝的爱》《艰难岁月两封书》《春天的歌谣》《井冈情歌》《井冈山抒怀》《遇井冈》《永新女子好颜色》《井冈女儿曾志》《〈井冈山〉实景演出观感》《不能遗忘的东井冈》《八月桂花》等系列散文,深度发掘了红色资源的底蕴。

事实上,不仅仅是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领袖、先烈、井冈人,以及五百里井冈群山、无数次炮火硝烟;还有井冈山的歌谣、爱情、书信、方竹、杜鹃花、细雨、山茶、红米饭……它们有血有肉、有情有致地构成井冈山的红色元素,共同见证了那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时代。

对于山水文化的情有独钟,贯穿在剑冰的旅程与写作中。登山临海感受山水文化,游走大地探寻水脉路向,让作者文思泉涌,一篇篇美文如水行板,潺潺而出。井冈山、云梦山、中岳嵩山、龙门山、峨眉山、哀牢山、甘山、三清山、神农山、龙爪山、千佛山、青原山、武功山、玉笥山……一座座大山拥抱入怀;水墨周庄、水乡同里;嘉陵江、丽江、清江、澄江、赣江;呼兰河、黄河、天河、溱洧河、大河壶口;阳澄湖、仙女湖、明湖、西湖;德天瀑布、沙屯叠瀑、白水仙瀑,还有济水……千姿百态的流水浸润心田。在剑冰看来,“石生山,山生石,代表着巍峨、峥嵘、挺拔,代表着坚实、气概、沉厚。”“水从山间来,柔软与坚硬构成了一种和谐。石可以改变流水的方向,水可滴而穿石,万事万物相携而生。”[5]49在水的面前,你“会感到生命的延续……会感到无声的给予与交流。单纯、优雅、洁净、活泼、奔放、自由、坦荡等等字眼会逐浪而出。水是精神的体现,是经典的组合,是胸怀的畅想。”[6]222-223从古典的山水文章书画欣赏,到现实的山水地貌观景;从心灵的山水形象认知,再到山水文化的哲理感悟,作者寄情思于山水,借山水状写人生,寻求他心目中的山水文化建构。

在周庄的日子里,剑冰怀着一份寻找心仪女子的情愫,痴迷地出入于周庄的桥头水上、茶楼小巷、农家小屋、油菜花田;看霞光拂照,伴明月清辉,以《绝版的周庄》《水墨周庄》《周庄的月》《周庄的蓝》《周庄的雪》《周庄的香》《周庄的柳》《从天上看周庄》《白色的飘飞的鸟》等系列散文,将美丽的周庄侧影渲染得鲜活灵动,顾盼生姿。而贯穿周庄的灵魂,便是那潺潺流淌的水。四面环水的周庄,声音跌落在桥下水中的周庄,有水守卫着的周庄,夜晚睡在水上的周庄,在水中亦梦亦幻的周庄,因为水,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作者把生态文化意识融入写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周庄的水生态;而“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警言,又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乡村失落与生态问题而纠结,一个有着原生态、古典秀、女性美、浪漫梦的周庄,能否继续保持自己的生存形态和所依赖的传统文化背景,即在此意义上成为令人忧心的“绝版”。

如果说,周庄的水属于女性的柔美,吉安的水则张扬了男性的阳刚,“生长的是旺盛的精神,人的骨气,生长的是一种很深的文化”[7]215。走进吉安,被人口耳相传、铭刻碑石的《吉安读水》记载了一座城市历史的光荣,更写活了这座依水而居的城市的特质与灵魂。当初踏访革命年代“十万工农下吉安”的这片土地,作者走了吉安的13个县,纷繁的思绪一下子被“水”照亮,遂悟出“是那个‘水’浸染了这块土地,浸染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与历史、人格与精神”[7]218。章水、贡水、赣江、富水、恩江、沙溪、吉水,条条水脉维系的红线,穿越岁月风尘,连缀起历史、文化、名人的串串明珠,尽展吉安风采。

从民族英雄文天祥、唐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古代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修解缙,到唐宋吉安“三千科举进士”的历史人文盛况;从书声朗朗的白鹭洲书院,到名扬天下的宋代瓷城吉州窑;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红色吉安走出的众多革命领袖、几百位共和国将军和五大元帅;从历史人物事件风云际会的北去赣江,到工业园、旅游区遍地丛生的现代吉安,《吉安读水》引领我们读出的,是深远厚重的庐陵文化底蕴,是坚韧挺拔的红色文化精神,是以忠为本、诚实信用的吉安文化胸怀,是绿水长天、榕柳相映的生态文化家园。而俯视吉安地形图的惊喜发现,竟是赣江与富水勾勒出的飞翔白鹭形象!古往今来,描写吉安风光的名篇佳作不在少数,但真正从“水”的角度、“水”的意象来写吉安,发掘出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绿资源的,剑冰当属第一人。那铭刻于白鹭洲的《吉安读水》碑石,是为明证。

我们还看到,剑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发现,让一杯茗茶、一片屋瓦这些普通平凡的生活物像,每每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美感。

从汉字的特点,看人和草和树在一起的“茶”字构造,看仿佛衣裙飘飘的古代“茶”字书法……你还没有喝茶,就被作者的茶文化想像“美”醉了。由周庄的阿婆茶,西湖的龙井茶,哀牢山的古茶,庐山的云雾茶,到蝉翼、雀舌、月团、芳蕊、碧绿、玉露、春芽、奇兰、叶青、茱萸、菊花、茉莉这妙不可言的茶名,那些来自泥土的、与水相伴的、有着茶马古道历史的众多名茶,就这样款款走进我们的生活。人在休闲、聊天、论世、读书、静思、悟道中品茶,茶也在旧友新知、养性修身中品人,由此形成了一种茶人相依、共赏互品的和谐关系。透过《茶》《一品瓦,二品茶》等篇什,茶文化散发的芳香弥漫在剑冰散文的字里行间。

剑冰对瓦的关注,缘于喜欢这种带有生命属性的事物,或者说有一种温暖的恋旧情怀。久久地沉思房顶上的灰瓦,细细地观察作坊的制瓦,还有与瓦库设计师的品瓦,特别是以瓦为题的《岁月中飞翔的瓦》《瓦》《一品瓦,二品茶》等作品,都以诸多奇妙的“瓦语”,记载了作者研究“瓦文化”的足迹。“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蓬勃着”;“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1]

透过奇特的想象力和思想感悟,作者多方面诠释了“瓦”的生活记忆与文化符号。由此,秦砖汉瓦的遥远历史,灰瓦、青瓦、红瓦的古色调,瓦当设计的纹饰美,民间瓦房的和谐感,还有瓦在流逝岁月中的抗争力量,就这样把我们带入一个韵味深长的“瓦文化”的天地。

三、以诗为文:哲思美文家的追寻

当今文坛的散文创作为数众多,追求多种艺术手法的作家也大有人在,但能以散文经典走入大地碑刻的作家,剑冰无愧于此项殊荣。当《绝版的周庄》全文刻石,以一堵老墙的形象成为水乡周庄的文化名片;《吉安读水》的碑石屹立在吉安白鹭洲,伴随着学子们读书也读水;落成于湖北郧西天河文化广场的《天河》碑刻,连同爱情一起永恒;《洞头望海楼》的碑文,在温州洞头风景区舒卷海浪;当《瓦》《藤》《岁月中飞翔的瓦》《春来草自青》《绝版的周庄》《水墨周庄》《荒漠中的苇》等作品或选入高考语文试卷,或走进语文课本,散文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以诗为文,寻求一种诗性表达和美文书写,是剑冰散文明确的审美追求。

作者本色是诗人,早年出版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八月敲门声》,更多的文集出版和创作成就是在散文领域。他喜欢书法、摄影、音乐,作词谱曲,拉小提琴和二胡,19岁那年就是带一把小提琴返乡当知青的。丰富的文学艺术背景滋养了他的散文,每每创作之时,他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用诗心感受生活、追求生活中诗的内涵,发掘平凡人生中的诗意,强调诗性内在的表达,而非一味追求形式的诗的外露。

诗的意境表达,往往经由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情景交融的画面和美的语言氛围来创造。《斜雨过大理》写洱海雨的绝妙景致,情与景、人与物高度融合。表现雨中插秧的白族姑娘身姿,先以地毯厂飞针走线的女工比喻,状写她们将葱绿绣进田野;再以抖着翅膀的鸽子拟人,渲染白族姑娘的劳动歌声;后以大理的山茶花,来象征那些打着花伞走向灰墙白瓦村庄的女孩子。充满音乐感和立体美的画面,浸润在霏霏春雨中的大理,将苍山洱海的丹青水墨画诗意地勾勒出来,而那些勤劳的白族姑娘,则成为这画面上最亮丽的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诗眼的发现,往往有力地提升了散文的思想意境。诗眼,作为艺术意境的焦点和脉络,是显示散文神采的灵魂,开启散文内涵的钥匙。《甘山之甘》的诗眼,可谓“甘山是让人心甘的”,漫山遍野的红叶,灯笼一般高挂的红柿子,爱情浪漫的青年伴侣,都成了心甘情愿的甘山坚守者。《长岛情》的关键词在于“长岛,真是情人岛,有情人的岛”,大陆版图在渤海湾构成的“心”形,自然成为这爱的源泉。写《荒漠中的苇》,作者寻找到这样的诗眼:“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8]5身为植物中的弱女子,苇的结伴成长创造了荒漠戈壁上最美妙的景象。《阆中》由当地的街巷、饮食、灰瓦、桑林、女子、小舟写起,近观嘉陵江风光,遥想古代文人过往,洋洋洒洒,仿佛信手拈来;但抓住“阆”字做文章,其诗眼就在于“阆”那个门里的“良”。“那自然的生活,那清阔的江水,那千古遗留的民风,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走出的女子,如此多的‘良’,当然是该叫‘阆中’了。”[9]27-28一个奇妙的诗眼,霎那间点亮了散文的意境,红线般串起作者遍地抛洒的珍珠。

生活哲思的感悟,带来散文的思想穿透力,给人以睿智的启迪。哲理的发现,是生活中的盐,生命中的钙,漫漫长途的思想烛照,体现着美文的风骨与诗意。在《神迷的青藏高原》跳锅庄舞,作者透过草原风俗发现了“牵手”的爱情奥秘:“手,是人们用以交流的最好的伙伴。手的知性很好,它能传导很多的信息,包括爱的信息。所以有的手就再也不分开,不管什么人加入。最后两只手会带着两个人欢快地走或跑地离开舞群,无边的旷野海一样等待着他们。”[10]264人活世上,千难万折,每天总有盼望。“孩童盼望长大成熟,女人盼望青春常驻,男人盼望事业有成,男人女人和孩童都盼望得到尊重……”“如果有一天再无任何盼望,你的生命就到了尽头”[11]302。在《生活随感》中,关于“爱与恨”“知足”“母亲”“男性与女性”“幽默感”“冷漠与热情”“老路与新路”等诸多话题,都能引发我们的沉思。“最能够容忍你的那个人,是你的母亲。她能够包容你的一切,她最知道你的优点和缺点,即使你做了对母亲伤害极大的事情,她仍然会带着对你的全部的爱走进坟墓。”[12]311-312

心灵为镜,以个性风格表现诗意美文,彰显了剑冰自己的创作路子。

在作者看来,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他的散文诗是心底流淌出来的美文,偏重于纯美、温润、灵动、凝炼的风格,但也不乏坚韧与挺拔;走世界的鲜活生活质感,与丰富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形成观山临海、解读人生的独特方式。

林非先生在为剑冰散文集《苍茫》作序时谈到,最理想的散文应该是“最能够触发读者长久地感动的;最能够唤醒读者回忆起或向往着种种人生境遇和自然风光的;最能够引起读者深深地思索的;最能够在艺术技巧和语言的文采方面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撰写的散文作品,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13]1。这是林非先生对理想散文的期待,也是剑冰散文写作的努力方向。

在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在文学失去了共振效应愈发边缘化的时代,在文学样式走向多样化却也难以经典化的时代,散文这样一种仿佛信手拈来却极尽艺术苦心的创作,其生命力究竟何在?王剑冰以他的作品,启示了小散文可以拥有的大世界,山水景致浸润中的大文化;他证明了经典散文的艺术魅力,同样能够穿越历史,发出时代新声和个性化生命感悟;而那种呼唤了真善美的心灵美文,其创作口碑也一定会在生活的土壤中,在读者的喜爱和怀想中,在历史的沉淀和记忆中。一如那些铭刻于碑石的剑冰散文,它会与蓝天大地同在。

参考文献:

[1]王剑冰.藤[EB/OL].http://blog.sina.com.cn/zhengzhou-wangjianbing.

[2]王剑冰.西部回响:荒原中的葵[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3]王剑冰.吉安读水:后记[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

[4]王剑冰.井冈读山[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5]王剑冰.嵩岳绝响[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6]王剑冰.我心如风·沙屯叠瀑[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7]王剑冰接受《今晚八点》栏目专访[M]//吉安读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

[8]王剑冰.荒漠中的苇[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9]王剑冰.阆中[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10]王剑冰.神迷的青藏高原[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11]王剑冰.释放·盼望[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12]王剑冰.生活随感[M]//王剑冰精短散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13]林非.苍茫:序言[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海燕)

Soul Prose Embedded in the Earth and Stone——Discussion on Wang Jianbing’s Prose

FAN Luo-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Wang Jianbing’s prose show us that the very common prose can embody the complicated secular world.He, firstly, expresse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son of nature in his prose; secondly, he reveal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deposits in the ordinary life through writing the complex phenomena in the life; thirdly, he strives to search a king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aesthetic writing.So,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charming of classical prose can pass through history and have the lasting vitality engraved in the earth and stone.

Key words:Wang Jianbing’s prose; the feelings of nature; love and care; cultural deposits; articles based on poems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1-0035-06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1.008

作者简介:樊洛平(1956—),女,山西沁县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项目“文选学与活体文献研究”(JCXX04-1)

收稿日期:2015-12-05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文化底蕴对舞蹈创编的影响分析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