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风”探讨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的认识

2016-01-23 13:56王琦苑秦丹梅李金彩李成银谭晓云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内风癌毒全蝎

王琦苑 秦丹梅△ 李金彩 李成银 谭晓云

1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专题笔谈·

从“内风”探讨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的认识

王琦苑1秦丹梅1△李金彩2李成银1谭晓云1

1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中,中医肿瘤理论日趋完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及“肠蕈”、“石瘕”、“瘢瘕”、“积聚”、“瘕结”等类似于肿瘤的疾病,《内经》云:“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奠定了血瘀津停、痰瘀互结的肿瘤病机的基础。至《医宗必读》则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提出了肿瘤的发生基于“内虚”的理论。至此正虚邪实夹杂成为肿瘤的病因病机。现代中医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极为迅猛,而“邪之凶险者谓之毒”,提出了“癌毒”的概念,认为“癌毒”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具有增生性、浸润性、复发性、流注性等特性[1]。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虚,癌毒是肿瘤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据此,中医确立了扶正、解毒、化痰、祛瘀、散结等肿瘤治则,其中扶正和解毒是根本法则[1],这已成为当今中医肿瘤界普遍认可并遵循的理论。

然而,恶性肿瘤的本质是转移,依据癌毒理论,癌毒具有侵润性、复发性、流注性,故可潜伏体内,伺机出现复发转移。但临床见多数患者的肿瘤经手术切除后,无特殊症状及体征,却于影像学复查中发现转移灶出现。仅运用单一的癌毒理论无法解释此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的不符合。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肿瘤转移的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转移灶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知的,这与祖国医学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极其相似。《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由此可知,虚风伤人,病邪在体内寒热相搏,久而内著,最后发展成为骨痹、筋挛、偏枯、骨蚀、骨疽、筋溜、肠溜、息瘤、肉疽、皮肤痒、痹、不仁等多种难愈性疾病。此种种难愈疾病,病程久,病情重,很多属于现代恶性肿瘤范畴,如骨疽、筋溜、肠溜、息瘤、肉疽等。因而,可认为肿瘤的病因与虚风相关。目前,已有人提出“内风暗旋、肝风内动”是恶性肿瘤机体所固有的一种病理特点,为肿瘤转移的条件[2]。内风,论其“风”,当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故内风为虚风。《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内风,其风源于肝。肝经循行络属涉及多脏,肝与风皆喜兼挟而多变化,故此内风易与肿瘤积聚之邪相和,肝风内动,挟瘀、挟痰、挟毒,流窜垒身脏腑经络,遇气血阴阳失调之脏腑,则痰、毒、瘀停滞于内,或滞于肺(肺转移),或滞于肝(肝转移),或滞于脑(脑转移),或流窜于经络、筋骨、皮毛(淋巴转移、骨转移、皮下转移)等等,聚结成积,而为转移瘤。此理论与肿瘤转移的临床症状相符。恶性肿瘤的全身各器官组织均可出现转移,尤以肝、肺、脑多见。肝转移后期合并肝性脑病,出现神志不清、震颤等症状,及脑转移出现神志异常、肢体活动不利,或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症状,符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而肺转移,多见咳嗽,以痉挛性阵发性咳嗽为主,伴咯血、喘气,“五脏皆令人咳”,肝气犯肺出现的咳嗽,多为痉挛性、阵发性咳嗽,并见咯血。故肝风内动可列为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之一。

因而,有人提出“熄风通络法”作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策略[3],临床可见大量肿瘤患者的方剂中,在应用调理脏腑、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法的同时加用熄风通络的药物,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转移的发生。具有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作用的,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类的药物,如蜈蚣、全蝎、壁虎、土茯苓、防己、藤梨根、天南星、石菖蒲、苦参、牛黄、地龙、重楼、鳖甲、白僵蚕等在恶性肿瘤患者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众多的抗肿瘤纯中成药其组成成分,均含有祛风药物,如金龙胶囊主要药物组成含祛风的壁虎和蕲蛇;养正消积胶囊含有半枝莲、徐长卿;康力欣含有姜黄;回生口服液含姜黄及鳖甲;西黄丸含牛黄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许多风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蜈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功效。近年来,蜈蚣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研究表明,蜈蚣对肝癌、胃癌、肾癌、肠癌、卵巢癌等均有抑制作用。周永芹等[4]运用体位细胞培养技术,表明了蜈蚣乙醇、乙醚的提取物对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影响癌细胞的DNA合成,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有关。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民间素有口服蝎毒稀释液治疗癌症的经验。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全蝎对乳腺癌、肝癌、子宫颈癌、肺癌、食管癌、喉癌、直肠癌、鼻咽癌及白血病等均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研究[5]发现,全蝎乙醇粗提物能防止荷瘤小鼠胸腺萎缩,恢复并增强胸腺免疫功能。土茯苓在《本草纲目》称,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有抗肿瘤作用,严瑞琪[6]报道了土茯苓对黄曲霉毒素B(AFB)致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土茯苓在体外试验对子宫颈癌培养株系JTC2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土茯苓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艾氏腹水癌(EAC)、肉瘤S180和肝癌(H22)细胞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对荷瘤小鼠S180肉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肿瘤微环境研究成为肿瘤转移研究的热点,肿瘤微环境炎性因子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的许多机制逐渐被诸多研究者所认知与接受。通过运用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进行调控,使肿瘤微环境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进而减缓肿瘤细胞分化速度,抑制肿瘤进展与恶化,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研究点集中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化痰祛湿类中药,如当归、丹参、人参、白术、附子、薏苡仁等,且机制研究均不够深入。若能有针对性的选取祛风类药物,观察其对肿瘤相关慢性炎症因子的影响,如能被实验证实,不仅为中医药抗肿瘤治疗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还可为中医对肿瘤转移理论中肝风内动提供进一步支持,也为开发新药提供指导作用。

[1] 陈赐慧,花宝金.肿瘤治疗:扶正与解毒的平衡[J].中医药信息,2012,29(6):1-3.

[2] 贺用和,韩静.论“风”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24-126.

[3] 王志学.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策略[J].国医论坛,2005,20(1):59-61.

[4] 周永芹,韩莉,刘朝奇,等.蜈蚣提取物对小鼠宫颈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11,34(6):859-864.

[5] 张敏,张永清.全蝎抗肿瘤药理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03,22(1):36-39.

[6] 严瑞琪.当归等3种中药及联苯双酯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J].癌症,1986,(2):141-144.

10.3969/j.issn.1674-4616.2016.05.019

2016-07-02)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22341212@qq.com

猜你喜欢
内风癌毒全蝎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不同弹性蛋白酶酶活力条件下野生与养殖全蝎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的对比研究
浅谈从癌毒论治胃癌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