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恒|文
通过阐述全球及中国精铜的供需情况,比较上海期货交易所与全球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与实际需求量的关系以及国内铜行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指出了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铜贸易商虽然面临着被上下游挤占市场的困境,但可以通过互联网化以及延长产业链来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从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铜是有色金属的一种,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然而中国是个消费大国,供应并不能自给自足。正是由于有供应与需求的缺口,中国的铜贸易有着非常大的实体需求背景。
如表1和表2所示,中国2015年的消费量为991万吨,占全球销量2166万吨的百分比约为46%。而同时,中国2015年精铜产量为732万吨,其中原料来自于进口铜精矿的占比是372万吨,进口精铜是368万吨。这说明中国铜的需求(包含精矿与精铜)接近70%需要依赖进口。这提供给贸易商巨大的进口业务量,也给国内外的套利交易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易标的。
表3所示是目前全球三个最重要的拥有铜合约的期货交易所内持仓量,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在2015年底铜的总持仓约77.33万手,约相当于193万吨的金属量,占中国2015年总需求的19.5%,占全球总需求的8.91%。纽约金属交易所(COMEX)在2015年底铜的总持仓是16.56万手,相当于93.59万吨的金属量,占全球总需求的4.32%。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2015年底铜的总持仓是28.53万手,相当于 356.61万吨的金属量,占全球总需求的16.46%。
从这一个数据可以看出,期货具有重要的套保与投机作用,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世界铜的定价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持仓数据与中国、甚至全球总体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LME的持仓量也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同时也说明了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是67.67万亿元,铜行业(包括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主营业务收入在2015年达到25584亿元,进口额是2365亿元,于是计入GDP的部分是23219亿元,占GDP约3.43%,按消费量计算的吨铜GDP是19.53万元/吨,这一数据再除以铜的年均价4.1万元,每吨铜的增值倍数就等于4.8。
将这些数据回溯至5年前,铜行业占GDP总值的比例是在逐年提高,每吨铜的增值倍数也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铜产业链在这些年里,逐渐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延长以及优化,这一趋势也是符合我国“十三五”经济规划的内容。产业链整体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是普遍规律。这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提升参与国际分工水平,推进整体产业链继续向高端迈进。
表1 全球的供需平衡 单位:万吨
表2 中国的供需平衡 单位:万吨
表3 交易所铜合约 单位:手
表4 铜行业与GDP
就铜贸易商而言,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主要两方面,一是随着上游冶炼厂不断开拓下游工厂渠道,及自身产业链一体化的延伸,挤占贸易商的市场空间,对于下游工厂和用户而言,冶炼厂具备天然的优势,能保证供货和一手货源,加上良好的资信状况,相比一般贸易商而言更容易开拓终端消费市场;二是随着互联网产业平台日趋广泛、成熟,信息传递高效化,扁平化,直至直接撮合交易,极大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使得传统的贸易商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价差的贸易形式已无利润空间。
竞争同样孕育机会,对于铜贸易而言,大宗贸易高效化,互联网化成为今后主要趋势,铜现货贸易更积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另一方面,对于铜大宗贸易商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更需要做到专业化服务,提升现货交易过程中与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黏性,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深度信息化、咨询服务和全面的物流金融链服务。对于前者,贸易商在深入了解上下游产业背景情况,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具有建设性的,优于专业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比如套期保值方案具体策略实施等;对于后者,贸易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资金安排,比如现货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仓单互换等现货衍生交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