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臻
【摘要】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的定义理解,结合个人的思考,对于总供给与其它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做了简单分析和不完全地说明判断。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并且在有条件的现实中检验。
【关键词】总供给;总需求;经济波动
一、前言
总供给理论体系随着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越来越引发国内外者的关注。目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增长为总供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研究素材。总供给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需要中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观察、更深地研究、更多地创新。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曾经说过,“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含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出。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给居民自由使用的部分便是纯收入。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总收入的大小,而取决于其纯收入的大小。”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测算方案中,总供给等于国内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减去不可分配部分)加上国外供给。这个测算公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亚当·斯密说法的合理性,同时说明了总供给和生产总值的基本关系。在总供给与其它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方面,本人提出了三个看法。
(一)总供给确定了总需求的现实边界
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看到,只有生产这些手段。”由此可见,需求和消费的前提基础应该是供给,说到底就是生产。生产产生了不同的供给,供给通过不同分配方式来满足需求。宏观经济学家在做了经济人的假设之后,给出了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简单模型。
总需求:Y=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X代表出口值,M代表进口值。
总供给:Y=F(L,K,T)
其中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T代表技术。
稍加关注就可以发现总需求的变量弹性都很大,如果孤立地看,很多变量的范围受限条件很少。而总供给中的劳动力一定是有限的,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有限的劳动力使总供给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总供给的变化是有界限的。虽然总需求的变化范围有很大的弹性,变量影响因素很多,但根据相关关系,个人认为在现实中它是总供给的范围内变化,不可能超出总供给的边界。
(二)总供给的变动导致了经济波动
当下很多人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导致了经济的波动。其解释大体如下,总需求减少使得生产减少,失业率上升,导致经济向下波动;总需求增加使得生产增加,失业率下降,导致经济向上波动。事实证明,总需求的调整无法准确快速地影响经济波动,因为它的变动在一系列的模型假设之后,已经严重的失真。比如假定一个人的住房需求是一套住房还是两套住房,通过“蝴蝶效应”会对模型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错误的结果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2008年开始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政府缩减财政赤字,减少投资,减少消费,改变了总需求的很多变量,可是带来的是更大的波动,很多政府濒临破产。回到《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这样论述“任何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要增加其价值,没有别的方法。其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其二是提高已雇佣的劳动者的生产力。”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都是总供给的变量,属于总供给的范畴。不管让经济如何波动,调整总供给远比调整总需求是更有效果,总供给增大,生产才会增大,失业才会减少,经济才会向上波动;总供给减少,生产就会减少,失业会上升,经济才会向下波动。现在许多西方国家所作所为却正是在使总供给减少,所有导致了经济更快地向下波动,迟迟不能复苏。个人认为,在影响经济波动的各类因素中,总供给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其变动对于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
(三)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货币超发,如果严格按照货币增长+货币流速增长=通货膨胀+实际GDP增长这个等式去控制货币发行,可能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全球的经济数据表明,有较高货币增长的国家,通货膨胀也较高。有些观点认为是总供给发生变化,影响了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里完全忽略了货币的重要性,在供给和需求的关联中货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供给影响需求还是需求影响供给,主要都是通过货币和货币政策来完成的。总共给变化或者是总需求变化,在具体数量上的体现主要靠货币数量。货币数量真正地影响着通货膨胀,尤其当恶性通胀开始时,每个人都不想要手中的货币,从而加速了货币流速的增长,加速了通胀的进程。举一个现实的例子:1923年的德国通货膨胀严重,由于一战的赔偿问题,导致通胀率每周超过100%的幅度。物价飞涨,工人不愿意领取货币工资,工厂没有办法只好发给工人实物,用消费品直接换取劳动力。请注意当时总供给并没有多少变化,因为德国当时是社会主义体制,工人的数量没有变化。关键是总需求改变了,而这个改变不是由总供给造成的,是由赔款造成的。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总供给曲线基本是垂直的,在发生通胀时,主要是在改变货币的供应量。形成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是总供给的影响不大。
二、结论
总供给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涉及参数和变量较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总供给和其它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摸索,在现实的经济问题出现后,是改变总供给还是改变总需求,值得我们更深层的思考和谨慎地运作。
参考文献:
[1]钟春平,田敏.预期、有偏性预期及其形成机制:宏观经济学的进展和争议[J].经济研究,2015(05)
[2]陈雨露,侯杰.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6(02)
[3]克劳奇著,蒲艳译.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4]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译林出版社,2011.5
[5]凯恩斯著,徐毓枬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