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兰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以及控制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检验科室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检验流程,总结误差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观察应用效果。结果:导致误差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51.4%)、采集因素(28.6%)、送检因素(11.4%)、检验因素(8.6%)。应用控制措施后检验样本误差12例(2.4%),明显低于应用前的35例(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科室血液检验标本发生误差的影响因素较多,采用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规范检验流程,能够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 血液检验 误差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血液标本检验是检验科室重要的工作事项之一,也是临床诊疗的关键依据,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预后[1]。在临床上,血液检验可以分为常规检测、贫血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血型和配血检测等内容,可以明确掌握患者的血液学持征。由于检验流程包括采血、送检、检验等多个环节,不良因素较多,所以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误差,导致检验结果失准。为了进一步明确误差发生原因,本文选取我院检验科室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检验质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室患者50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其中男性患者262例(52.4%),女性患者238例(47.6%);年龄处于6—78岁阶段内,平均(40.5±2.7)岁。疾病类型:普外科304例,内科72例、妇产科46例、儿科52例、其它26例。其中检验标本误差35例,包括标本凝血9例、标本稀释4例、采集量过多5例、采集量过少7例、发生污染10例。
1.2 研究方法
首先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检验流程(包括采集、送检、检验等),总结误差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将应用措施后的500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检验误差发生率。
1.3 检验方法
患者取坐位,将手臂平放于桌上,在肘关节上方绑止血带,保持合适的松紧度。指导患者握拳,促使静脉隆起,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针头斜向刺入皮肤和血管,抽取肘前静脉血液3ml。完成后松开止血带,拔出针头并使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检验时仪器设备选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为AU580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试剂,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版本,文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由数据可知,患者因素是导致误差发生的最大原因,占比51.4%,其次包括采集因素(28.6%)、送检因素(11.4%)、检验因素(8.6%)。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影响因素分析(n,%)
2.2 控制措施应用效果分析
由数据可知,应用控制措施后检验样本误差12例,占总例数的2.4%,明显低于应用前的7.0%。对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应用控制措施前后在误差发生率上的比较(n,%)
3 讨论
3.1 误差原因分析
第一,患者自身因素,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月经等影响,文中共计占比51.4%。研究表明,血液采集前患者如果有过饮食,会导致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如果有过剧烈的运动,则会提高尿素氮、钠离子的水平,导致蛋白酶处于波动状态,最终增加了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2]。另外,女性患者处于月经期,平衡的内分泌水平被打破,进而影响血液成分形成误差。患者在采血前服用过药物,常见的如维生素、抗生素、避孕药等,会导致药物成分和人体发生反应,改变了正常的血液水平[3]。第二,血液采集、送检、检验因素,文中共计占比48.6%。其一是人体在一天24小时不同的时间段里,代谢活跃程度是不同的,由此导致血液中的细胞水平也处于波动状态,一旦患者的采集时间不合理,就会使检验结果发生误差[4]。其二是血液标本的保存具有严格的条件,且完成采集到检验之间具有时间限制,保存不当、送检时间长,都会增加误差的发生风险。其三是在检验操作中,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仪器设备的性能,都是误差发生的影响因素。
3.2 质量控制措施
3.2.1 采集前
患者采集血液前,核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化验单,介绍采集流程和注意事项,综合考虑各种可能造成检验误差的因素,例如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用药情况,女性患者是否处于生理期等。然后指导患者进行血液采集,要求采集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不要做剧烈运动。对于存在紧张、恐慌等情绪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采用移情干预,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
3.2.2 采集时
血液采集过程中,主要是要求采集人员提高操作技能,增强责任心。具体来说,采血前检查注射器、试管的完好度、密封度,防止发生破损,能够隔绝空气;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缩短压脉带使用时间,选择粗壮明显的静脉,不要过度拍打穿刺部位;合并外伤患者要避开损伤、炎症部位,要求在输血、输液治疗前完成采集[5];准确控制血液采集量,不要过多、过少,确保血液和试管中的抗凝剂完全混匀,不要造成剧烈晃动。
3.2.3 送检时
按照规范保存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尽快送检,降低误差发生的概率。样本运输过程中避免晃动,保持轻拿轻放,不能长时间照射阳光。定期对送检人员进行基础操作培训,及时发现送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3.2.4 检验时
不同的标本进行分类检验,确保合适的存储条件,不要发生倾斜、倒置,以免发生溶血现象;如果需要冷藏标本,首先进行血清的分离操作,准确控制冷藏温度[6]。检验前检验人员做好室间质控,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定期校准精度,对管道进行彻底清洗,防止血液残留。最后准确记录测定数据,提高计算精确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控制措施后,500例检验样本发生误差12例,占比2.4%,远低于应用前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检验科室血液检验标本发生误差的影响因素较多,采用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规范检验流程,能够降低误差发生率,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国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776.
[2] 李春艳.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120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288.
[3] 谭维贤.50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79-680.
[4] 韩文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1(3):279-280.
[5] 陈利军.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141-142.
[6] 刘丽.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3(1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