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妍
【摘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一向情有独钟,钻研的多一些,想法多一些,下面想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类似于写景散文的课文,它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类课文。设计的想法是能从一篇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找到学习一类课文的方法,学习到作者描写景物的美词佳句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对阅读和写作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一学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与钻研。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思考一:学生在语文课上究竟要学些什么?
从学生时代接触的同学和现在接触的学生,能对阅读饶有兴味之人,多乎哉?不多矣!能对写作兴味盎然者,多乎哉?不多矣!那么语文学习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到高中,甚至大学,可最终的结果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畏惧写作,不会写作。这问题究竟出在哪了呢?主观地说,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没有积累。所以我认为语文应该渗透方法,最后使之掌握方法,方法包括阅读分析的方法,积累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可什么语言也没有积累,脑中空空如也,还抄什么呢?即使抄,也是现找现抄。大有生搬硬套之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燃情激思。人无情,则对任何事物都很淡漠;无思,则形同行尸走肉,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想法。无情无思,还能读出什么,写出什么呢?基于这些想法,所以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没有考虑是否创新,只考虑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积累,只考虑激发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景色的热爱,读出对四季不同的喜爱之情。
思考二:语文课上如何渗透方法?
这是一个大课题,现在是实践阶段。多少有些做法,通过实践检验后,觉得有一些合理性。先谈上一二。前面说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很多很多,从内容上无从找到规律,但从体裁上却清晰明了,不管怎样变,基本都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古诗类等。记叙文种类最为丰富,分为写景、写人、叙事、童话故事等。“文各有别”,但同一类课文毕竟可以找寻到一些共同点。因此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试着根据文体的不同尝试一些新方法,渗透自主读书的方法。比如叙事写人类课文,在学生初读后让他们从初步感知的角度谈谈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第一是检测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分成大的意义段让学生朗读,每读完一段,让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讲从哪些方面汇报,比如可以说:我读懂了什么;我有问题;优美词句;不懂词句;从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了什么。我常想,能够从这些方面去读书,就是学会了读书方法。学生刚开始不会说就教他们说,不会问就教他们问,不会找美词佳句就教他们找,久而久之,渗透就变成形成,外在动力就会转化成为内在的一种习惯。学生在这一思考、交流过程中,如果再能借助工具书,再能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是一个多好的学习过程。再遇到文章,肯定不会一筹莫展了。本学期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初始阶段,实践了几个单元,学生挺喜欢的。而且感觉确实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变得自主和主动了。同时也转变了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所得把学生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引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全文,梳理全文。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相机指导朗读,不失时机地指导写作,引导学生积累。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章在小学课文中为数也不少。对于这类文章的学习,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的优美语言,积累这些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言。因此在设计时,就让学生读文,画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汇报的时候就读文,说优美的词语;看图片,用这些优美的词语去表达。写景的文章都是抓住有代表的景物,突出描写它的特点。所以每一自然段的学习都让学生概括写了哪些景物,每种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写家乡的四季,学习作者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习作来看本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这类文章这样学也行。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再学课文《东方之珠》时,感觉有一些学生比较上路,学得比较轻松。
有了这些大方向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更多地考虑语言文字训练点,朗读指导点,写作引领点。
思考三: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探究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总有一些学生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味。这很让人伤脑筋。《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那么生动的录像,那么形象的图片,我运用了那么多激趣的语言,也未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之,答曰“不会”“不敢”云云。私下里想,不会者多一些。这让我反思,还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按照方法去学,把方法学会。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指导,同时也可先带领学生“小步子走路”,先分析句子,再到段落,最后是文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步一个台阶,拾级而上定能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几点思考,算做反思,也算做阶段总结。没有理论的高度,只是一家之行,一家之言,待于更漫长的探究实践之路来验证,反馈进而完善。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