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课例研究

2016-01-21 03:44陈碧清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师说课例研究文言文

陈碧清

【摘要】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文言知识的讲解,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改善文言文教学,需要依据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来建构合宜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师说》一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课例研究,进行了重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践尝试和理念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师说;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处于重要的地位,但是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概言之,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且存在畏难情绪;老师缺少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得疲惫乏味。在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形成了“字词解释——翻译——疏通文意——文言现象归纳——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文言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面对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如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加以改善并有所突破?

本文运用课例研究的方法,以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中的文言文名篇《师说》为例,通过教学设计及反思来讨论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4.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段

1.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学生背诵第一段。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学生背诵第二段。

(三)研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圣人无常师”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进步意义。

3.学生背诵第三段。

(四)研读第四段

1.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2.提问:“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3.提问: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4.学生背诵第四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以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内容是从字词到翻译再到文本分析,字词、翻译、文言现象面面俱到,看似比较完整。但是从整个教学现场来说,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我的课堂,机械记忆我所讲解的文言知识以及课文翻译。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文言知识。从我的教学过程看,走的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化之路。没有教出此篇文章个性的东西、独特的一面。于是便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产生想法与怀疑。《师说》这样一篇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之后,我从王荣生教授《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本书中得到启示。王教授指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依据文言文的体式,而文言文的体式,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所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四个层面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这样的观点,我努力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出这篇文章内在的、特有的一些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师说课例研究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