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境遇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多维建构

2016-01-21 17:28谭作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谭作强

摘要: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到了新挑战,应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多维建构,在网络舆论场中重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三个方面展开,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47-02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承载和有效传播的新载体,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生活交往方式;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困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优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清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新形势,从多个维度进行有效建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

一、话语阐释:话语权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话语即在一定的语言境遇里,个体采取某种方式或方法表达自身思想意识以获取他人回应的一种行为形式。“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一些人保持沉默,或者他们的话语被认为不值得注意,语言系统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利”。

因此,话语权就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话语权利表达,而不受外部条件的约束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种服务于一定阶级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权利,体现了主体拥有一种主导、管控、掌握自身话语和思想的行为能力。而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权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遵循具体的网络文明规则的前提下,均以一种民主的形式交换各自的思想或意见,从而达到“双赢”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旨在形成一套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话语表达形式,以网络为主要交互媒介,在遵循内化外化律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相关话语将特定的教育内容教授给教育对象,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体,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包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主导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网络环境里进行一系列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里获得的权利。”

二、话语困境: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单一到多元,话语传播呈现模式化。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呈现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集中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权威”话语传播形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了创新性的转变。新媒体是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为一体的多向信息传播方式,往往能达到“细雨润无声”的渗透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一种点与线的话语传播形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为单一直接的话语传播关系,教育者将课本内容以自身的习惯用语言组合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而运用新媒体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突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局限,通过点、线、面的网状模式,实现了“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话语传播模式的转变。这种网络话语表达场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因为它实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绝对对立统一”到“相对对立统一”的话语变革。

从文本到生活,话语表达呈现个性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上,教育者只是运用“官方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某种方式的呈现,是一种文本式的抽象话语灌输,这套文本话语体系使得教育者占据了话语传播的主导权力。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话语传播呈现生活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此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里,在微博、微信、BBS等多种平台上各种新闻热点或负面消息是敏感区域,更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如果教育者不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单一的文本话语灌输,并且以某种形式进行话语监管,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兴趣度。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话语引导形式是一种官方化的话语表达,教育者难以融入到教育对象的话题互动中,不利于营造理性化与和谐化的话语沟通氛围,这种呆板的话语表达形式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封闭到开放,话语运用呈现广泛化。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呈现的是单一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话语表达内容稳定而规范,严肃而单一,热门的话语表达词汇较为缺乏,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是将书本的一套话语照搬到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套话语形式比较宏观抽象。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对象,比较接近时代潮流,对各种时尚化的热门网络话语较为青睐。他们用这种新颖独特的网络话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宣泄了自身的情绪,释放了精神和压力。大学生的这种话语具有某种创造性、多变性、通俗性,表现出个性化特征。

从定性到定量,话语效能呈现消解化。在现代网络文化空间下,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网络言论自由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民主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情感或精神压力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在虚拟空间里,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可以形成某种舆论合力。但是,这种话语行使权力逐渐弱化,大学生在针对某一热门事件进行回应的时候,话语间表现出一种跟风的心态,丧失了自身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话语表达往往会呈现一种消极的效果。此外,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个体认知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别,针对某一问题在进行话语表达时,也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大学生在公共舆论话语表达过程中,话语权的责任意识不强;在网络上过度发挥自己的话语优势,出现辱骂、诽谤等不良网络行为,尽管这是一种情绪的自我宣泄,但是没有达到思想境界提升的合理效果。

三、话语建构:多维视角下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在理念维度方面,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新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首先,大学生应树立主体理念。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大学生应培养主体意识,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微博、微信、论坛、BBS、网站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动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应表达自己的想法,树立责任理念;其次,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应该符合具体的网络规则,增强话语表达理性的观念,促进网络环境的文明共建;第三,高校大学生应树立创新理念,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话语创新,有效利用平台发挥话语优势,不断提升话语表达自信。

在内容维度方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新体系。新媒体具有信息承载海量性、信息传播高效性、信息共享平等性等特点,要不断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是要注重创造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颖独特,展现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貌,应该创造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把握稳定性:这种话语的稳定,不是完全的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话语,而是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合理扬弃,实现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谨性与通俗性;三是要保证开放性。

在方法维度方面,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新载体。“网络背景下,受教育者话语的获取是对教育者话语霸权的一种消解,因此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对话式话语,使双方既阐明和叙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在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互动表达与交往中,才能营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氛围。高校应运用现有信息传播技术,积极建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比如官方微博、微信、博客、BBS等,为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权提供一个可靠的互动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交互平台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话语优势,以一种轻松活泼的话语表达自身想法或意见,提升大学生话语表达的主体地位。

在机制维度方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新机制。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由网民所创造,其虚拟性、拼贴性、效仿性、参与性等特征使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应该打造并弘扬优秀网络文化,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应重视新媒体的组织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媒介素养,提升有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组织机构或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监管,了解学生的主流思想动态。在舆论危机发生前或发生后,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警或应对;此外,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主体意识,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话语的有效建构作用,从而不断净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环境。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

[2]魏晓文,李晓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的策略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0.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