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紧”“紧要”的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2016-01-21 05:40汤传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联想思维

汤传扬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要紧”“紧要”的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汤传扬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要紧”和“紧要”作为一组同素异序词并行于普通话中。两者的并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的文献中。“紧要”先于“要紧”出现,它的产生是由两个近义语素“紧”和“要”并列组合而成,没有经过句法上的短语到词的演变阶段。“要紧”是在“紧要”的基础上运用同素异序构成。两者先后出现,后长期并存。随着语言的发展,两者的词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其词义演变与联想作用、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以及“紧”的虚化义的产生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要紧;紧要;词义演变;联想;思维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汤传扬(1993-),男,河南开封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062-05

在现代汉语里,“要紧”和“紧要”是一组构成语素相同、结构顺序相反的同素异序词。同素异序词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来看,同素异序词是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过程中的一种现象。[1]“要紧”和“紧要”作为一组同素异序词在五代时就已经产生。在现代汉语中,“要紧”和“紧要”的语素义相同,结构都是联合式,词性都是形容词,均有“重要”义。但同时,两者的词义也有不同,不能完全互换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要紧”和“紧要”在产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是可以互换的,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它们的词义演变轨迹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要紧”和“紧要”这组同素异序词是如何成词的,成词后其意义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用法又有哪些发展,其发展演变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要紧”“紧要”的成词

纵观汉语发展的历史,词的双音化是一个总的变化趋势。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占有优势。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地位。关于双音词的成词方式,学术界已经做过较多的论述。如王力认为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分为三类:(一)联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2]马真在《先秦复音词初探》一文中认为先秦汉语词的复音化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音变造词的基础上,对某个音节加以重叠或部分重叠来构成新词;第二条途径是通过结构造词方式构成新词,既包括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词,也包括两个以上的词素拼合后立即成词。[3]董秀芳认为双音词有三个主要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短语的凝固,另外两个来源分别是从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和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4]丁喜霞认为尽管不少双音词是由短语凝固而产生,但除了短语的词汇化之外,双音词的产生还有其他的来源和渠道,比如词法上的同义复合。她认为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来源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驱动作用和同义并列构词法的类推作用下,运用同义联想,通过词法途径把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单音词并列连在一起的,不需要经过由短语到词的句法演变。[5]“紧要”的成词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的。

“紧要”的构词语素是“要”和“紧”。《说文解字·臼部》:“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行,从臼,交省声。”[6]段玉裁删“交省声”三字并注云:“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腰,而自臼持之。故从臼。”[7]“要”的本义是人腰,是“腰”的本字。如《墨子·兼爱》云:“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8]由于“腰”是人体的关键部位,由此“要”引申出关键、重要义。如《商君书·农战》:“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9]再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10]

《说文解字·臤部》:“紧,缠丝急也。从臤,从絲省。”[6]“紧”的本义是丝弦受到拉力而呈现急张状态。如东汉傅毅《舞赋》:“驰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委曲。”[11]后泛指紧张、急迫状态。人的触觉对迫近自己压力的感觉是“紧”,对时间迫近的感觉是“急”,词义的通感引申使得“紧”与“急”在汉语史上往往相通,可以互释。如:《广雅·释诂一》:“紧,急也。”[12]《三国志·魏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13]李商隐《独居有怀》诗:“数急芙蓉带,频抽翡翠簪。”[14]以上例子中的“急”是紧、缩紧义。令人感到急切、着急的事情往往是重要的。因此,“急”又有“重要、要紧”义。如《孙膑兵法·威王问》:“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15]这里“急者”指的是最要紧、最重要的事情。

综上所述,尽管“要”、“紧”、“急”在本义阶段以及后来的较早阶段不是同义词,但是在联想作用、通感以及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三者分别按照各自的引申、变化路径产生了相近的意义。

丁喜霞认为由于同义并列双音词的参构语素之间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所以在概念域内的距离也比较接近,根据“距离相似原则”,形式上的距离则更为接近,因而也更容易粘合成词,不需要经过由短语到词的演变阶段。[5]“要紧”“紧要”的成词正体现了这一点。

与“要紧”相比,“紧要”的成词更早些,在唐代就已成词。例如:“若上章一通,前后可四拜,读章竟,太岁皆当紧要,须正心整顿取法也。读细字法,长跪下声,出口而已,法无擎案读者,读细字一气耳。”(《要修科仪戒律钞》卷11)这是“紧要”作为一个词出现的较早用例。“紧要”的成词没有经过句法上的短语到词的演变阶段,而是由两个近义语素“紧”和“要”并列组合而成。

到五代时,“要紧”一词产生。如《玉管照神局·掌法》:“凡震宫纹细难得子,有木纹、阴德纹、井纹、宝晕纹者,贵子,大象要紧处,依前妻位推之。”这是“要紧”的较早用例。“要紧”作为“紧要”的同素异序词,其产生与参构语素“要”和“紧”近义的语义特征以及并列式构词法“并联”的特点有关。陆丙甫认为:“并列组合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其中所有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类’关系,没有主次之分。这种组合从结构上看是无序的,线性性质并没有任何结构上的约束。当然,其排列顺序可能受到某些韵律和文化的影响,但都不是结构限制。”[16]

此外,“要”与“紧”连用的现象在唐代已经出现,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17]但例中的“要紧”是由助动词“要”和形容词“紧”连用构成,整个结构是状中词组,是“应当‘紧’”的意思,与“要紧”的成词无关。

综上所述,“要”和“紧”的本义本不同,但经过词义的引申后,两者获得了相近的意义,继而同义并列成词,“紧要”得以产生。同义词“要紧”的产生是在“紧要”的基础上运用同素异序构成。两者先后出现,后长期并存,同时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要紧”“紧要”的词义演变

词义具有时代性,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的意义从古到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是新的意义的产生;或是旧的意义的消亡;有的理性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附加意义发生了变化。[18]

“要紧”和“紧要”是在近代汉语中产生的一对同素异序词,共见于南唐宋齐丘的《玉管照神局》。如:“凡震宫纹细难得子,有木纹、阴德纹、井纹、宝晕纹者,贵子,大象要紧处,依前妻位推之。”“纹散理乱,交叉冲破,不齐散走,便主难为妻。此诀紧要,不可轻与人说,若见相生旺相,主招贤妻智妾。”[19]在这两句中,“要紧”与“紧要”同义,均是“重要”义。

在近代汉语中,“要紧”主要有以下五个义项:A.关键,重要;B.紧迫,急迫,急着(做某事);C.干系,关妨,妨碍;D.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E.严重,了不得,大不了。“紧要”主要有两个义项:A.关键,重要;B.迫切,急迫,紧急。

表1是我们调查的“要紧”和“紧要”的语料、频次及义项:

表1 “要紧”“紧要”的语料、频次和义项

通过表1不难看出,“要紧”和“紧要”从古至今一直并行使用,但不同的是,宋元时期“紧要”占主导地位,明代以后“要紧”占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人们在表达“关键,重要”这一概念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使用“要紧”而不是“紧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同义词的演变轨迹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的发展,“要紧”的义项比“紧要”多。

首先,“要紧”和“紧要”具有共同的义项和用法,其发展演变轨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两者都有“关键,重要”、“紧急,急迫”这两个义项,而且后一个义项均是前一个义项的引申。两者发生了“同步引申”。“要紧”和“紧要”的最初意义是“关键,重要”,这也是它们的常用义,例如:

(1)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认得这里看,则许多说自是闲了。初看须用这本子,认得要害处,本子自无可用。(《朱子语类》卷14)

(2)“平天下”一章,其事如此广阔。然紧要处只在这些字,其粗说不过如此。若细说,则如“操则存”,“克己复礼”等语,皆是也。(《朱子语类》卷16)

“要紧”和“紧要”在明代又有“紧迫,急迫,急着(做某事)”的意思,这是它们的非常用义,例如:

(3)不想官司追捉的洒家要紧,那员外赔钱去送俺五台山智真长老处落发为僧。(《水浒传》第5回)

(4)伯爵道:“不是常二哥要紧,当不的他嫂子聒絮,只得求哥早些便好。”(《金瓶梅》第56回)

(5)若只幽闲无事,挨排度日,此最世间不紧要人,不可为训。(明袁宏道《与龚惟长先生书》)

(6)傅忠兵带领人马来到总督府,与杨巡抚一班官军说“朝廷紧要擒拿唐赛儿”一节。(《初刻拍案惊奇》卷31)

其次,与“紧要”相比,“要紧”在明代还引申出了“干系,关妨,妨碍”“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这两个义项。这是“要紧”的非自由义。“要紧”用于这两种意义时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当“要紧”和“甚”“甚么”等词结合时,它才有可能是“干系,关妨,妨碍”义。只有当“要紧”充当补语时,其“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义才可能实现。例如:

(7)搂起腿来与永定瞧,教他进里面去说:“此事为你打的,俺每有甚要紧?(《金瓶梅》第69回)

(8)公差又受了谭遵的叮嘱,说:“大爷恼得卢楠要紧,你们此去,只除妇女孩子,其余但是男子汉,尽数拿来。”(《醒世恒言》卷29)

再次,“要紧”一词在清代又发展出了“严重,了不得,大不了”义,这也是“要紧”的非自由义。例如:

(9)贾母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10)近诘之,肆主马姓者便云:“伊夫妇饿将死,日向我讨麻酱以为活;今又欲卖妇于我,我家中已买十余口矣。此何要紧?贱则售之,否则已耳。如此可笑,生来缠人!”(《聊斋志异·刘姓》)

在现代汉语里,“要紧”和“紧要”尽管并行于普通话中,都表示“重要”义,但是两者已有不同的分工,其语法意义、组合关系、语法功能等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与“要紧”相比,“紧要”强调的是紧迫而重要。如:

(11)而此后的阶段发展将成为千钧一发的最紧要关头,决定着三者的生死存亡。

(12)记者就此走访了国家物价主管部门的同志,他们认为,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

“要紧”强调的是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很大。如:

(13)我们要想到剿灭土匪,雪大家的耻辱,唯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培养全军的信仰。

(14)念头起来就看见,不理睬它,不随之流浪。这一步最要紧。如念头起来看不见,就不行了。

“要紧”还有严重,有妨碍的意思。在组合上经常与“不”连用,从而形成了“不要紧”这一常用词。如:

(15)有些人,却一直保持着“任何事都要慢工出细活,花再长的时间也不要紧,期待做得十全十美”的想法。

(16)这病不要紧,吃点儿药就好。

“紧要”在组合上经常与“无关”“至关”“关头”连用,组成“无关紧要”“至关紧要”“紧要关头”等。

综上,“关键,重要”义一直以来都是“要紧”和“紧要”的常用义。发展到现代汉语,“要紧”的“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义则已消亡;“严重”、“妨碍”等义保留在词“不要紧”中;“紧迫,急迫,急着(做某事)”义保留在一些方言中,例如:我要紧赶火车,来不及细说了。“紧要”的“紧迫,急迫”义则已消亡。

三、“要紧”“紧要”词义演变的动因

以上主要讨论了“紧要”“要紧”在近代汉语阶段的词义演变情况。同样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的发生?

“要紧”“紧要”词义的变化可分为由语言外部的原因引起的变化和由语言内部的原因引起的变化。语言外部原因包括联想作用和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语言内部原因包括受到“紧”的虚化义的影响等。

联想是词义演变的心理基础。词义不是其所指称的客观对象本身,而是用来表达概念的。概念的确立包含着人的思维活动,在词义和客观对象间,思维起中介作用。词义的产生与人的认知有密切关系,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成果。[5]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联想的三定律:相似律,对比律,接近律。休谟也曾提出联想的三个条件:相似,时地相接,有因果联系。按照联想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其中关系联想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类型。[20]

首先,“要紧”“紧要”词义的演变与关系联想有关。“要紧”和“紧要”的最初义都是“关键,重要”,到了明代两者沿着同一方向而各自发展出“紧迫,急迫,急着(做某事)”的意思。之所以会发生平行引申,是因为“要紧”和“紧要”原来的意义是相同的,既然相同,那么在人们的联想中,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就有可能相同,相近的词义往往会引起相同的联想。从人的普遍心理来看,人们往往会根据事情的轻重来决定行动的缓急。“关键,重要”的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重视,反映在行动上便是“紧迫,急迫”。

其次,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和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都反映在词义的变化里。[21]“要紧”发展出以下两个引申义正体现了这一观点。“要紧”一词在明代引申出“干系,关妨,妨碍”的意思,往往出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如:“俺每有甚要紧?”之所以会引申出这个义项是因为“关键,重要”不仅可以指事物、事情在整体中的作用、影响很大,而且还可以指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当一个人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甚微或不起作用时,那么这件事就与其无关。因此当“要紧”一词用于表示否定的语句时,“要紧”的意义便由“关键,重要”泛化为“干系,关妨,妨碍”。“要紧”从指物到指人,从表示有重大影响到表示有影响、有关妨,体现了人的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

再次,“要紧”一词在明代还引申出“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义,词性由形容词变为副词,这体现了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要紧”虚化义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要紧”的“关键,重要”义是其虚化义产生的前提和物质条件。“关键、重要”义本来便含有程度意味,随着语言的发展,在“要紧”的一些用法中,实义被磨损,从而引起了词的虚化。其次,处于补语位置是“要紧”虚化义产生的另一条件。在明代以前,“要紧”主要充当谓语,在句中表中心功能。当其移至补语位置时,便在句中表辅助功能,由此促进了其虚化义的产生。试比较:(1)“吾十有五”章。曰:“看‘志’字最要紧,直须结裹在从心不逾矩上。(《朱子语类》卷23)(2)梁氏望子情切,少不的不得已而思其次,意中便想把杏花儿作养了罢,争乃杏花儿眇目麻面,矬身粗腰,足下也肥大的要紧。(《歧路灯》第67回)再次,“紧”的虚化义的产生是“要紧”虚化义产生的催化剂。“紧”与“要紧”均有“重要”义,是同义词。“紧”的语法化在元代已经开始,例如元代杨显之的《临江驿潇湘秋夜雨》:雨大的紧,前路又没去处。由此,“紧”便产生了其虚化义“很”。“紧”的这一虚化义对“要紧”虚化义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语言的词汇不是词的偶然堆积,而是构成一定的体系,每当一个新词或新义加入语言的词汇体系,它就要跟词汇里已有的相关的词或词义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词义的变化。[21]

最后,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往往是最难应付、最难处理的地方,也往往是事态最严重的地方[5],所以“要紧”一词在清代又引申出“严重,了不得”义。

综上,“要紧”由“关键,重要”义引申到“紧迫,急迫,急着(做某事)”“干系,关妨,妨碍”、“严重,了不得”等实词义与联想作用、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其虚化义“厉害,很,表示程度极甚”的产生除了与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有关外,还与它的“原本意义”“结构位置”以及“紧”的虚化义的产生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张瑞朋.现代汉语中的同素异序词[J].语言研究,2002(特刊):174-176.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7.

[3]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76-84.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3.

[5]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145-146.346.137.319.

[6]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60.65.

[7]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50.

[8]墨子[M].冀昀,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7:74.

[9]商鞅,韩非.商君书·韩非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0:13.

[10]孝经[M].陈福元,译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6.

[11]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63.364.

[12]张揖.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

[13]陈寿.三国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97.

[14]李商隐.李商隐全集[M].王步高,刘林,整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627.

[15]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0.

[16]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J].中国语文,1998(5):353-367.

[17]兰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6.

[18]张联荣.汉语词汇的流变[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30.

[19]宋齐邱.玉管照神局[M].北京:中华书局,1991:33.

[20]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79-180.

[2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56.58.

[责任编辑于湘]

猜你喜欢
联想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谈学生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
给想象插上翅膀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