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的榆林经济发展分析

2016-01-21 07:10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林经济发展

马 勇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的榆林经济发展分析

马勇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来看,榆林经济发展总体实现程度为71.17%。其中7个衡量指标中,人均GDP、工业劳动生产率(规上)等2项指标实现程度已达100%,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等2项指标实现程度接近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互联网普及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3项指标实现程度均较低。榆林经济发展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应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林

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2013年国家统计局又对该方案进行了修订,方案中的指标体系调整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5个方面39项指标。在此基础上,陕西省统计局结合实际情况又将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由原来的9项(分别是: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工业劳动生产率、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为7项(分别是: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工业劳动生产率、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正是基于这7项指标体系拟对榆林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榆林经济发展现状: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

2013年,榆林小康指数为76.11%,低于陕西4.63个百分点(陕西小康指数为80.74%),居于西安(93.43%)、延安(83.24%)、宝鸡(82.75%)、咸阳(79.85%)、铜川(76.58%)之后,排全省10市区第6位。[1]其中,榆林经济发展指数为71.17%,较2012年下降了0.62个百分点[2],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榆林经济发展分析: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

测算经济发展的7项指标中,榆林虽然已有2项指标(即人均GDP、工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程度已达100%,但是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榆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下面我们将逐一对此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榆林市统计局《2013年榆林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一)人均GDP虽然增长较快,但县际差距较大

2013年,榆林人均GDP为84634元*这个数字来自2013年榆林统计年鉴,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榆林人均GDP为75511元。,远高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低目标值(57000元),实现程度为100%,居于陕西11市区之首,高于排名第二的西安(60522元)24112元,高于排名第三的延安(56896元)2773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43117元)的1.96倍。然而如果从榆林市所辖12县区来看,人均GDP超过57000元的县区只有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榆阳等5县区,其它7个县人均GDP最高的是横山(41866元),其次是米脂(30048元),人均GDP最低的是佳县(仅为17871元),详见图1。众所周知,神木、府谷经济的增长依赖的是丰富的煤碳资源,靖边、定边经济的增长依赖的是丰富的油气资源,换言之,榆林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的,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榆林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9.75%。而煤碳油气等资源又主要集中于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4县,所以,这4县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4县人均GDP分别是佳县的11.32倍、9.27倍、5.5倍和5.42倍;而其它县由于资源缺乏,经济增长依然比较缓慢。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2013年,榆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35%,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47%)相差21.6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3.94%,居于全省第八,与排名第一的西安(52.18%)相差26.83个百分点,与排名第二的杨凌(36.32%)相差10.97个百分点,且低于陕西平均水平(35.99%*这个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而来,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结果为34.95%。)10.64个百分点。从榆林市所辖12县区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7%(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低目标值)的有绥德(68.17%)、米脂(56.33%)、吴堡(50.41%)、佳县(48.82%)等4县,其它8个县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40%,其中,府谷、定边、靖边3县分别为12.26%、13.89%、14.52%,详见图2。实际上,府谷、定边、靖边3县都是煤油气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的地区,本地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采掘、加工等相关行业;但是采掘、加工行业的发展并未有效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这3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相比之下,神木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24%,分别高于府谷、定边、靖边13.98、12.35、11.72个百分点,且还高于榆林平均水平0.89个百分点。所以,对于资源丰富的府谷、定边、靖边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学习神木经验。当然,绥德、米脂、吴堡、佳县等4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主要是这4县资源稀少,属于非资源依赖型经济。

图1 榆林各县区人均GDP

数据来源:2013年榆林统计年鉴。

图2 榆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榆林统计年鉴。

(三)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非常低

2013年,榆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08%,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2.5%)相差2.4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仅为3.2%,与排名第一的西安(5.25%)相差5.17个百分点,在全省10个地市中(缺乏杨凌示范区的数据)排名倒数第二(只高于安康),所以这是榆林经济发展的重要短板之一。不过,榆林当地政府也意识到研究与试验(R&D)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007~2013年期间,每年科学事业经费在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13%以上,这一比例在陕西省内是最高的。2013年,科学事业经费支出在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居全省第二的西安(1.08%)、第三的宝鸡(0.89%)分别低于榆林(1.17%)0.09、0.28个百分点。

(四)工业劳动生产率(规上)较高

2013年,榆林工业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96.31万元/人,远高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12万元/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现程度为100%。工业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这么高,主要与榆林工业企业的类型有关。资料显示,榆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重工业企业为主、以中省企业为主、以大中型企业为主。2013年榆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3120.82亿元,其中重工业企业总产值为3066.71亿元,占98.27%;中省企业总产值为1942.12亿元,占62.23%;大中型企业总产值为2446.24亿元,占78.38%。作为重工业企业、中省企业、大中型企业来说,其规模相对较大,劳动生产率相对也就较高,从而导致榆林工业劳动生产率也就较高。

(五)互联网普及率较低

2013年,根据榆林市统计局计算的结果,榆林互联网普及率为20.14%,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50%)相差29.8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40.28%;按我们课题组的计算结果,榆林互联网普及率是26.35%,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相差23.65个百分点。不管是采用哪一种计算结果,都显示出榆林互联网普及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较大。如果按我们课题组的计算办法*我们课题组的计算方法是:互联网普及率=(全市总人口÷总户数)×互联网宽带用户÷总人口。,2013年,榆林互联网普及率低于陕西平均水平(40.07%)13.7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排名第一的西安(89.58%)63.23个百分点,在全省10个市(没有杨凌的数据)中居第六位,仅高于汉中[3]、延安、安康、商洛等4个地区*此结论是根据《陕西区域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六)城镇人口比重比较合理

2013年,榆林城镇人口比重为52.78%,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60%)相差7.2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7.98%,高于陕西平均水平(51.31%)1.47个百分点,但与全省排名第一的西安(72.05%)相差19.27个百分点。2011~2014年间,榆林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8.56%、51.35、52.78%、53.86%,每年平均增加2.43个百分点,如果按此增长速度,榆林城镇人口比重在2020年前达到60%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七)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为合理

2013年,榆林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78万元/人*这个数字是榆林市统计局计算的结果,课题组计算的结果为1.76万元/人。课题组的计算办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目标值(2万元/人)人均相差0.22万元,实现程度已达89%,低于西安(1.97万元/人)9.5个百分点,但高于渭南(1.34万元/人)22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相对较为合理。

三、促进榆林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衡量榆林经济发展的7项指标中,人均GDP、工业劳动生产率(规上)等2项指标实现程度已达100%,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等2项指标实现程度接近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互联网普及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3项指标实现程度均低于55%(其中,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仅为3.2%),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差距较大,如图3所示。为了促进榆林经济发展早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在2020年前,榆林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图3 榆林经济发展实现程度

注:图中,英文字母A、B、C、D、E、F、G分别表示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工业劳动生产率(规上)、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

数据来源:榆林市统计局《2013年榆林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一)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加大R&D经费支出的比重

从图3可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榆林经济发展中最矮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榆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此,加大科研投入,增加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对榆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根本上是为了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解决制约榆林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问题,所以不能仅仅为了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而增加经费投入。应该将科研投入与榆林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以科研投入促创新,以创新促经济转型。

(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而且PC互联网时代正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升级,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榆林应趁此良机,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布局互联网领域。当然,这一切的发展首先依赖于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榆林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煤炭油气等采掘业的拉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数据显示,2013年,榆林GDP为2846.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39.68亿元、1985.56亿元、721.51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9.75%,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25.3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之和尚小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济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榆林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不仅远未达到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如果未来5年内,榆林经济发展的这3个指标能有长足发展,那么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没有任何悬念(这里仅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不考虑其它四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以更长远的眼光看经济发展,榆林经济的发展还应注意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问题,特别是那些资源比较贫瘠的“南六县”(即佳县、绥德、吴堡、子洲、清涧、米脂)经济的发展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来说,只有贫穷地区发展了,才是真正意义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渭南市统计局.2013年渭南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EB/OL].渭南市政府网,2014-12-26.http://www.weinan.gov.cn/news/bmdt/tjj/432154.htm.

[2]榆林市统计局.2013年榆林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EB/OL].榆林市统计局网,2015-06-05.http://www.yltjj.gov.cn/9/683/content.aspx.

[3]汉中市统计局.2013年汉中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EB/OL].汉中市统计信息网,2015-06-18.http://tjj.hanzhong.gov.cn/tj/tjfx/201506/t20150618_210650.html.

[责任编辑刘国荣]

■经济学研究

作者简介:马勇(1961—),男,陕西绥德人,延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局项目“榆林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研究”(2014cxy-11)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5)06-0054-04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林经济发展
走榆林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在追赶超越中加快榆林高质量发展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