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质量与收入公平分配关系研究

2016-01-21 09:06李子联
社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分析框架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李子联

摘要:一种更加注重质量的增长,是一种“稳中有进”的增长,是一种在追求一定增长数量的前提下,使效率更高、结构更优化以及技术更进步的增长,是一种能够将生产成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共享的增长。从分析框架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这一个基础,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平稳增长、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率优化这四个维度。从传导机制来看,公平有效的分配机制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而内部需求扩大、外贸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积累分别所表征的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平稳增长、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率提高则是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收入分配;增长质量;分析框架;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9-0055-08

一种更加注重质量的增长,不仅关心经济“本身”的增长,更关注增长之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福利的提高,因此,福利分配的平等与公平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增长质量的提升。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所能翻阅的研究文献的增长理论中,“人们习惯了用宽泛的数量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过程,而发展过程的质量方面则几乎被忽略了”,更勿论收入分配对增长质量产生的影响。这使得过去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成了“一种无工作的增长、一种无情的增长、一种无声的增长、一种无未来的增长以及一种无根的增长”。跳出这一“陷阱”以实现经济的转型,应首先从理论上关注与重视增长质量的研究范式,并揭示提升增长质量的制度作用。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来说集中体现为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因为其“本身”是增长质量体系的主要构成之一,更是因为其对增长质量体系的其它指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理解经济增长的根本,应从逻辑上论证“追求经济增长是为了什么”。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经济增长是由单个经济个体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带来的产出所组成的,或者说,人们本身无意于关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增长,他首先能够体验到的是由于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投入增加而带来的产出的增加,宏观上的增长只是这一过程的衍生物。那么,经济个体为什么要进行要素投入,或者说人们进行劳动和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一种直观的解释是,获得收入是其首要目的。为了获得收入,经济个体才会从事不同种类的劳动,才会反复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以决定一笔投资的正当性,并愿意为此做出包括体力、智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出与消耗。尽管如此,要素投入的目的却不只在于此,它更在于通过获取收入以获得消费的增加。这是因为,从自愿的消费中,人们毫无疑问地获得了主观效用的提升,既从食物的消费中消除了身体上的饥饿感,又从文化的消费中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因此,消费而非收入,更接近于人们从事劳动和投资的真正目的。这就是说,宏观上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将增长的成果公平且有效地分配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才是目的;增长不应该比消费更接近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因为消费而非增长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因此,一种注重质量的增长,是一种以满足“人”的特定需求为根本的增长。

经济学角度的理解,增长过程中所需满足的人的特定需求,应包括人人都可以公平地获得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都可以高效率地完成相应的经济任务、都可以有效地规避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都可以获得结构均衡所带来的可持续增长、都可以享有健康美好的生态环境等基本条件。从这一层面来理解,注重质量的增长也就可以从内涵上做如下几种意义相近的界定:第一,经济增长质量从增长过程来看体现了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生产投入成本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减少和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因此其指标体系也就包含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技术进步的效率因素和资本投入的成本因素;第二,经济增长质量从本质内涵来看是在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使经济的效率更高、结构更优、增长更稳、分配更均、创新更强的增长;第三,从政策指向来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等等。总之,注重质量的增长是多维中介目标趋向更为合理的增长。

以上述内涵为基础,经济增长质量从度量上来说也就不能仅仅用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或教育水平这些单一的维度来进行测度,而应综合多维指标来考虑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以此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具体地,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应主要从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分配改善、环境优化和创新提高等多方面来进行价值判断。由于这一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可以概括为:从增长的过程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包含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增长的结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则包括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分配状况、生态环境的代价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基本状况。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

应当进一步阐释的是,上述从内涵出发推导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框架仍然存在逻辑尚未明晰以及指标还不清晰的现象。从逻辑层面来看,质量型经济增长虽然关注经济增长成果为经济活动参与者所共享,因而也注重福利分配的改善这一中介目标,但我们认为福利分配或具象为收入分配,本身又影响着经济增长质量的其它分类指标,如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等等。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框架之内,若将收入分配纳入为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等指标的并列层次,则明显忽略了收入分配对这些变量的影响作用,因而也就忽略了收入分配与这些变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交叉性影响,而这对于收入分配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冈此,从逻辑上来说,收入分配虽然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这些变量同时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但收入分配明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指标层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体系所涵盖的经济波动或宏观稳定性的衡量应具体指定为对外贸易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这是因为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虽然在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但长期以来仍然总体上较为低迷;相比而言,投资需求与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更为重大的作用,但在产能过剩、内需尚未完全培育以及新一届政府“微刺激”作用的情况下,投资发挥较为稳定的拉动作用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因此,对外贸易净出口而非其它将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马车,外向型经济仍将是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就是说,外贸出口的稳定必将影响到国内经济的稳定,而国际不确定性事件的冲击,也必将通过国际贸易对经济稳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应首先实现外贸出口的稳定和出口质量的提升。就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国际收支在顺差条件下会出现投资挤出效应,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如果能够将国际收支顺差转化为实际需求,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有学者发现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通过宏观经济稳定性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国际收支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负相关,其中就经常项目而言,其收支失衡加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而经济增长波动性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波动,因此,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除了经济平稳应具体指定为对外贸易的平稳和质量之外,经济增长的代价即生态环境状况实际上是技术创新水平的间接体现,这是因为在一个技术创新水平低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只能依赖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而后者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能源的过度消耗、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环境的过度破坏等,这显然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代价,因而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反之,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则能有效地杜绝生态环境破坏及恶化现象的发生,既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又能在排放之后进行有效地治理。从这一层面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框架中的生态环境这一维度,即是技术创新维度的同义反复。结合上述理解,我们认为:一种更加注重质量的增长,是一种“稳中有进”的增长,是一种在追求一定增长数量的前提下,使效率更高、结构更优化以及技术更进步的增长,是一种能够将生产成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共享的增长。根据这一解释,我们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包括收入分配公平有效这一个基础,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平稳增长、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率优化这四个维度,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上述研究框架中:第一,旨在实现公平且有效目标的收入分配制度,既应在经济活动之始保证参与者获得平等机会的权利,又应在经济活动之末保证生产者获得公平的收入报酬。两者既能有效地激励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从数量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能有效地缩小主体间的收入差距,因而从质量上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机制的实现,将从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平稳增长、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率提高四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其中,①经济结构从理论上来说既包括需求结构,又包括供给结构,前者主要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后者则包括自主创新、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三个中间变量。在本文所设定的分析框架中,虽然我们将经济结构狭义地定义为内部需求和对外贸易;但在下文的分析中,经济增长质量体系所涵盖的中间变量很明显均在经济结构的研究范畴内,因此,我们将从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个主要维度来分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②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结构的主要构成变量,还因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作用而同时表征了经济平稳这一重要指标。③经济效率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积累这两个维度。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变量,是因为农村劳动要素的转移能够有效地提高现有劳动力存量的配置效率,而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则能极大程度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创新能力,这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平且有效的分配机制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而内部需求扩大、外贸模式重构、创新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积累分别所表征的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平稳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率提高则是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

三、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的影响

收入分配,而非其它制度因素,之所以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更为根本的作用,是因为收入分配通过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个层面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产生了较深层次的影响,而这两个结构层面所涵盖的中间变量则对应地构成了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综合而言,收入分配不平等从需求结构的角度导致了我国内需的不足,而收入分配改革能够提高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而使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具体而言,这一影响机制表现如下:

第一,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部需求。一般而言,经济理论中的内部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层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形下,高收入阶层将消费高档商品,而低收入阶层则由于购买力有限,因而难以对高档商品甚至普通商品形成有效需求。由于低收入阶层占社会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其消费需求的低迷将导致内部工业品的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既不利于经济数量的增长,更不利于经济质量的提升。相反,一种旨在促进分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则能够有效地提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这对于其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就这一观点,有学者从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指出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是中国近年来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劳动报酬率,提高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才能真正带来居民消费率的稳步提高。不过,从理论上来看,分配公平和收入提高对消费的影响,只有在计及了阶层收入分配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提高而递减时,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才能带来总消费的提高。那么,平均消费倾向抑或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提高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形态呢?我们对中国1979-2012年的城乡居民进行收入分层并测算其边际消费倾向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形态,其结果显示:一方面,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加重的情况下,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而言均存在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提高收入增长率能够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但相比而言,农村居民增加的幅度较为有限;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的比较,总体来说,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社会的消费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了我国消费需求的不足,而边际消费倾向的性状在这一传导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相反,收入分配的改善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则能够有效地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因而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并进而改善需求结构失衡的局面。

从投资需求的角度,初始禀赋和收入来源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形下,高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初始禀赋及收入来源,因此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具有较高的投资水平;相反,低收入阶层则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论是初始禀赋还是收入来源均较为有限,因此其投资机会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从两者比较来看,由于低收入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投资所带来的累计影响始终是负的。此外,收入分配不平等越严重,或者说收入差距越大,由阶层矛盾所带来的犯罪活动也就越为猖獗,社会治安也就越不稳定,相应地,生产投资的社会环境也越为恶劣,后者必将带来社会总投资额的下降。一种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则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其从事投资的初始禀赋,还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从而营造了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就是说,从内部需求来看,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提升其在社会总需求中的结构性占比。

第二,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有效地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收入分配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集中地体现在其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上。一般而言,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将增加物质资本的有效积累,而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则产生了抑制作用。这使得一国所出口的产品具有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低”的特征,明显不利于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这一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贸易实践中,如有研究发现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经历了从初级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到高技术产品的变化过程,可见收入的上升带来了贸易质量的提升。对于中国而言,收入分配不平等则通过劳动和资本要素对贸易质量产生了根本性的原因,其机理体现在:从劳动要素的角度,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带来了贸易数量的增长;从资本要素的角度,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资本积累对贸易增长产生的影响具有“结构效应”,也就是说,所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有力地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减少则不利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可见,中国的收入分配通过劳动要素、物质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促发了贸易模式的形成,公平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贸易质量的提升。

四、收入分配对供给结构的影响

从供给结构的角度,收入分配不平等及其恶化在提高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得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社会经济只能依靠要素投入而不是创新驱动的模式进行发展,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及其深化则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则能有效提高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而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体表现在:

第一,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收入分配通过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自主创新产生了不同的经济效应。从规模来看,需求对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数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当市场中存在足够的有效需求时,企业的创新投入才能通过市场最终转化为创新活动的收益,从而从根本上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进而实现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结构来看,收入分配是决定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收入分配不平等带来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划分,而后者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产品消费结构,因而为特定的创新型产品带来了有效需求。就中国而言,收入分配对自主创新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平等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特征的非线性关系(见图3),也就是说,适度的收入不平等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高,但不平等的进一步恶化则将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抑制作用。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基于:从规模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提高了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后者所引致的创新产品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则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从结构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得低收入阶层对创新产品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市场规模的缩小则降低了自主创新水平。由于这一机制的存在,因此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创新绩效也就可以理解为:“提低”和“扩中”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培育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因而也就更有利于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综合而言,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规模的数量和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因此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第二,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客观而言,在城乡有效融合的初期,收入分配不平等或收入差距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源动力。经典理论均对此做出了详尽的论证,如:刘易斯.拉尼斯一费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两个部门,且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直至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等为止;在此基础上,托达罗则指出城乡期望收入差距而非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因此,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不仅决定于他们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预期收入之差,还决定于他们在家乡感受到的相对贫困,以及迁移之后按照接收地的期望生活标准感受到的相对贫困。可见,不管是绝对收入差距还是相对贫困,两者都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仅限于城乡融合的初期,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并未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优化的配置。这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情形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目的在于获得高于农业生产的工资性收入,一旦两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大量的转移劳动力便将从城市向农村或城镇“回流”,因为后者虽然获得了相对较低的收入,但却更容易使其在“故土”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应当说,这一现象极为普遍地存在于“农民工”转移大省的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区中。从经济效率来看,这一“回流”不仅未带来劳动要素更为优化的配置,反而因此带来了效率的漏损,其漏损的值相当于从归属感和认同感中所获得的主观效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平等。由于不平等的存在,转移农民在城市难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劳动报酬,使其只能“看在钱的份上”忍受着不平等所带来的歧视。因此,一种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能有效地留住自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并因此而带来劳动要素更为优化的配置。

第三,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从收入分配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传导机制来看,在收入分配不平等情形下,高收入阶层拥有较为丰裕的初始禀赋,因而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是,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水平较为有限,因此其储蓄率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程度都相对较低。综合两者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见图4。这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情形下储蓄率的提高,是以牺牲大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必要消费和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为前提的,因为本应配置于教育支出和培训支出中的社会财富却被配置在了高收入人群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不仅如此,相对于低收人人群,高收入人群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其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也较为有限。这一机理也可以概括为:在信用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经济个体的投资机会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资产和收入水平;如果对教育的投资是需要固定成本的,那么收入低的家庭或个体则只能放弃或没有能力对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此时,一种资产收入由高收入者向低收放者的再分配及其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总量和平均生产率。从这一层面来看,缩小收入差距的公平分配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因而带来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除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所对应的各中介变量外,收入分配制度也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影响,这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极有可能会引发宏观经济波动和社会冲突,导致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从而造成再分配压力、寻租行为、产权保护薄弱和投资降低,最后妨碍经济增长。综合来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投资消费需求、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要素优化配置、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社会环境均产生了激励作用,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分析框架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财务分析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我国食品类PPI和CPI的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管理会计的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研究
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视角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评价?